分享

人工繁殖四大家鱼的秘密

 尽力而为8 2021-09-07

四大家鱼主要是从长江、珠江流域捕捞野生的苗种,然后转移到池塘中养殖,规模和产量都很小。直到1958年,我国的老一辈水产科技从工作者才成功突破了鲢鱼、鳙鱼的人工繁育技术。到了1960年,研究人员又相继攻克了草鱼和青鱼的人工繁育难题。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能取得这样的成果绝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

四大家鱼:从“野鱼”到“家鱼”,用30年解开一道难题

四大家鱼

据说日本有一位著名的鱼类学家从1940年也开始研究鳙鱼的人工繁育技术,结果苦心钻研了9年还是一无所获,最后这一难题还是由我国的水产专家解决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要真正实现“青草鲢鳙”的“家化”绝不是一件容易事!

四大家鱼:从“野鱼”到“家鱼”,用30年解开一道难题

草鱼的胚胎,图源Balaram Mahalder

我国的水产科技工作者钟麟教授在1953年首次开展立项研究,下决心要解决四大家鱼人工繁育的世界难题。认识一种鱼,首先要从生物学、生态习性、胚胎发育、繁殖习性等诸多方面入手,这些都属于基础研究,也是为了给后续的研究竟“修桥铺路”。这些基础研究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恰恰是却最困难的。

四大家鱼:从“野鱼”到“家鱼”,用30年解开一道难题

鱼类的胚胎发育过程

一直以来,四大家鱼只能在长江、珠江等开放水系产卵繁殖,而在池塘这种封闭的养殖环境下却不能自行繁殖。事实上,养殖的雌鱼性腺是能够正常发育的,但只能卵巢只能发育到Ⅳ期,无法向成熟的Ⅴ期过渡,自然也就无法正常将卵子排出体外。家鱼的这一“反常现象”困扰了专家们很多年。为了观察四大家鱼的繁殖现象,国内老一辈的研究人员可以说是历尽艰辛,从珠江水系的浔江、柳江、郁江等支流找寻找数10个产卵场,甚至不顾个人安危,划着小艇在湍急的江面上记录水温、水位、天气等气象条件和自然生态因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掌握大量的意义第一手资料后,研究人员有了新的思路——他们认为家鱼的繁殖属于反射性的行为。经过进一步的跟踪调查,他们表明:每当春夏之交,家鱼们就会成群结队逆流而上,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倾盆大雨,江水随之暴涨,水流加速,水质也变浑浊。在水流的刺激作用下,雌雄亲鱼开始变得异常兴奋,相互追逐、交尾,激烈时甚至会跳出水面。在受精过程完成后,受精卵随波逐流,经过20多个小时后就可以孵化出鱼苗。而在完全封闭的池塘中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家鱼自然也就无法顺利繁殖后代。

原来,四大家鱼的产卵不仅需要内源激素的刺激,还需要外界水流、水温所带来的生理性刺激,两种条件缺一不可

人工繁殖的尝试:生理生态相结合

弄清了原理之后,后面的研究过程就顺利多了。四大家鱼人工繁殖的课题组提出了“生理与生态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具体方案是在河边挖一个池塘,所不同的是——这个池塘并不是封闭的,有江水流进和流出,相当于模拟了四大家鱼自然状态下的水域条件。

实验对象首先确定为在水体上层活动的鲢鱼和鳙鱼。到了1958年6月4日,研究人员前前后后总共进行了8次试验,终于在第7次时取得了成功。看似毫不起眼的流水刺激,没想到却暗藏玄机,而且操作起来的催产效果也是非常理想。

四大家鱼:从“野鱼”到“家鱼”,用30年解开一道难题

后来,青鱼、草鱼的解决思路也与之类似。专家们还用注射催产素的方法来代替四大家鱼原本所需要的外界生态条件刺激——至此,四大家鱼的人工繁育难题终于被彻底解决了。

四大家鱼:从“野鱼”到“家鱼”,用30年解开一道难题

家鱼的人工繁殖,图源网络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一方法的原理正式得到了科学论证。原来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家鱼体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促性腺激素(GtH)的分泌量是极少的。在注射催产激素之前,雌性的鲢鱼和草鱼血清中的GtH含量只有10纳克/毫升左右,而当注射了催产剂后,该激素的含量突然上升到300纳克/毫升(在自然条件下,只有水流、水温的刺激作用才能使亲鱼产生这种变化)。这也就意味着:当雌性家鱼的性腺发育到第Ⅳ期时,注射外源性催产剂就可以让它们的性腺迅速发育到成熟的第Ⅴ期,从而就到发情产卵并顺利产生后代。

(原创:牧海;修编:西南渔业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