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学论语#8.8【2017-1-15】

 龙泉看水hbc 2021-09-07

#每日学论语#8.8【2017-1-15】

【原文】

子曰:“兴(xīnɡ)于诗,立于礼,成于乐(yuè)。” 

【译文】

孔子说:“开始于诗歌,立足于礼制,学成于音乐。” 

【微言微感】

    “兴”,是个会意字,意思是“同力共举也,起也。”如果组词,则有“兴旺”“兴隆”“兴盛”“兴奋……

夫子说的“兴于诗”,指的是什么呢?

是个人修行?还是一个社会的发展,一个团体的进步?

我权且当作是一所学校的兴起吧!

“诗”,指的是《诗经》吗?或者是普通意义上的民歌、民谣、儿歌、童谣、诗词、歌赋、情歌、劳动号子……

关于《诗经》,孔子是十分看重的。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据说诗三百(实际是311篇),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我可以这样说——诗在启蒙教育中意义非凡,我们的教育应该从诗出发。

透过诗,我们感受了人间的爱恨情仇,领略了大漠的绮丽风光,体验了田园的温馨惬意,包括英雄的豪情万丈,少女的闺房怀春,少妇的离愁别恨,政治家的忧国忧民……

诗,打开了远方,让我们看到了黎明。

理想的校园,应当用诗歌迎接黎明。从教室里,从操场上,从银杏树下,不断传来书声琅琅,那诗的语言,诗的意境,诗的空灵,诗的味道,带着幸福的体验,愉悦和自由,在校园弥漫和快乐飞扬。由此,孩子们生命的能量被诗这把金钥匙打开了,霞光万道,清风习习,花香弥漫。

夫子说,“立于礼”。何谓礼?

老子对礼是排斥的。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孔子则不这么认为。孔子在《泰伯篇》中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他认为,没有“礼”的调和,本来是优点的“恭敬、谨慎、勇敢、正直”,都会剑走偏锋,误入歧途,走火入魔,而变成“徒劳无功,唯唯诺诺,胆大妄为,胡乱伤人”。我们很难想象,没有礼的约束,没有礼的调理,社会该是多么混乱: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哪里还有秩序和和谐?

最后,孔子说:“成于乐。”

我马上想到了《大秦帝国》的秦国战歌《赳赳老秦》——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秦国之所以是虎狼之师,除了严苛的训练,除了名将频出,和这不怕死的好勇斗狠性格,恐怕不无关系。

延安成为热血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很多人就是听了那首《解放区的天》;很多人为了民族解放,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唱着《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这些让人热血沸腾的音乐,而舍生忘死动。

那些生龙活虎的军校,往往是歌声嘹亮,红歌震天;那些有品味的名校,往往是鸟语花香,弦歌悠扬;而秦淮河畔的红灯区,却常常飘荡着淫词艳曲。

歌声疗愈人的灵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春天,就是很好的证明。在法国的乡村,在那个戏称为"池塘之底"的教辅学校,那群残暴高压都管治不了的问题少年,却被马修的合唱团给改变了。优美的旋律,清纯的歌声,让浮躁的灵魂,渐渐平和起来,看到了真善美,体验了成功和尊严,问题少年开始追逐阳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育这件事,不是管教和塑造,更多的是唤醒和吸引。把孩子带到花香四溢的地方,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嬉戏,顺着风来的方向,太阳升起的起放,真理就在那里等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