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学论语#12.15【2107-5-5】

 龙泉看水hbc 2021-09-07

#每日学论语#12.15【2107-5-5】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pàn)矣夫!“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广博的知识丰富自己,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微言微感】

遇见,是一种缘分。

惠特曼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东西,把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者今年,或者连绵很多年。”

你遇见美好,和美好为伴,可能就日渐美好。

你遇见丑陋,和邪恶同行,不小心就误入歧途。 

孔子说:“博我以文,约之以礼”。

什么是文?

简单说,文就是经书、典籍、文献等。“博我以文”,就是用经书典籍来唤醒自己,武装自己,滋养自己。用人类智慧的精华,打开我们的视野,放大我们的胸怀,增长我们的见识,激发我们的智慧,坚定我们的信念。

《中庸二十章》有这样一段:“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而是用丰富的、有营养的好书,来滋养生命,增长智慧。一定程度上,读好书就是和有品质的圣贤恳谈、交心,就是把自己的生命能量和未知智慧,通过和书的共舞,激发出来,演绎出来。

就这样,人一旦有了高飞的冲动和体验,就不愿意在地上爬。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遇到好书,遇到生命中需要的好书,有了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有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不愿意继续坐井观天,故步自封。

我曾经用三年时间读《道德经》,每日清晨沐浴更衣,焚香闭目,盘膝而坐,而后打开手机录音,边听读边跟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没有纠结于字词的意思,原文的思想和内涵,就是体验这些文字和我生命相遇的感觉。有些内容听得懂,有些内容不大懂,囫囵吞枣也好,雾里看花也罢,不着急,不刻意。不一定什么时候,突然就对某一句话有了感觉,原来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突然就贯通了,豁然开朗,浑身舒畅,那种愉悦感和幸福感,很难用语言描绘出来。

原来,读书人,写书人,都讲究一个缘。缘分来了,放下一切,大胆走进去,相遇真理,与之同行,真理才是真理。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痴迷梭罗的《瓦尔登湖》。清晨或者黄昏,一有时间就跑到西山休闲阅读。说是休闲阅读,是因为没有目的,没有任务,没有勉强,就是想读就读。

我是一个自由散漫的人,最爱就是独来独往,寄情山水。或散步林间,或静坐夕阳,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说,风在耳边呢喃絮语,鸟儿在林中嬉戏歌唱,而我则捧着书,聆听着大自然最美妙的声音,目光在文字中游弋。梭罗在做什么我也在做什么,梭罗在看什么我也在看什么,梭罗凝望瓦尔登湖的波光粼粼,我在眺望龙泉湖的烟波迷茫。我们的心都是安静的,人都是明亮的,世界都是昏昏欲睡的。

我心目中的“博我以文”,应该就是这样子的吧。历史的,地理的,诗歌的,哲学的,各路文字、文学,纷至沓来,跳进我的世界里,躲进我的思想里。

借助“博我于文”,打开了我老屋的窗。我看见“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看见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看见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看见了“我就是蝴蝶,蝴蝶就是我”;我看见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列子御风而行,庄子逍遥而游,唐三藏西天取经,都是随着这些文字扑进我的怀里的。

如果说“博我以文”打开了我的世界,那么“约我以礼”呢?

这里的“约”,是约束的约,是简约的约。

人是自由的动物,天生不安分。如果是积极的,善良的,美好的,不安分就不安分吧。但如果是邪恶的,丑陋的,属魔鬼的,不能被理智约束,不能被道德控制,那就要出问题了。人做坏事,行凶作恶,其实不是人的本性,而是那个魔性。“灵珠”和“魔丸”是两个对立的能量,一个幻化成天使,一个幻化成魔鬼,天使和魔鬼同时都住在我们的灵魂里。

所谓“为道日益,为学日损,损之于又损,以至于无为”,原来修道和为学,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放空自己,了悟自己,净化自己,平和自己,安静自己。

就像人身上有毒瘤,“为学日损”就是切割毒瘤,看明白,想明白,就做到了开悟和放下。而“约之以礼”就是手术后的消炎、止痛、长伤口。学礼仪,守礼法,修礼乐,以正驱邪,以阳补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所以,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言志,让我们看见美好;礼定性,让我们回归本真;乐养神,让我们精气充沛。

于是乎,约之以礼,就是通过礼来修身养性,安身立命,完成君子的人格升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