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6-27)

 经义工坊 2021-03-02

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君子。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文献典籍,同时用“礼”来约束自己,不主张离经叛道。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释】
文:六艺等文献。
约:约束。
畔:同“叛”,背叛。
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以礼约束自己的言行,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博学于文者,就是广泛学习古代文献,在当时就是多读多学圣贤之书,即儒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通俗地说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御、作文、推算。“六艺”以礼为首,博学先学艺,学艺先学礼,并且要“约之以礼”。

为何要约之以礼?《礼记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道是宇宙人生的本体,无形无色无味,摸不到看不见嗅不着。德是人的内在品德,虽无色无味但有形,往往以具体的形式显现于外,完全可以为人所见。仁是德的重要内容,内心存仁,施仁于外。义为“宜”,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应该”,道、德、仁都不能推行,也要推行义,“义”不容辞。“道德仁义”要靠“礼”来约束才能达成。

上古时期,天下有道,则勿须讲德、仁、义,因为有道自然就有德、有仁、有义。顺道即是德,有德必有仁,有仁更重义。道不存才强调德,老子《道德经》“六亲不和,有孝慈”,意思是人生“五伦”关系天生本应和谐,六亲相和就是道,有道则不需要强调孝慈。“六亲不和”则是无道,无道就要讲德,要突出强调父慈子孝,这就有了“十义”,“十义”顺道而生,所以为德。无德则要讲仁,无仁则要讲义。仁义都没有了,则要讲礼。礼是最基础的底限,如果礼也没有了,行为规范丧失殆尽,天下就会纷乱一团。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没有为了生而损害仁的,都是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成全仁。《孟子·告子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和正义都是自己想要的,而为了正义则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文天祥的绝笔就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为后世读书人的思想准则。

“畔”一般理解为“背叛”。懂礼守礼,就不会离经叛道。有人认为“畔”应理解为“偏”,不会偏离“道”。还有人认为“畔”是指“边畔”即水岸,借指“两边”,意思是不会偏向任何一边,做到守中道即中庸之道,以此告诫弟子学文和力行并重,即既要博学于文,又要约之以礼,二者必须均衡用力、同步推进,绝对不能只偏重任何一边。《论语子罕》里就记载有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可见孔子时时处处启发弟子,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提高思想修养,努力成为又红又专、品学兼优的真君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