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另眼看敦煌 | 从北京到敦煌 在敦煌看世界

 阳关残雪 2021-09-07

图片

图片




从北京到敦煌   在敦煌看世界

文 · 图 / 杨 锦

图片
说起敦煌,曾经因为缺少了解总觉得既神圣又神秘。直到2021年夏天,我与敦煌已结下不解之缘。
图片▲本文完成不久前刚刚去中国园林博物馆参观了有关敦煌的展览,现在看到敦煌相关的内容总会产生强烈的熟悉感
我与敦煌的缘分始于六月初的一场敦煌之旅,要说这次旅行,必须从起点讲起。那是一个晴朗的周末,我避开什刹海嘈杂的游客人潮,走进宁静的鸦儿胡同来到广化寺门前,这场敦煌之旅是从北京开始的。

图片

▲周末的什刹海公园

图片

▲宁静的鸦儿胡同

图片

▲广化寺门前

一百多年前,从敦煌跨越两千多公里运至北京的莫高窟藏经洞文物被安置在新建不久的京师图书馆内,地址正是广化寺。可惜在敦煌藏经洞文物被清政府重视之前几乎已被多位列强“探险家”将精品悉数卷走,即使是剩下的这批“弃子”在运送途中也多有遗失、损毁。就在出发敦煌的前几天我曾怀着从未有过的虔诚特意去建国门地铁站瞻仰那副《金刚经》壁画,这张出自敦煌藏经洞的当今世界最早标有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就是被列强卷走的敦煌至宝之一。

图片

▲北京地铁2号线建国门站内的《金刚经》壁画
敦煌的魅力无需多言,想必每一位前往敦煌的游客都有自己对敦煌的憧憬,大概每一位到达敦煌的游客都能获得关于敦煌的感动。这次我确定要去敦煌,就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展开一次纯粹的巡礼,怀着自己的憧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感动。在事先做了些功课后决心一定要从广化寺出发,意在寻着当年文物进京的道路返回敦煌,或许可以为旅途增添一些更有趣更特别的感情色彩。如今的广化寺不是旅游景点,只有农历初一、十五和一些佛教纪念日才对外开放,平日里游客最多只能走到天王殿前。于是我就站在天王殿前双手合十默念着心事,可以说是祈祷旅途顺利,更多还是为了让自己心里盛满仪式感。

图片

▲广化寺天王殿

图片

▲广化寺内部平日里不对外开放

图片

▲经寺里居士允许,我在一处小门外拍了张广化寺内部的照片
告别广化寺,出发大兴机场,这一路都在听敦煌主题的音乐营造气氛,特别是在草桥地铁站换乘大兴机场线走过那条长长的通道时,仿佛能感到两侧有飞天引路。傍晚,我乘着飞机在空中感受着斜阳的光芒,不由想到一千六百多年前指引乐尊和尚开凿敦煌莫高窟第一个石窟的金光。飞机经停兰州,到达敦煌已过次日零时。预定的客栈离机场不是很远,客栈老板很热心,出发前一晚曾主动打来电话表示可以接送,让我在到达敦煌之前就已感受到当地人的待客之道。

图片

▲北京大兴机场

图片

▲经停兰州时因为太晚没能在机场里吃到兰州牛肉面,只吃了个味道不错的肉夹馍

图片

▲深夜的敦煌机场

图片

▲我住的客栈离敦煌机场、火车站、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都不远,而且可以提供包车、代订演出优惠票等服务,为旅程提供了很大帮助
来敦煌观光的第一站是莫高窟,如今游客来这里参观需要先在莫高窟以北十五公里的数字展示中心集中,然后再乘坐景区大巴前往莫高窟。以前不论游客还是市民都可以随意踏足莫高窟近前,使莫高窟承受了很大压力,数字展示中心建成后不但缓解了这个问题还为游客在参观洞窟前提供了一个观看宣传片学习莫高窟知识的机会,特别是球幕影片利用数字科技可以给观众带来身临洞窟的临场感。在排队等候观影时,我听着前后几位游客的闲聊,感觉大家都是有备而来,特别是前面的一位阿姨,手里拿着两本关于敦煌的书为其他人讲着常书鸿、段文杰以及樊锦诗等将人生奉献给研究、保护、传承莫高窟文化的光辉事迹。感受到那位阿姨的热情,我相信她在莫高窟里一定能收获超出常人的感动。

图片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图片

▲在交通、通信都不发达的古代,敦煌却汇集着各国文明,这座城注定是人类历史的传奇

图片

▲唯有联系才能推动人类的整体发展,在这条联系之路上敦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坐上大巴,车窗外是一片戈壁大漠,略显单调,由于夜里睡得少此时刚好闭目养神。当我感觉车子停稳,一睁眼便看到车窗外远处山崖上的莫高窟北区,心里一阵激动。在出发敦煌之前一周左右的时间里,我尽可能多的看了些关于敦煌的纪录片,其中讲到莫高窟北区时基本都是樊锦诗的丈夫彭金章先生带记者实地讲解,“这是灶台、这是烟道、你看这里都被烟熏黑了、这是炕、这是坐禅的地方……”。尽管曾是生活区的莫高窟北区现在不对游人开放,可纪录片里的画面已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还没参观洞窟,仅仅是远远望着北区竟有种一眼万年之感。

图片

▲从数字展示中心前往莫高窟途中

图片

▲敦煌莫高窟北区

敦煌莫高窟始于前秦,盛于隋唐,在元代落幕,背景知识比较复杂,若前来参观我认为有必要提前做些功课才不枉费景区为自己开放的这一个参观名额。因为这里太脆弱,每一个游客的到来都有可能加速莫高窟的衰亡,为了在确保莫高窟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游客的参观需求,专家们才测算出现在每天的游客人数上限。多少专家学者为保护莫高窟付出终生,普通游客虽不能参与研究工作,但起码该为莫高窟的保护尽一份力所能及的义务,一定要好好爱护它。

图片

▲相传“莫高窟”之名来自“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之说

图片

▲如今莫高窟最有代表性的九层楼建于民国时期,内部始建于初唐的弥勒佛巨像因多次重修已看不到初建时的原貌,虽然空间最大但历史价值已不如其他洞窟

图片

▲九层楼一侧展示着多个历史时期的遗迹

图片

▲参观莫高窟一定要注意文明礼仪遵守景区规章,比如不要在洞窟内拍照
当前的正常参观流程是由专业讲解员带领一定数量的游客参观八个洞窟后离开,一开始我也打算像一些游人那样跟着队伍看完八个洞窟后再去别的队伍继续参观,一天下来参观约二十个不同的洞窟也并非不可,但等我真正走进莫高窟看了八个洞窟后觉得已经足够了。倘若自己再去别的队伍等于无形中又给莫高窟增加了至少一人次的游客压力,莫高窟虽是真迹但在里面的观看效果并不好,讲解员也只能拿着手电给大家做简单介绍,对我而言按照规则实地感受一下莫高窟的风貌已经很满足。

图片

▲这次我参观的洞窟按顺序包括29(第一个洞窟就跟李元昊有关也是缘分)、328(如果不是美国人华尔纳盗走一个塑像会很完美)、332(初唐少见的中心柱窟,另外我很喜欢这里塑像的眼神)、17(著名的藏经洞,但只能站在外面看)、323(这个后面说)、296(窟顶有NHK纪录片里看过的微妙比丘尼故事,当时讲解员受游客所托还讲了一遍)、96(九层楼大佛)、148(莫高窟两处巨型涅槃佛之一)

图片

▲推测建于初唐的323窟(324、325是323窟内两侧的小窟),主室墙壁上绘有很多佛教史迹画,讲解员特别介绍了其中的张骞出使西域,另外讲到这里也有壁画被美国人华尔纳盗走。后来我听作家成长介绍,这里的壁画有关于东吴孙权、孙皓的佛教故事,是莫高窟唯一一处“三国景点”,可惜当时在洞内并未留意,好在可以通过“数字敦煌”官网观看323窟实景弥补遗憾

图片

▲尽管专家们在尽最大力度维护、修缮莫高窟的文物,但很多已出现的损毁是不可逆的,因此通过现代技术建立的“数字敦煌”档案是“永久保留”莫高窟文物内容的重要手段

图片

▲参观完莫高窟一定不要错过外面的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院陈列中心
图片
▲陈列中心内可以看到中日韩三国关于敦煌文化的交流合作成果,在这一领域尤其是中日交流格外密切
在莫高窟的参观中有几处必看洞窟,比如第16窟甬道一侧的第17窟,这正是大名鼎鼎的藏经洞。1900年王圆箓道士偶然发现了这个装满经卷、书籍等文物的洞窟后,列强“探险家”趁清政府尚未察觉其中价值的空隙从老实的王道士那里骗走大量精品文物。那些文物今天已散落在世界多地,很多精品成了外国博物馆里的镇馆收藏,我只盼有朝一日各国博物馆能本着弘扬人类文明的精神将馆藏敦煌文物的电子数据在全球共享,利用现代技术让各国学者们都有机会深入研究这门世界学问。其实当我站在第17窟跟前时并没有思考太多,但此后每当回想起自己从广化寺“回到”藏经洞的旅行经历都好像曾亲眼见证过一些历史的沧桑,通过旅途获得的这份心灵触动让敦煌在我心中更为特别了。

图片

▲藏经洞就在莫高窟三层楼的一层甬道北侧,因为所有游客都要参观,经常需要排队,我在排队时跟讲解员聊起自己从广化寺出发的故事,大家都很感慨
敦煌文化的魅力与匠人关系甚密,要让敦煌文化永久传承也离不开匠人。那些终生投身敦煌研究的学者是研究领域的匠人,而敦煌艺术的发扬则需要继承古代匠人精神的现代匠人来完成。如今参观莫高窟,外观是九层楼的第96窟也是所有游客的必看项目,现在窟内巨大佛像的双手是由一位名叫杜永卫的匠人重塑,我这次敦煌之行的起因和杜老师希望让敦煌匠人精神在世界发光的初衷有很大关系。在参观了莫高窟之后我来到杜老师创建的莫高里工匠村,感受着现代匠人为传承和发扬古代匠人精神而全力付出的诚挚之心。当晚又去敦煌大剧院看了以敦煌为背景的著名舞剧《丝路花雨》,演出不但用音乐和舞蹈表现出敦煌文化的艺术价值,更通过丝路故事背景表达了联系世界的和平愿景,这也是敦煌精神的体现。我这一天对敦煌的接触虽然有限,但已经深深感到撑起敦煌文旅大旗的正是各行各业的匠人们。

图片

▲莫高里工匠村离我住的客栈不远,这些天客栈提供了很多免费短途接送服务,在国内我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周到的老板

图片

▲建起这座莫高里工匠村来传承工匠精神是杜永卫老师的一大梦想

图片

▲听介绍说莫高里工匠村是在新墩村小学、村委会等建筑原址上所建,杜老师接手的这块地方也承载着很多当地人的回忆

图片

▲杜老师是甘肃酒泉人,因为在专业领域的突出成绩如今获得了很多头衔,后来通过跟杜老师闲聊得知他为这条自己内心中最有价值的道路放弃过更多利益

图片

▲杜老师特意安排了工作人员为我引导参观整个工匠村,此时他正在市区为后面一场重要活动布展,那也是我这次来敦煌的起因

图片

▲工匠村里展示的泥塑制作步骤

图片

▲在工匠村可以看到一些莫高窟名场面的临摹作品,有些还尚未完工

图片

▲工匠村里关于矿物颜料的制作过程介绍

图片

▲这些都是敦煌彩绘使用的矿物颜料(工匠村敦煌岩彩研究所)

图片▲用矿物颜料制作的敦煌艺术

图片
▲在工匠村遇到一位年轻的传承人,他叫尤路平,是杜老师的徒弟
图片
▲参观过工匠村我深刻感到匠人对支撑国家文化是多么重要
图片
▲老艺术家们曾七进敦煌从壁画中寻找灵感编排出舞剧《丝路花雨》,不仅为中国舞蹈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更让敦煌文化多了一种在世界传播的新形式
这次我来敦煌的起因是为了参加杜永卫老师参与策划的一次中日交流展览,而举办这次展览的机缘正是一位日本老演员心中的敦煌情结。在敦煌的第二天上午我先去了市区西部的沙州故城遗址,这黄土夯筑的残垣断壁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真正的敦煌古城。之后继续向西来到作为景区的敦煌古城,这里是1987年为拍摄日本电影《敦煌》由日方出资建设的影视基地,该片在1988年首映,至今仍有余温。《敦煌》主演之一的西田敏行如今已是日本演艺界泰斗,并在生活中坚持和平信念,在中国也很受欢迎。2017年我曾受中国粉丝团体委托利用赴日旅游机会拜访西田先生在东京的事务所递送中国影迷的感谢状,当时事务所所长小林保男先生在接待我时讲了不少西田先生在中国拍戏的有趣经历,也很感慨几十年来中国的飞速发展。

图片

▲前往沙州故城遗址途中经过的敦煌飞天群像
图片
▲敦煌市区的反弹琵琶像也很有名
图片
▲沙州城遗址
图片
▲沙州之名由来
图片
▲两千多年历史的真正敦煌古城
图片
▲听司机说这一带为保护沙州城古迹经过了重新修整,曾经这里有很多民房
图片
▲1987年由日方投资建设的敦煌古城
图片
▲游客可以登上敦煌古城的城墙
图片
▲在五代和北宋的二百多年历史里敦煌曾由曹氏归义军统治,电影《敦煌》的故事背景也在这段时期
图片
▲听说电影《敦煌》为拍摄真实而震撼的战火场景起初打算在最后把整座影视基地付之一炬,经过协商最终放弃了那个方案使得更多影视作品可以在此取景
我有一位朋友多年来和西田敏行的事务所常有联系,因为西田先生年事已高不便出国,这位朋友一直在努力为西田先生和中国粉丝之间牵线搭桥,传递中日和平友好精神。这次他从西田先生心中的敦煌情结出发,联系到敦煌莫高里工匠村的杜永卫老师和西田敏行故乡日本福岛县在中国的代表处,经过多次沟通终于确定要在敦煌办一次敦煌与福岛的工艺美术写真展,以此助力两地民间交流,倡导中日和平友好。最初听到这个活动的消息时我的内心非常激动,深知以这种机缘促成的文化交流活动可谓两国民间交往的一段佳话,特别是当前疫情阻隔了最直接的国际交往,能在疫情下举办这样的线下国际交流活动实属可贵。为参加这场活动的开幕式我来到敦煌,并怀着敬意走进日本电影《敦煌》的拍摄地敦煌古城,站在那座曾在剧中上演名场面的城门下,心中不由燃起西田先生扮演的朱王礼在此处喊出的经典台词。

图片

▲敦煌古城景区内还原了很多唐宋时期特别是西域城镇的日常生活场景
图片
▲仿佛能听到叮当声的铁匠铺
图片
▲勾栏瓦舍为景区的土黄主色调带来不一样的斑斓
图片
▲气氛森严的府衙
图片
▲作为游客休息区的酒肆
图片
▲这个必须合影
图片
▲似乎平日里敦煌古城的游客也不多,很适合喜欢拍照的游客
图片
▲敦煌古城借助天然的地理优势是一处很有大漠豪情的影视基地
图片
▲敦煌古城也是国内少有的能体现多民族特色的影视基地
图片
▲敦煌古城因其建设背景更是一座彰显中日友好精神的影视基地,所以我专门带来了自己设计的中日友好小旗
其实敦煌的西线观光可以用足一整天,有很多历史底蕴深厚的景点值得一看,但毕竟我是头一次来,时间有限,以后有机会再来领略更多精彩。这天从下午到晚上的行程都安排在离敦煌中心区不太远的鸣沙山月牙泉一带,中午先在月牙泉小镇吃些东西,敦煌的胡羊焖饼很出名,可惜小份也得两三人才能吃完,很遗憾我一个人不能点。吃午饭时邻桌来了几位刚到敦煌的景德镇游客,虽然我只比他们早来了一天半,闲聊间也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提了些旅游建议。这一聊就熟了,人家分了些胡羊焖饼给我,总算尝到这心心念的敦煌美食,更清楚这几口美味里饱含着人情世故。敦煌的杏皮水也很出名,午饭后去了附近一家杏皮水店,老板听我是北京口音便说他以前在北京上过大学,闲聊一阵得知他太爷爷在民国时期曾带领乡绅参与敦煌莫高窟九层楼的建设,让我对他的家族肃然起敬。即使旅行计划做的再细致,也难以预料会遇到哪些人,每一次好的邂逅都是旅途中的点睛之笔。与月牙泉小镇隔着一条马路的雷音寺据说是《西游记》里小雷音寺的原型,原址在莫高窟附近,现在这座在1991年落成并已翻修出不小规模。暂别月牙泉小镇,在雷音寺巡礼西游,接下来就是敦煌旅行的又一个重头戏——鸣沙山月牙泉。

图片

▲此时月牙泉小镇虽然有些冷清,但听司机说很多当地人也时常来这里吃饭
图片
▲这一小碗胡杨焖饼在我心里胜似千金
图片
▲非常适合在敦煌干燥气候下饮用的杏皮水
图片
▲初听敦煌雷音寺之名就联想到《西游记》,好像还真有关系
此时正值六月上旬,敦煌大概在晚上九点半之后才天黑,听说很多游客都喜欢在傍晚才去游览鸣沙山月牙泉,一来避开下午最炎热的时段,二来可以在大沙丘上观赏日落。我已经买了当晚实景演出《敦煌盛典》的门票,来不及看日落,对炎热天气也不是特别在意,大概在下午四点半之后到达鸣沙山。可能是来的有些“早”,散客骑骆驼居然要等凑够四个人才能出发。第一次骑骆驼漫步在大漠间,仅从一路颠簸就能想象出曾经丝路商队的艰辛。敦煌鸣沙山的壮美是我从前见过的鸟取沙丘所不能及的,被沙丘围绕的月牙泉更是景区的神来之笔,虽然我也利用景区直升机从空中俯瞰了这片沙漠和月牙泉,但当自己从地面一步步爬上大沙丘再回首望向月牙泉的时候,发现就这样静静观赏其实感觉更好。从沙丘下坡的过程是我在这片景区里最难忘的,眼前是白日当空与几千年不灭的月牙泉合奏出的日月同辉,我轻飘飘踩着柔软的沙子缓慢而悠闲的一步一步降下沙山,那感觉就像用双脚打太极,身边仿佛一切都透着股禅意,又似乎能体会出道法自然。

图片

▲个人感觉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还是有必要戴上防沙鞋套的,而且景区内出租的鞋套比外面商贩卖的看起来质量更好
图片
▲只是在沙漠里骑骆驼走一圈就觉得挺不舒服的,想想古代丝路上的驼队,还可能遇到恶劣天气或劫匪,当时人类为联系世界付出的辛劳值得后人致敬
图片
▲等待直升机时从机场看到的风景
图片
▲从空中俯瞰鸣沙山月牙泉
图片
▲骆驼也要遵守交通规则
图片
▲别怕累,这个大沙丘值得一爬
图片
▲月牙泉因其特殊地理构造在沙漠中几千年未曾干涸,但到了现代因为对自然的破坏也面临着干涸风险
图片
▲月牙泉旁这尊水月观音也是由杜永卫老师创作
图片
▲传统建筑与大漠风情
图片
▲爬沙丘时走登山梯更容易些
图片
▲登顶
图片
▲这沙丘顶比想象得宽广
图片
▲下山时走登山梯反而更麻烦,还是让给上行的人们吧
图片
▲“鸣沙”据说是因为沙粒表面受自然侵蚀产生了有“共鸣箱”作用的蜂窝状小孔洞
图片
▲晚上回月牙泉小镇吃晚饭,因为太热食欲不振但非常惦念杏皮水
图片
▲敦煌盛典的表演通过转动观众席来转场,实景演出非常炫酷,但故事性一般
我这次来敦煌的主要目的是到达敦煌第三天上午开幕的名为“敦煌之缘·匠人匠心”的中国敦煌·日本福岛工艺美术写真展,为方便到场我头一夜改住在离会场不太远的酒店。在展览开幕当天早上我徒步前往会场途中特意沿着党河岸边散了散步,出行前看过的一部日本纪录片曾在这里取材。那部日本纪录片虽然介绍的是敦煌,主题却不是莫高窟或敦煌历史,而是在敦煌的街道上散步,从普通市民生活方面为日本观众介绍当今中国的真实面貌,非常有趣。受那部纪录片的影响,我在党河边竟有种圣地巡礼之感。

图片

▲敦煌的母亲河——党河
图片
▲那部日本纪录片专门拍过这段窄桥,桥上突出的半圆是用来让路的
敦煌·福岛工艺美术写真展的前期会场是敦煌大唐美术馆,后期会场在莫高里工匠村。当我走近大唐美术馆,看到布置在建筑上的一条条红色条幅内心很受触动,还没入场就已经感受到当地对这次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视。我几乎和福岛县产业振兴中心上海代表处的工作人员同时到场,以前通过一些交流活动和他们都是旧相识,杜永卫老师在门口迎着我们,虽是头一次见面却一见如故。展览入口处摆着日本福岛县知事内堀雅雄、此次活动的“缘起人”西田敏行和NPO绿色生命理事长易解放的致辞,其中正致力于敦煌植树公益活动的易解放女士也来到现场。这次展览是“2021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敦煌活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当地政府和北京的日本驻华大使馆都委派了代表来参加开幕式,足见中日两国官方对这次活动的重视程度。

图片

▲装点着活动相关条幅的敦煌大唐美术馆,此时杜永卫老师刚好走出大门
图片
▲进入大唐美术馆大厅看到一些熟悉的福岛元素,感觉就像站在敦煌联系世界的窗口前
图片
▲日本福岛县知事内堀雅雄、此次活动的“缘起人”西田敏行和NPO绿色生命理事长易解放的致辞
图片
▲主、协办各单位的贺词足以说明这次活动有大义、有大爱
我很荣幸在这次活动的开幕式以游客代表身份获得发言机会,起初写过一篇简单的发言稿,但写稿时还没去过敦煌,深知必须实地走到敦煌之后才能写出最有真情实感的内容。自打从北京广化寺出发我一直在脑海里构思发言内容,这几天在敦煌所感受的一切让我的发言素材越发充实,我把在敦煌旅行时每一次与别人聊天的机会都当成发言练习。我没太担心自己会在发言时怯场,因为非常愿意把内心中关于中日友好的渴望表达给更多人。当我走上开幕式的发言台,手里虽没有发言稿,心里却有千言万语,在发言时我观察着在座听众,大家的眼神为我带来了更多的自信。事后杜永卫老师说我的发言敦煌人爱听、日本人也爱听,大家的反响很好。能在这次国际交流活动中表达心中所想并得到大家的肯定,这是此次敦煌之行最大的收获。

图片

▲由衷感谢主办方安排我以游客代表身份在活动开幕式上发言
图片
▲很荣幸我也能出现在这张主、协办方代表与嘉宾代表的合影里
此次展览以敦煌和福岛的工艺美术品照片为主一共展出了五百多件展品,开幕式后还有敦煌当地多位手艺人制作工艺美术品的现场演示,另外有几位敦煌当地学生在现场用“中国方式”为福岛传统工艺品上色,更能体现这次活动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我曾去过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其中对福岛县的印象很深,在明治维新时当地有过一段和中国抗战史很类似的抗击外敌历史,时至今日走到福岛县也可以看到很多和中国文化有关的联系。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对福岛县造成了很大破坏,我在福岛县曾见过很多为当地灾后复兴不懈努力的人。有位朋友说没有一个地方希望通过悲剧扩大知名度,福岛当地民众已经经历了水深火热,我们给予同情和精神支持是人之常情。现在福岛仍未完全从灾难中走出,这次写真展也是中国敦煌对福岛人民的声援,不愧是自古以来的文化汇集地,不愧是海纳百川的敦煌精神。虽然这次只是敦煌和福岛的文化交流活动,但可以借此发散思维,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体会到今日敦煌依然汇聚着世界文化,站在敦煌是可以展望世界的,就像千百年前一样。

图片

▲开幕式后由日本公益财团法人福岛县产业振兴中心上海代表处所长庄司满先生为观众介绍福岛县的工艺美术
图片
▲展品除了工艺美术品照片也有部分实物
图片
▲敦煌和福岛的展品各占一半,可谓两国匠人在疫情下的一次隔空对话
图片
▲展览当然少不了杜永卫老师的作品
图片
▲开幕式后敦煌的匠人们开始在会场里各显其能
图片
▲现场演示传统工艺技艺的包括锲金画、木雕画、石粉画、剪纸、彩塑等方面的敦煌匠人
图片
▲NPO绿色生命公益组织理事长易解放女士在现场了解传统工艺
图片
▲几位敦煌学院的大三学生正在为日本福岛传统工艺品画上中国风格图案
写真展开幕式结束后的下午我去看了实景演出《又见敦煌》,这三天看过了敦煌的三场大型演出,表演场地一场比一场炫酷,但说起综合感受我个人还是最喜欢《丝路花雨》,因为这是最容易向海外传播的。当晚要和几位写真展的相关人员聚餐,晚饭前在之前住过那家客栈老板的推荐下去了离餐厅不太远的相传是前秦时期一位传教僧为纪念死去的白马而建的白马塔,之后又在党河畔闲坐了一会儿。晚饭时易解放女士说起大家能因这次活动同席而坐都是缘分,我们边吃边聊直到晚上餐厅打烊。杜永卫老师格外热情,晚饭后带着我和日方单位的几位朋友一起去逛著名的敦煌夜市,直到后半夜大家才不舍而别。临别时庄司满所长一再表示对中国朋友们的深深谢意,我知道他的工作会面临很多困难,也能想象到在敦煌举办的这次展览会给他和福岛人民带来多么重要精神支持。

图片

▲又见敦煌前半部分演出需要观众亲自走进一个个表演场地,后半部分才有固定观众席,由于语言内容很多所以不适合中文功底不够的外国观众
图片
▲现在这座白马塔的外观为明代风格,在历史上已经经历了多次修葺
图片
▲下午回到党河畔,上午是阴云密布,此时早已万里无云,这就是敦煌的天气
图片
▲敦煌夜市,从布景也能看到中日文化的类似之处
在敦煌的最后一天上午,我和日本大使馆派来的代表同乘一班飞机回京,下午到京后各自回归日常工作。这场敦煌之旅结束了,但我与敦煌的缘分却由此开启,此后每当看到和敦煌有关的事物总会兴致勃勃。我之所以喜欢敦煌,不仅是因为传承至今的文化艺术,更是文化艺术背后蕴含的历史中各国人民之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也随着敦煌的文化艺术传承至今,更会在当今世界更为紧密的国际联系下让敦煌的文化艺术得到更广泛的弘扬,这也印证了东方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过的那句“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非常愿意把自己心中那个充满各种缘分的敦煌介绍给更多海内外朋友,让自己也成为传播敦煌魅力的一份子,让自己也融入敦煌文化在人类世界传承的历史。

图片

▲北京华熙LIVE·五棵松中央广场的“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让我踏上了新的敦煌旅程

图片

本期由[錦社中]供稿

封面设计:一   田

本期编排:张慧绮  

责任校对:苏   䶮  芝  兰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