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旧】大众剧场||文章

 一犁_书馆 2021-09-08

作者:文章


     

在老淮阴人的心里,都天庙街上的大众剧场是神一般的存在,它承载着几代人记忆中的快乐时光。在那个物质娱乐匮乏的年代,它是人们单调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大众剧场的前身是1950年民间集资创办的淮阴大舞台。

1950年,由新义镇镇长庄贵前倡导,洪炳然、陈友义、恒记粮庄、朱兴元猪庄等集资入股,在都天庙大院内开办了淮阴大舞台,有5间草屋,泥地上打进木桩,钉上木板条,就成了观众座位。黄泥堆高了,上面铺上木板,就是舞台。非常简陋,但容量很大,可容几百人。比之同时期的其他在院子里搭块大柴笆、围个大布幔子的“剧院”,已经足够豪华了。都天庙街副街长颜子云等住持管理,来演出的戏班子很多,上座率也高,常常需要卖站票。

一年以后,都天庙改作它用,淮阴大舞台便迁到了广荫庵,在庵院里盖起了剧场,更名为大众剧场。门楣上“大众剧场”几个字是由清江浦走出去书法家谢冰岩手书。门旁边的墙上有两个卖票的洞口,一个洞口卖当天票,一个洞口卖预售票。

大众剧场初创时期,出演的以淮剧居多。周茂贵的淮剧班子,以及盐城、阜宁、涟水、淮安的私人淮剧班子都来演过。淮剧是淮安一带的地方剧种,唱腔很丰富,早年在清江浦,陈德林、张云良、马秀英、王志豪、筱文艳都是淮剧界的名角儿,是人们心目中的明星。后来,宋长荣的京剧、俞新萍的越剧、盱眙的黄梅剧,甚至韶山杂技团都远道而来,

剧场内,热闹的像个大卖场,水果青萝卜、花生瓜子、卤豆干、茶叶蛋、茶水、香烟,各种小贩来来往往,热闹劲一点不比戏台上逊色。

清江浦的老百姓真过足了戏瘾。

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经市政府批准,大众剧场取消股份制,由小集体改为大集体性质,仍属自负盈亏单位,政府常有少量拨款予以扶持1960年上升为国营性质。

1964年,划归淮阴县,淮阴县文工团入住。

因为当年的淮阴县文工团,云集着许多颇有才华、演技也相当不错的演员。演的剧种、剧目品种多样。主要演员戴晓环、马西铭、龚泷、吴翠兰、丁凤英等至今人们还称赞不已,记忆犹新。

特别是,“文革”动乱时期,文艺队伍几乎全部停演、瘫痪,而淮阴县文工团,不仅坚持正常演出,还自编自导(包括作曲、舞美设计、绘制等)上演两台大戏,三台歌舞小节目,累演达500场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专业文艺团体,在“文革”中坚持不间断演出,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实属罕见。那些年,可是大众剧场历史上最辉煌的岁月。

直到九十年代,淮阴县文工团撤走,加之电视普及,人们的娱乐方式已完全不同于以往。这个上演过无数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热闹了一个时代的大众剧场的几乎濒临关闭。

2002年,由淮阴区文化局经手,以极低价格卖给了个人。如今,大众剧场虽已破旧,每天下午还会有淮剧演出。价格极为亲民,观众多为老年淮剧迷,到这里只图闲闲地听听老调,打发时间。

 补遗: 广荫庵,清道光27年(1847年)建,因地处闹市,香客很多,清朝末叶,有一黄花道人,为书画大师,云游四方,偶过清江浦广荫庵,入住庵内。一日道人醉酒,令人取笔墨,在大殿两山墙上挥豪画了名为清、奇、古、怪四幅壁画,系四株柏树,叹为绝妙画作,后传之广远,慕名者不远千里来庵观赏。日军占领清江浦时,大殿一面山墙被炸毁,二幅壁画随之消失。改建成大众剧场时,墙上余存两幅。直到1956年,大众剧场整修扩建,广荫庵大殿被拆。这个曾经让人趋之若鹜的广荫庵终于归于尘土,黄花道人的壁画也成为美好记忆了。



作者简介

作者:文章,真实姓名章云,江苏省淮安市人,理学博士,任职加拿大农业部Harrow研究发展中心,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加拿大中国笔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情感危机》《失贞》《剩女茉莉》,随笔集《好女人兵法》,译作《瓷狗:方曼俏短篇小说集》。获首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暨书稿交易会小说类一等奖,2014首届京东杯“锐”作者征文大赛长篇作品二等奖,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双年奖(2014-2015)一等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