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上掉了个馅饼,他们家还嫌小想要个大的 ——闲聊三国辽东公孙家族之二

 新用户6303bXRU 2021-09-08

        总是忘记编号,不好意思

(紧接上期)

        峭王苏仆延面对曹操、袁谭、公孙康三家使者,完全懵了,一脸茫然地问道:“以前袁公说受天子之命,封我为单于;如今曹公又说要重新启奏天子,封我为真单于;辽东公孙康现在带着单于印绶来封我。究竟哪家才是正宗?”

        牵招回答说:“以前袁公是承制封拜,但是中间出了差错(牵招以前是袁绍部将,此时刚从袁尚处投降曹操,不好说袁绍的坏话),天子命曹公取而代之。曹公说要启奏天子,拜你为真单于,这是正宗。辽东只是下属的一个郡,哪里有什么资格封拜你啊?”

        韩忠听牵招贬损辽东,立即辩解反驳说:“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又有扶馀、濊貊等族众可以利用;当今之势,强者为大,曹操又凭什么可以独自成为正宗呢?”

        牵招呵斥韩忠说:“曹公允恭明哲,拥戴天子,以武力讨伐叛乱,以德行柔服四方,安宁天下,你们君臣顽劣嚣张,依恃道路险峻,地方偏远,背违王命,想擅自封拜,侮辱玩弄国家神器,本来应当受到屠戮的,还敢在这里诋毁曹公?”

        二人之间发生激烈的争吵。牵招突然起身过去按住韩忠的头在地上撞击,并拔刀要杀韩忠。吓得峭王光着脚跳起来跑过去抱住牵招,救下韩忠。在场的人无不大惊失色。

        牵招这才回到原位坐下,为峭王等人讲说利弊得失,成败之道,取祸还是得福的关系。乌桓人全都离开坐席跪伏在地上恭敬地聆听。听完后就遣返袁谭、公孙康使者,解散已经披挂齐整的骑兵。

        牵招凭一人之力消除了乌桓骑兵对曹操的威胁。可能乌桓人是被牵招的气势震慑住了,汉人勾心斗角的复杂事情,估计乌桓人弄不大明白的。(有关牵招之事可参阅本号《刘备真正的刎颈之交:牵招》)

        联络乌桓人失败,现在又被曹操抢走东莱,引发公孙康对曹操的痛恨,立即扣留了曹操委任的乐浪太守凉茂,不让其赴任。

        207年,曹操率领主力远征乌桓三郡(辽西、辽东、右北平),公孙康想趁机偷袭曹操的大本营邺城。

        公孙康召集群臣商议,凉茂也在场。公孙康的计划是率领三万步兵,一万骑兵直取邺城。诸将都很激动兴奋,纷纷认为可行,只有凉茂一言不发。

        公孙康就问凉茂:“君以为如何?”凉茂回答说:“如今海内大乱,社稷危急,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辽东看各家成败,为人臣者应该如此吗?曹公担忧国家危亡,怜悯百姓受苦,率领义兵为天下诛杀这些凶残的民贼,功高德广,独一无二。因为天下初步平定,百姓开始安定集结,所以没有来责怪将军您的罪过罢了!将军居然还想攻打邺城,那么存亡之路,不用一个早晨就可以决定。将军您好好考虑吧!”

        言下之意就是说曹操没来找您麻烦已经够幸运了,你还想攻邺城自寻死路。诸将听凉茂这么说,都赶到震惊。公孙度想了许久,估计自知不是曹操的对手,攻打邺城真的是活得不耐烦了,这才对凉茂说:“君说得对啊。”

                    为自保杀袁熙、袁尚,非中曹操之计

        曹操打败乌桓三郡,袁熙、袁尚势单力薄,只好逃奔公孙康,却被公孙康杀了,将首级送给曹操。曹操因此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拜左将军。

        这件事情一直被看成是曹操足智多谋的经典案例之一,连曹操自己都忍不住沾沾自喜,在事后经常在部属面前洋洋得意地分析讲解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成功的。事实的真相果真如此吗?不一定,看看事情的经过就知道了。

        当初曹操打败袁尚、袁熙后,众将领士气高昂,请求曹操乘胜追击。曹操却放弃追击,对将领们说:我正是要让公孙康斩杀袁尚、袁熙,把他们的首级给我送来,不劳烦再出兵了。

        果然,公孙康真的斩杀了袁尚、袁熙和苏仆延,并将他们的首级送来了。众将大为惊奇,纷纷询问其中的道理,曹操回答说:公孙康素来畏惧袁尚,我乘胜追击的话,他们就可能联合起来对付我,我不去攻击,他们就会互相怀疑提防对方,甚至图谋消灭对

        其实曹操的有个想法应该归功于郭嘉,早在四年前(203年)郭嘉劝曹操停止追击袁谭、袁尚兄弟时就是这样说的,一模一样。此时被曹操运用到公孙康和袁尚、袁熙之间的关系上了。

        公孙康为什么要杀袁家兄弟呢?

        袁尚到辽东后,自恃勇力过人,想夺取公孙康的地盘,和袁熙商量议定了一个办法,等到了辽东,公孙康一定会出来接见,两兄弟一起出手制服公孙康,然后以辽东为根据地陆续扩大地盘。

        而公孙康也有自己的想法,认为现在不取袁尚、袁熙,就没办法取悦曹操,恐怕以后会受到曹操的征伐。于是,公孙康先安置精锐武士埋伏在房厩中,然后请袁熙、袁尚相见,于坐席间将两人擒拿,捆绑在地上。

        当时辽东很寒冷,袁尚觉得地上太凉,请求给一张席子垫一垫,袁熙不耐烦地呵斥他说:我们的头颅就要万里远行了,还拿席子来干啥!”无论是在袁曹之争,还是袁氏内部之争中,袁熙都不是主角,史料对其记载不多,难以知道他的全貌,仅从这句话看,袁熙还有其父袁绍的英雄气概。(甄夫人嫁给他好像也不冤

        同行的袁绍最小的儿子袁买、乌桓峭王苏仆延和其他乌桓部落酋长们都被斩首。

        袁尚、袁熙及其乌桓部落首领投奔公孙康,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几家联手,同心同德对付曹操;一种就是上述的离心离德自相残杀自取灭亡。

        曹操放弃追击袁家兄弟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在豪赌,如果出现的是第一种,就会成为曹操的噩梦,历史走向如何不得而知。幸亏出现的是第二种,曹操节省了彻底清除袁家势力统一北方的时间。

        也就是说,曹操基于对袁家兄弟和公孙康的了解,断定他们不可能合作,才作出撤军不在追击的决定。同时还有客观原因,曹操北征乌桓本身就是在冒险,最终取胜,实属侥幸。军需物资损失太大,后期补给线过长,没有继续追击的充足保障和足够实力,不如冒险一赌。

        逻辑学里有个基本常识,不能从结果倒推。不能因为最终结果和曹操的判断一致,就认定曹操的撤军不是冒险,是英明决策。曹操也深知这一点,战后总结时首先是对当初反对北征的官员致以诚挚的谢意,并予以重赏,就是因为经历后他也认识到这次出征是在冒险,不应该冒这个险。

        这不是曹操主动设计出来的一个计谋,只是曹操作出的一个判断,并且是个冒险的判断。从公孙康的角度看,为了自保,必须在合作与分裂中作出一个选择,因双方的不信任、愚蠢、短视,公孙康选择了分裂,并不是中了曹操的计,何况这本来就不是曹操的计。

                          内战不行,外战却很行

        公孙康实力不足,不敢打曹操,但是对辽东周边的族群,却照打不误。

        当时同在辽东半岛的还有个高句丽国(亦作“高句骊”、“句丽”或“句骊”)。高句丽是公元前17世纪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一个族群。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其族群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后又吸收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由于高句丽横跨中国和朝鲜、韩国,故这三国都声称高句丽是本国原始族群。

        高句丽也和中国其他边陲地区的族群一样,和汉人政权时合时离,时降时叛。汉末高句丽国王为伯固,有三个儿子,长子拔奇,二子伊夷模,三子延优。伯固死后,因为拔奇不肖,国人便共立伊夷模为王。

        209年,公孙康进攻高句丽,攻破其都城,焚烧邑落。拔奇因身为长子却不能继承王位而埋怨国人,便与涓奴加(涓奴,高句丽最初五部落之一)各率自己统领的部属三万余人向公孙康投降。

        汉末,韩濊(朝鲜半岛南部三韩“马韩,辰韩、弁韩”的合称,也称三韩)强盛,郡县不能约束,百姓大多流入朝鲜半岛。公孙康分乐浪郡屯有县(故治在朝鲜黄海北道黄州)以南的荒地为带方郡(今朝鲜平壤以南,具体地点有多种说法),派公孙模、张敞等人接收各地流民,然后起兵讨伐韩濊。消除韩濊势力后,流亡百姓逐渐返乡。

        公孙康为左将军、襄平侯后,带方郡也被追认为东汉正式的郡。带方郡的建立,为魏国制约三韩的发展,维护辽东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功应该算公孙康的。

        公孙康称霸辽东时,孙权曾经派使者前去,意图和公孙康联手对付曹操。公孙康没有和孙权联手的意愿,直接把使者杀了。后来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却和孙权眉来眼去,演绎出许多有趣的故事,后面会提到。

              悲催的公孙恭,当不成男人,也当不成“辽东王”

        不知道公孙康死于哪一年,只知道他死时,两个儿子公孙晃、公孙渊都尚未成年,辽东太守的位置就由公孙康的弟弟,继承了曹操给其父公孙度而公孙度嫌弃不要的永宁乡侯爵位的公孙恭。

        这时曹丕已经禅汉称帝,任命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追赠公孙康为大司马。这主要还是为了拉拢、安抚,曹丕刚称帝,要处理的紧急事务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付辽东。

        公孙恭获得朝廷高位,又有假节的特权,看上去可以风光一阵了,没想到生殖系统出了毛病,做了去宫手术,成了阉人。不知道公孙恭的能力如何,但这个病症肯定会严重影响他的心理和性情,影响他正常治国。

        更悲催的是公孙渊长大成人了,228年,公孙渊发动政变,胁迫公孙恭退位,将公孙恭囚禁,自任辽东太守,并上报朝廷。(此时曹丕已死,曹睿继位)

        侍中刘晔认为公孙家族盘踞辽东太久,现在不除,以后必定为患。如果其公开武装叛乱后才去平定,太费事,不如趁其刚刚夺位,虽有党羽,但也有仇人,政权不稳固时,出其不意地兵临城下,悬赏捉拿(公孙渊),可不劳师而定。

       建议虽好,可曹睿没办法执行。那年正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年初魏国就忙于对付孟达,接着是诸葛亮,没有实力两线作战。曹睿只好继续安抚,任命公孙渊为车骑将军(一说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不知道公孙恭当了几年辽东太守,从公孙渊长大成人的时间推算,怎么也有十几年,现在是男人做不成,土皇帝也做不成,还成了囚犯,确实很悲催。

        正如刘晔判断的那样,公孙渊做了辽东太守后,桀骜不驯,时叛时降,还外联孙权,共同对付曹魏,给曹魏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曹睿该如何应对呢?孙权在其中做了些什么荒唐事?公孙渊最终下场如何呢?

        下次再聊,敬请等候。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