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子问鼎是真要代周而立吗?

 长江古今谭 2021-09-08
楚子问鼎的故事
  子问鼎的故事出自《左传·宣公三年》:
  “楚于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要搞清楚这个故事,首先要说说“鼎”是怎么一回事。相传,夏朝初年,夏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亲征,讨伐陆浑之戎。陆浑之戎是姜戎的一支,是不同于华夏族的少数民族。战果是楚军长驱直入,大破对方。楚军到达洛水后,楚庄王在洛水之滨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秦人泗水捞鼎画像。相传,秦国从周王室将九鼎取走,在搬运途中一鼎飞入泗水,只剩八个。最后也是捞鼎失败,讽刺了秦王朝的短命是出于天意。

  周王室听闻后极为恐慌,觉得楚王此举有示威之意,派出周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楚王,以观其动静。
  幸好选对了人。王孙满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到达洛水之南,见楚军营帐相连,甲胄鲜明,楚王居于中帐,不降阶相迎。王孙满见楚王,致天子劳师之意。楚王问:“九鼎在周,其大小轻重如何?”王孙满见楚王问鼎,觉察其有灭周之心,遂从容对道:“欲一统天下,在德不在鼎。昔大禹有德,各方朝贡,献金九牧,以铸九鼎。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成王定鼎于郏鄏(洛邑),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受命于天。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王孙满回答的重点只有一句话:“鼎多重你没有资格问!”
  后世虽对此有争议,但不少人仍断定,楚庄王有不臣之心,妄图以楚代周,号令天下。那么楚庄王问鼎的目的真的是要篡周而立吗?
  楚王究竟怎么想?
  我们知道,《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是一个心向王室、忠于周朝的史学家,他认为楚庄王与王孙满的问答是对周王室严重不敬——地处南蛮的楚人,必然图谋不轨。
  其实,当时的楚庄王或许只是在酒桌上开了一个比较大的外交玩笑,而并没有真正要代周而兴、号令天下的意思,因为种种迹象表明楚庄王是个精明又务实的政治家。
  首先,周王室处于晋、郑、鲁、宋等诸侯国的环绕护卫之中,一旦楚国攻击周王室,上述诸侯都会出兵勤王,楚国虽然号称“万乘大国”,但是以楚国一国之力对抗晋、郑、鲁、宋四个与周王室关系密切的诸侯大国,楚国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其次,当时的东周王室自身拥有一支强大的禁卫军,不仅包括镇守雒邑的“成周八师”,还包括随周平王东迁的七姓贵族及大量百姓,这支军队听命于周天子,守护着周王室,并且一度干预过郑国、晋国的内乱,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且洛阳城高池深设防严备,仓促之间也攻取不下。
  再次,“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周天子虽然势力下滑,但毕竟还是天下共主、诸侯们名义上的“老大”。周天子对楚国的认可,周王颁给诸侯的策命,依然是楚国合法称霸中原的权利来源。如果得不到周天子的策命,得不到周王室的认可,楚国将会陷入与诸侯群体对抗的危险境界,而聪明的楚庄王无疑恐怕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楚庄王的目标在于建立霸业,并非要取周而代之,成为天下共主。
  同时,楚庄王本人对周文化非常向往,比如楚庄王在讲武功七德时,多次引用《诗经·周颂》的诗句,对周武王克商以后的“载戢干戈”推崇备至。在为自己的太子选师傅时,也考虑用《诗经》《周礼》《春秋》作为教材,这些行为与中原诸侯并没有什么不同。
  此外,春秋时期王室衰微,霸王秉政,对周天子无礼的霸王并非只有楚庄王一人,如号称王室忠臣的晋文公在城濮战后,于践土会盟诸侯,周天子也应召赴会,这在当时是违反周朝礼制的事情,所以孔子说晋文公此举“以臣召君,不可以训”,对晋文公持严肃的批评态度。
  楚子问鼎,既是对权力的一种向往,又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古人野心与智慧的碰撞,化作一句玩笑话写进了史书,留给后人的却是绵绵不尽的猜测与遐想。
  关于“九鼎”的后续
  前段时间,以战国时代为背景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芈月传》在电视台热播。其中,芈姝之子秦武王的死跟前文中讨论的“九鼎”也关系重大。在电视剧中,秦武王是在与秦国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的。而这个“龙文赤鼎”据说就是九鼎之一。《史记》中亦有相关记载,虽有人质疑,但多数人是采信秦武王“举鼎而死”这个死因的。
  至于九鼎的下落,一直是个谜团。史家众说纷坛,不一而足。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九鼎的记叙,就已有出入,前后不一。东汉班固在司马迁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一条史料,说是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泗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南巡之时,派了几千人在泗水中进行打捞,毕竟是江水滔滔,无从觅处,只得徒劳而返。
  前代史家都说不清,后世之人只能随意加以揣测了。
  然而,后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权利象征与意义,曾屡次重铸九鼎,武则天、宋徽宗都曾铸九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