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赵畅/清心可“茶”

 河南文学杂志 2021-09-08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360个人图书馆七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本刊纸媒及公众号只刊发原创首发稿件,请勿一稿多投!


赵畅

若有人问我业余爱好,那品茶定当是列于首位的。只是,我品茶的趣味,是小山村培养起来的。

当年,我寄养在浙东四明山麓小山村祖父祖母家,知道山里人不爱喝白开水而爱喝茶。按他们的说法,白开水不像茶水那样带劲。尤其是“双枪”季下地劳动,村民们喝的是陶制茶罐里浸泡的茶水;只有到了晚上,大伙串门,才能喝上一人一杯的单泡茶。

在我的记忆里,白天喝茶大伙更多是为了解渴,难怪祖母称之为“口渴茶”,唯有到了晚上才算得上品茶。这不,那种特别享受的情状,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噘起嘴巴,吹一吹茶杯中雾气氤氲里渐渐伸展着身躯的茶叶,稍稍啜上一口,并作深深的回味状,很快,但见其脸上紧绷的神情开始缓缓松弛下来。

当年,祖母算得上是一位沏茶的好手。她很好客,一年四季,但凡晚上来串门的,她都一律用杯子给沏茶,且用的多是芽茶。不必说,祖母总是用铜茶壶煮水,并好选“蟹眼水”(待铜茶壶内的水烧至起“蟹眼”,亦即水完全滚透前夕)沏茶,而且总是往备用的几只茶杯里撮上些许茶叶,并事先注入恰好能够掩没茶叶的开水。我问其故,祖母说:“这叫沏茶头,方便来喝茶的客人能够马上喝出味道。”原来,沏茶还有这名堂,我算是开了眼界。那些年里,我免不了成为喝夜茶的座上客。有时,茶杯不够,祖母总是会给我一只吃饭的碗。只是,我的碗内,仅放少许几片茶叶,但这并不影响我欣赏开水与茶叶搅缠一起轻歌曼舞。等我定定地看够了,我才眯起眼,将干渴的唇吻上小小的碗沿,美美地吮上一口。

其时,我固执地认为,村民们白天喝“口渴茶”作“牛饮”状,算不上品茶,或许,也还是因为泡茶选用的是大叶茶、碎末茶,所以没兴趣品,也品不出什么味儿来,而到了晚上沏茶多用芽茶,所以才会有品茶的冲动,也才会品出茶的滋味、情味和趣味。而今想来,其时我对品茶的认知充其量只是停留在皮毛上而已。

或许,茶叶本身的质量是重要的,然而,更要紧的在于闲暇的心情。你想,尤其是夏季白天,面对忙碌的活计,干得汗流浃背,喝茶只是为了补充身体已经丢失的水份,即便用上好的茶叶泡出来的茶水,他们又哪有心情去品?更何况,一次性泡上一大壶,且须挨到口渴难忍时再去喝,又怎能不丢失茶叶本真、醇厚的“色香味”?事实上,也只有到了晚上,洗了澡,吃过饭,串个门而坐下来喝茶,在极度放松、从容不迫的心境里,大家才可以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而这也就解开了原本一直悬在我心头的疑窦:回城里生活以后,无论是小山村祖父祖母家送来的芽茶,还是在“上虞茶场”工作的二姐赠予的芽茶,虽说其茶园同属四明山一脉,且加工工艺也大同小异,但品尝起来有时总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差异,或许主要原因就在于品茶时的心情不同。

而真正点醒并巩固我对于上述理趣认知的,则是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茶人三部曲》作者王旭烽女士。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春天的上午,因了“当代茶圣”吴觉农弟子、著名茶叶专家刘祖香的邀请,王旭烽专程赶来上虞作客。自然,刘老还邀我作陪。我知道,王旭烽早年就与刘老相知相交,还曾吃住在刘老家,知道她动笔写《南方有嘉木》,刘老一口气写出了与老师吴觉农先生交往的一万多字的素材。在上虞城区龙山上吴觉农先生的墓前,刘老双眸噙泪把自己对恩师的感情再一次讲与王旭烽听,希望她理解茶,理解茶人,继而很好地理解茶文化。尔后,又把陆续积累并整理的两万多字的相关资料交与她,并且还不顾年事已高,引领她到四明山、会稽山茶区实地寻访茶圣的足迹……难怪,王旭烽后来跟我说,她能如愿完成一部茶叶世家的兴衰史,正是因为背后有着像刘祖老这样真诚无私的支持者。此是后话,暂不赘述。

且说上虞宾馆贵宾室内,风尘仆仆赶来的王旭烽,未等落座,就提议由她来沏茶。“我对沏茶还是有点在行的,茶叶么,我想刘老今天一定带着自己研制的'觉农舜毫’茶”,她笑盈盈地说,“知我者,旭烽也”,刘老闻言,也哈哈大笑。刘老用颤巍巍的手,从衣袋里取出一袋新茶递给王旭烽,接过茶叶,她抵鼻闻过后,便喃喃自语:“闻一闻这曾经避俗于篁岭山巅、沐浴于清风朝露的嫩芽,让人仿佛置身于青山秀水之中,又呼吸到了那里清新的空气。”王旭烽一俟出手沏茶,那一连串熟稔的动作,让人似曾相识。不解的是,她先往杯子里注上半杯水,然后才放茶叶,再续水,这似乎颠覆了我对于传统沏茶定式的认识。见我诧异,她便解释道,沏茶放茶叶也是一门学问。冬季,最好先放茶叶,再续水,这样茶香的释放就不会因天冷而滞涩;夏季,则须先续水,再放茶叶,以让茶香缓缓释放;春秋两季,因为气候正常,就像我刚才这样先往杯子中注上半杯水,然后放上茶叶,再注水。经她如此点拨,我始茅塞顿开。于是乎,经了与杭州“虎跑泉水”齐名的上虞宾馆“舜井水”的冲泡,一杯杯“觉农舜毫茶”便稳稳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先敬刘老,感谢多年关照,感谢再次相邀!”我知道,给老师上茶、敬茶,也是一种有仪式感和程式感的茶文化符号。据说,这一传统后来还被王旭烽带往了她执教的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坚持每一次上课学生都给老师上茶,真可谓至情至理、亦妙亦趣。

席间,我不仅静静地听其讲述“中国茶道”,即以'中和’为核心的关于茶的人文精神及相应的教化规范。茶与人类和平、茶与社会和谐、茶与人性自我之间,就如此构成深刻的本质关系”这核心之所在,还不忘向其请教环境、心境这两者之于品茶之间的关联。问罢,她笑呵呵地说:“看来,您也有点思考呵!”在她如数家珍、娓娓动听的讲述中,我始知道,茶树通常生长于山林之中,以前的文人墨客比较喜欢在山水之间品茶论道,期望能够在大自然中寻觅一份宁静,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后来,便慢慢地给坊间以启迪——原来真正的品茶宜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因为舒适的环境可以让人放松心情、消除疲劳,进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来佳茗似佳人”,事实上,也正是这一次的相见,让我觉得人真的是离不开茶的,尤其是当那看不见的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远远大于眼前具象的茶时,我不啻崇敬于茶,而且觉得茶是最当得起文化这两个字的。

无独有偶,有一次品茶时,我读到了钱钟书在《快乐论》中的一段话:“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了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他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说得多好呀,物质与精神总是相对应的,精神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精神。尤其对品茶而言,精神因素有时甚于物质的茶水。

其实,鲁迅先生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悟。他在《淮风月谈》中《喝茶》这篇杂文中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原来,有一次他买了二两好茶叶,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地来喝的时候,味道竟与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即便后来改用盖碗泡,茶汤确乎也显得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但正当他写着《吃教》的中途,拿来一喝,又如喝着粗茶一般了。于是,他明白品好茶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静坐无为的时候”,其实不就是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心上没有挂碍”“灵魂轻松”的时候吗?不也就是白天劳累之余的小山村村民们喝夜茶的时刻吗?是的,真正的喝茶,既是品茶,也是品心。人只有内心宁静的时候,才能深刻地感悟茶之妙。所以,茶道需要一个与茶道精神相一致的环境,不能是随意的、嘈杂的场所,而是一个比较宁静平和的地方。

品绿茶如此,品红茶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记得最初与红茶相遇,那是在福建漳州朋友处。下车来到朋友家,朋友便以当地上好的红茶相招待。但见他用一套专用茶具为我们沏茶,先是用烧开的开水将一只小号的紫砂壶和几只比酒盅还小的杯子里里外外洗了一遍,待在紫砂壶中放入一大把红茶便开始注入开水,可摇晃几下后他竟然又倒掉了。为此,我瞪大了眼睛。同行的一位同事,悄悄地告诉我说,这就是福建人的“茶道”。然而,等到享用的时候,喝下一小杯浓得近乎发黑的红茶,我觉得不仅不解渴,反而感到苦涩得不行。朋友见我皱着眉,便说:“以前没品尝过我们福建红茶吧,红茶与绿茶虽工艺不一、味道有别,但品尝同样讲究放平心态。只有心清了,人静了,味道也就跟着出来了。”刚开始,我还以为这是朋友安抚我的话,但慢慢地品,几乎是一个下午的品尝,我的身心似乎开始从疲惫中苏醒,渐渐滋生出新的活力,仿佛溶于茶中无弦的古筝曲,在水乡花草之间悠然游走,于是也让我实现了从抗拒到适应、从适应到喜欢的转变。

真正爱上红茶,从此而在绿茶与红茶之间交叉游走的,则是前几年应邀参加沈阳关宝琮艺术馆开馆仪式的当晚。晚餐以后,我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鲁迅美院教授关宝琮先生安排去往辽宁省茶叶行业协会会长、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国家高级评茶师高峰先生的“回甘坊”茶楼品茶。

驱车来到“回甘坊”,在临街昏暗灯光的照射下,但见茶楼的外观与普通茶楼难分伯仲,可上得楼去,便觉得这茶楼别具一格,颇为雅致。楼里除了张挂着与茶事有关的字画,墙面制作的木兜里三三两两盛放着些许品茶用具以及各式各样的陈年茶叶——有罐装的,有袋装的,也还有饼装的,它们慵懒而率性,闲适而沉酣,一如喝醉了茶的茶客,只是瞄一眼我们便不再搭理。哇塞,小屋内居然还有小桥流水,于是乎,拥趸着流水的潺潺声和屡屡不绝的低婉而悠扬的古筝声,未等落座,我们的心也一齐儿醉了。

等我们几位围着茶桌坐下,高峰先生始打开筒灯而将其他的灯盏一一关闭。随着筒灯的灯光聚焦在了茶桌上,大家的心开始安静下来,眼光自然集中在了茶具上,或者说是集中在了高峰先生的手上。“晚餐大家可能吃得腻了点,今天就给大家沏点已被我藏了多年的普洱茶。”高峰先生毕竟是行家里手,他的沏茶功夫可谓连贯而不凝滞遏涩,干净而不拖泥带水,优雅而不唐突委琐,当他将第一杯捧送我品尝时,我除了感动,也略显迟疑。毕竟,我只听说过普洱茶却从未喝过普洱茶。在筒灯的直射下,看着杯中近乎透亮的棕红色茶汤,抵鼻而闻,闻到的似乎是一种陈旧的味儿。想起刚才高峰先生说是“藏了多年的普洱茶”,因而有点陈旧的味儿,亦属正常。一喝,果然是陈旧的味儿,但几杯下肚,便觉得背脊上开始微微出汗。随即,腹中蠕动,胸腑通畅,舌下生津,与书中所说的功效并无二致。高峰先生告诉我们,虽说喝一天普洱茶的营养也赶不上吃个苹果,然而,它却比其他茶更能减少人消化不了的物质,给内脏做一次大扫除,当然,它跟其他茶一样还能帮助人们拂去缠裹着心绪的那层塔灰。

品茶之时,我还发现了与其他茶盏混杂一起的宋代老建盏,只是这些建盏因为稍有破损而被锔过。中国的传统工艺——用锔子连合破裂的陶瓷器的工艺,真是了得。你看,一经锔过的老建盏,不仅还原了其的昔日风采,而且似是锦上添花。宋代建盏,大口小足,形如漏斗,器型浑厚古朴,釉色黑如漆,器皿重如铁,叩之响如磬,幽深的碗底,浮着兔毫丝,光照和水注之间,可谓斗转星移,流光浮动。难怪,当年建盏常被用作斗茶的上好茶具——久热绀黑的建盏更能衬托出白色的茶汤和泡沫。时至今日,我们虽不再斗茶,但我知道建盏的高含铁量,能起到活水的功效,用建盏品茶水质会柔软许多,且因建盏的坯微厚,盛热茶不灼手,茶香氤氲,茶汤久热难冷,甚是奇异。

见我将目光停留在了建盏上,高峰先生微笑着对我说:“这锔过的建盏就是人见人爱,你或许不知道,用这老建盏品茶,连味儿也跟着变,变得更醇更酽。”他边说边往一只建盏上斟茶,并递给我品尝。迫不及待里,我用双手持盏而撮,一品果然如高峰先生所说的那样,茶味甘醇而酽醲。前不久,我刚刚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普洱茶,吸引人的核心秘密》一文,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经常看到一些文人以'好茶至淡’'真茶无味’等句子来描写普洱茶,其实是把感情的失落当做了哲理,有点误人。不管怎么说,普洱茶绝非'至淡’'无味’,它是有'大味’的。如果一定要用中国文字来表述,比较合适的是两个词:陈酽、透润。普洱茶在陈酽、透润的基调下变幻无穷,而且,每种重要的变化都会进入茶客的感觉记忆,慢慢聚集成一个安静的'心理仓储’。”“陈酽、透润”,说得多到位呀,而此时用老建盏品普洱茶,则更让我对“陈酽、透润”有了更深层的体味——那是怎样的一种变幻无穷的“大味”呵!品着,品着,自己已然臻于空旷浩淼、静谧安然的境界。

在喧嚣浮躁的尘世,谁人都有压力。我们在熙熙攘攘中总是拼命前行,勇敢“超载”、“超速”,以致失去了许多珍贵的东西。长此以往,肯定不行。人,有时总得歇一歇,歇有时或许就是为了更好地进。品茶,就是歇息的生动选择。间或能邀上三、四文友,品茶便分明成了“一种思想、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交模型、一种哲学理念”的载体。可不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移居上海的作家章衣萍曾经如斯写道:“在斜阳西下的当儿,或者是在明月和清风底下,我们喝一两杯茶,尝几片点心,有的人说一两个故事,有的人说几件笑话……我们都是一些忙人,是思想的劳动者,有职业的。我们平常的生活总太干燥太机械了。只有文艺茶话能给我们舒适,安乐,快心。它是一种高尚而有裨于智识或感情的消遣。”这话,其实也是我曾经想说而一直没有说的话。

美国作家威廉·杨格曾经说过:“葡萄一旦压榨成酒后,它就变成了一种动物,因为,它有了生命。”其实,茶叶何以不是如此。它经采摘、炒制成形后,一旦与开水相遇,它亦成了被激活而“苏醒的睡美人” 。只是,经了日月风露浸润的小精灵,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环境,并孕育一个澄净的心境去慢慢品味,相互懂得,彼此珍惜。

欢迎关注河南文学杂志抖音号

作者简介


     赵畅,系中国作协会员,第三、四、五届《儿童文学》金近奖评委。先后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北京文学》《上海文学》《青年文学》《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发表散文、随笔1000余万字。先后获中国作协主办的“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青年文学》主办的“第二届青年文学散文创作奖”、 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第六届冰心散文奖”。多篇散文进入“中国散文排行榜”。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