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郁南明清重阳节习俗

 泷西山人 2021-09-08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了,山人在此和大家谈谈郁南明清两代重阳节的习俗。

关于郁南明清两代重阳节的习俗,明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清康熙六年《西宁县志》都没有记载。而清代郁南重阳节的习俗,康熙二十六年《西宁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岁时》记如下:

重阳或登高,或在家,俱佩萸泛菊,儿童竞放风筝为戏。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说:重阳节有人登高,有人在家,都佩戴宴饮菊花酒。小孩争相放风筝玩游戏。泛菊,指重阳节宴饮菊花酒。唐·李峤《九日应制得欢字》诗:“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350多年前的郁南人过重阳节,无论是到野外登高,还是宅在家,都要佩戴茱萸。在家里的活动,主要是饮酒,酒是菊花浸泡的药酒。登高、喝酒是大人的活动,小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放风筝。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卷三·舆地(下)·风俗》:

九月九日,佩茱萸登高、饮菊酒、放纸鸢,亦有祀祖者。

与康熙年间相比,增加了一项活动:祭祀祖先。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四·舆地志·风俗》有关重阳节风俗的记载与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完全相同。祭祀祖先,我们郁南话叫拜山。重阳拜山,应该是后来的移民带来的习俗,原居民并不遵循。因此志书用“亦有”一词表明之。对照上述志书,如今郁南人的重阳节活动,最普遍的仍然是登高,但绝大部分人已不知茱萸为何物了,更不用说佩戴了。饮菊花酒和放风筝,似乎不多,而到坟前拜祭祖先,基本上没有。

志书记载太简略,我们无法据此对古代郁南人过重阳节的情况有一个具体、形象的了解。可幸郁南还保存了清代何其彬的《中山老人诗稿》和清末民初何庚生的《觉庵诗存》,这两本诗集各有好几首关于重阳节活动的诗,诗中比较具体描写了当时文人们在重阳节的活动。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诗歌中的清代重阳节。

何其彬与何庚生是父子,清代郁南县县城(今建城镇)人。何其彬有《九日与诸友登高,惟岑君省山不至,以诗寄怀,次韵答复》一诗:

不少簪英客,相偕集若云。此时同落帽,独未起将军(所期皆来,独少君耳)。酒债缘悭少,诗敲故寡群。非关天一角,何自负秋曛?

从诗题看,那一年重阳节,何其彬约几位好友去登高,只有岑省山因事不能参加,但他寄来了一首诗。何其彬这首诗就是步岑省山诗歌原韵写的唱和诗。诗歌说:那天很多人去登高,岑省山没来,何其彬喝酒、写诗都觉得没有多大意思。“簪英”不是插茱萸,而是簪菊花。簪菊花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重阳节簪菊花在唐代时候就有,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可见唐代簪菊花这一风俗的盛行。宋朝时,每到重阳,人们携伴登高,在山间采一朵菊花插在头上,这俏皮的点缀,无不浸染着对生活的热爱。人们认为菊花不仅可以增寿,还能辟邪除灾,与插茱萸这一习俗有异曲同工之妙。“落帽”典出《晋书·卷九十八·桓温列传·孟嘉》,说是有一年过重阳节,桓温率领幕僚到龙山登高,饮酒赏菊吃九黄饼,他的参军孟嘉也在其中。席间一阵山风吹落了参军孟嘉头上的帽子,他浑然不知,依然风度翩翩。桓温凑趣命孙盛作文戏弄孟嘉。谁知孟嘉不假思索,即席对答,出口成章,在座的人无不惊佩其才思敏捷.气质不凡。于是,孟嘉被视为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之士。

何其彬重阳节有时反会其道而行之,不登高,下水泛舟!《重阳泛舟归,觉胡友过,邀登山寺,口占寄兴》:

何须九日定登高,采得黄花载绿醪。寄语上方簪鬓客,昨宵烟水兴同豪。

为什么重阳日一定要登高呢?携带着酒,采摘到菊花后就去泛舟,这也是非常好的。传话给登上高山的朋友吧,我们昨晚江上泛舟,兴致与他们登高一样高涨!无论登高还是泛舟,这时候插茱萸的习俗好像都被簪菊花取代了,当然喝酒是不能少的。

1855年(咸丰5年)的重阳节,43岁的何其彬与举人李梅圃、前教谕甘在恭一起登上郁南县城近郊的马鞍山看拗经石。李梅圃和甘在恭都是广西苍梧人,因为广东红巾军进入广西,攻打州县,他们不得不逃到郁南避乱,期间与何其彬成为了好友。马鞍山旧称天马山,在县城西面5里的地方,据县志记载,该山高200丈,形状好像马鞍,山势非常雄伟,昂然屹立,直插云天。从山脚到山顶,分为好几级,每级都有淙淙的流水、平坦的田地。山上有一块拗经石,形状好像一条鱼,长170多步,宽30多步,头和尾完全具备,鱼脊上长着茅草,茅草挺立,活像鱼鳍,石头的顶部有纹理像十字,用指南针对着纹理的正中试一试,就会发现指针指向北,对着其他石头试,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何其彬、李梅圃、甘在恭3人登上马鞍山,首先去看了拗经石。随即坐在山坡上,回忆去年红巾军进入广西,李、甘2人来西宁避难,他们3人成为好友的情况。然后喝酒、吟诗、击缶、狂歌,折茱萸插到对方身上,折菊花簪到对方头上,互相取乐。如此疯狂了一番之后,大家又一起评论当时的国内形势。何其彬为此写下了《乙卯重阳日同李孝廉梅圃、甘广文雪舫登马鞍山观拗经石,蒙以佳句见示,口占奉和》诗:

穹窿巨石横山倚,突兀马鞍一峰峙。此中有石名拗经,经位石上针北指。山多奇石,此石尤巨,中有一小孔,若移经其处,红针指北,他处指南)。吁嗟变幻总难明,世似奕棋不胜情。忆昔去年萑苻秋咸丰甲寅四年),傀异怪起红缠头。昨日腥氛今日靖,扫尽巢穴一旦休。假非避地西东走(二君皆粤西人),那得千里来聚首。兴重阳,共登阜。客敲诗,予鼓缶。俯仰狂歌宜美酒,愧乏杖钱未倾斗。折取茱萸获益友,相插黄花开笑口。笑煞人怪人不长,石惟怪异石不朽。巉岩奇绝见幽姿,评论时事凭眺久。眼底烟霞夕照收,岚光掩映天际浮。归到小窗豪还放,握管效颦纪胜游。

到了何其彬儿子何庚生的时候,他们重阳节去得最多的地方是佛寺。何庚生有《重阳日胡介眉招同人饮龙蟠寺次韵》诗:

闲身摆脱即逍遥,兴到登临不事招。露湛黄花明径腹,风翻红叶踏峰腰。高歌同是题糕(1)客,晚唱遥闻隔岸樵。剧醉千钟才话别,烟笼归路信难描。

重阳节,没有什么事情,胡介眉叫上几位志同道合的人登上高山,到龙蟠寺饮酒。何庚生是其中之一。胡介眉是高明人,他当时在郁南的县城(今建城镇)竹园书舍当私塾老师,年龄比何庚生父亲何其彬还大10天,何其彬的《中山老人诗稿》就是他写的《序》。论辈分,何庚生是侄辈。龙蟠庵在县城南面8里,明崇祯4年(1631年)文昙禅师创建,庵后有天然生成的石室,相传从前有仙人在里面炼丹。庵前面临溪口,后面紧靠榜山,山势高峻但不险要,局面小但平坦,一年四季都有开花的树木,好像春天一样,两旁松树、竹树护卫,确实是西宁一座优美的佛寺。康熙21年(1682年)僧人丙照,雍正7年(1729年)僧人心澹分别对该寺进行了扩建和修葺。何庚生在这首诗中说:难得空闲,大家都有登高的兴致,重阳节登高是不用动员的。我们一早出发了,路边的菊花伸入路中还粘着露水,黄色的蜂儿在经霜的红叶中上下纷飞。来到龙蟠寺,大家一起高歌、题诗,玩到很晚,溪流对岸的樵夫也听到我们高歌。我们喝了很多酒,才互相道别,夕烟笼罩着归路,如入幻境,难以描述。

龙井寺是眺望城内最好的地方。那一年的重阳节,西宁县训导冯廷钊找来几位文友登上龙井山,来到龙井寺。何庚生也是其中之一。冯廷钊号西琳,广东高要人,举人,1861年参加进士考试落选后,被选作候任知县,1875年,执掌西宁县甘棠书院教席,1879—1909年担任西宁县训导。废除科举后,县里创办官立高等小学堂,他以70岁高龄兼任学堂监督。那天他们来到龙井庵,冯廷钊作诗一首,其余人员唱和,何庚生和了2首,题目为《西琳冯广文招同人龙井寺登高,次韵二首》:

其  一

欢乐随时好,归心且莫忙(西琳将肇郡,原诗有“九日客心忙”之句)。携尊同雅集,蹑屐趁重阳。岭峻劳腰脚,诗清涤肺肠。木樨(2)香里坐,助客快飞觞。

其  二

尽日饶佳兴,登高好放闲。寒蝉鸣隔浦,游客出禅关。落叶随溪水,归云(3)抹远山。群鸦争晚宿,始趁夕阳还。

按计划,重阳节后冯廷钊训导要回高要省亲,所以他在诗中也说“九日客心忙”。何庚生劝他不要心急,今天务必痛痛快快玩好。“我们带着酒来龙井寺,重阳节是登高的最好时候,虽然山岭陡峭,登上来觉得有点腰酸腿累,但这里环境优美,写出来的诗句清新得可以把人们的心肺洗干净。坐在两株高大挺拔的桂树下,闻着浓郁的花香,我们很快就喝了很多酒。”在第二首诗中,何庚生说:我们整天都兴致很高,重阳节登高真的是最好的放松方式。深秋了,山涧那边蝉儿的叫声很微弱,时间不早了,游客们都离开了龙井寺回家。秋天的落叶随着溪水漂流而去,远处的山峦被飘动的云霭缭绕。一群乌鸦争先恐后飞回巢,我们也趁着夕阳没有西下,离开龙井寺回家去。

又是一年的重阳节,这一年,何庚生与吴小棠来到了西竺寺。西竺寺在县城西面4里,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修建,到这寺必须经过茶亭岭,路旁有一棵古榕和一口广阔的池塘,榕树浓荫匝地,池塘里的水静止不动非常清澈,很多行人经过都在这里休息。再走过一条曲折的路,前面是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西竺庵了。当日,吴小棠即时写了一首诗,何庚生以《重阳游西竺寺次吴小棠韵》为题,和了二首:

其  一

共约寻幽去,爰登郭北山。鸣钟闻隔岭,招手蹑层鬟(4)。节爱重阳好,人贪半日闲。树荫刚小憩,林外一僧还。

其  二

一醉陶然乐,门前话夕阳。山峰凝露白,树橘带烟黄。选胜(5)宜佳节,吟秋叶(6)素商(7)。藤萝才上月,归客踏清霜。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还没到西竺寺,隔着一道山岭,就听到了寺里传来的钟声,大家招手,一同登上高高的山峰。在众多的节日中,我最喜欢重阳节,也喜欢在浮生中偷得半日空闲。爬累了,在树荫下休息一下,这时候遇见一位僧人从山外回来。

第二首诗的大意是:喝醉了,那种感觉最让人快乐。在西竺寺的门前,我们一同欣赏西下的夕阳。山峰上的树木因为凝聚了傍晚的露水,显得有点白色,一树树金黄的橘子让飘来的夕烟也染上了黄色。重阳佳节最适合寻幽探胜,吟咏秋色要跟得上秋天的步伐。月光开始照在山间的藤萝,我们踏着秋夜的寒霜离开西竺寺回家。

何庚生和吴小棠这天很早就出发到西竺寺,在寺里,他们写诗唱和,还喝醉了,一直到初九那半轮上弦月升起,他们才踏着清霜回家。

在何其彬、何庚生的诗中,我们看到的是清代文人骚客的重阳节,不是普通百姓的重阳节。但必须承认,文人骚客的重阳节是最有诗意的重阳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