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宁旧事丨第二十二回·王钺写日记建阴桥锁关 天后驾小舟赴苍梧告急

 泷西山人 2021-09-08

第二十二回

王钺写日记建阴桥锁关

天后驾小舟赴苍梧告急

待修复的文昌桥

话说赵震阳丁忧离任后,康熙巳酉年(1669年),朝廷任命王钺为西宁县知县。王钺号任庵,山东诸城人,顺治戊戌年(1658年)考中举人,次年(1659年)考中进士。此前任府推官(府的佐贰官),朝廷裁撤了推官后,改任西宁县知县。这位进士出身的知县,拖家带口,从康熙八年(1669年)正月24日丛山东家里启程赴西宁县任职,到是年农历4月13日到县。路上走了近3个月,经过了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6省。他仿照宋朝陆游作《入蜀记》,把赴任途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编成《粤游日记》一卷。如今该书已佚,但收入了《四库全书总目》,使今人知道王钺有此书,并知道此书乃仿陆游的《入蜀记》。《四库全书总目》介绍道:

《粤游日记》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国朝王钺撰。钺号任庵,诸城人,顺治己亥进士,官广东西宁县知县。是编为《世德堂遗书》之第二种,记其自自家赴西宁任时途中所经。始于康熙乙酉正月二十四日,终于四月初八日,仿陆游《入蜀记》之体,按日记载,叙述颇简洁,而无所考证。

看官可以据此推测王钺的《粤游日记》的大概情况。

王钺是一位集文气、侠气、骨气于一身的知县。刚到西宁县他就宣布:“所有历史上的陋习,自本官到任后,一律废除!”当时西宁陋习的重灾区在衙役征税环节,为了彻底革除这一顽疾,到了催征赋税的时间,王钺都来到值班收税柜台,要求缴税以谷折银一定要做到公平,不能加收其他费用。这天是一个叫何明兴的衙役当值,一位老伯挑谷子来缴交赋税来得晚了一点,何明兴向老伯加收银子,说是用来伺候守门人的。王钺听了,火冒三丈,找到衙役,一顿拳脚,竟把衙役活活打死。这件事发生后,税收的陋习被全部废除,人们也再不敢因为个人利益而干预公事。当然王钺为了掩饰自己打死人的行为,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罗旁彭湾大埇一带濒临西江,经常遭受水灾,又位于县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县里大小衙门的官员、当差的人和上级使者等,出入乘坐轿子都是无偿征用附近的百姓作轿夫。百姓苦于劳役,只好四处逃散,造成田地抛荒,赋税不能完成。王钺到任后,首先从自己做起,凡是公差和使者经过本县,他都自己出资雇请轿夫。其他武官和副职无偿使用民夫,一旦被他知道,他就会张目瞪视,大骂他们。后来王钺明确规定:无论谁使用民夫,必须给予相应的报酬,但不得用公帑支付。经过王钺这样一番变革,罗旁彭湾大埇一带才逐步开始人家聚集,以至于后来每到墟日,人头熙熙攘攘,相当繁荣。

清初的动乱,让很多西宁县的公共建筑濒临坍塌。王钺来到西宁后,年久失修的县衙已不成样子,康熙八年(1669年),县衙大堂后面办公用房最终倾塌。王钺于是捐资把它修复,同时把岩畏堂、大门、仪门等也一起修复了。这一年,东门外的天后庙也摇摇欲坠,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步。天后庙建于万历四年(1576年)即建县前一年,到这时已经过90多年,王钺到现场察看,见大钟掉在地上,锈迹斑斑,应该已有多年没有敲响过了,上面铸着的“万历十年孟秋”6个字还很清晰。王钺于是发动大家捐款维修。维修工程结束后,王钺来到天后庙,站在庙前,见四面群山环绕拱卫,文昌水(今建城河)和元武水(今连城河)夹着县城奔流,觉得这里的山川土地集中了西宁县的灵秀之气。很是高兴,于是让随行的秀才金光绶写一篇碑记。

知县让自己写碑记,金光绶当然十分高兴。他查阅了有关资料,得知天后是福建莆田人,姓林,出生时神奇怪异,去世后经常显灵。莆田人把她当作神来祭祀。民间传说她多在莆田沿海显灵,因此尊称她为海神。西宁不在沿海,怎么会祭祀起天后呢?金光绶认为,天后可以庇护老百姓,有利于耕种、饲养鸡狗、增加桑麻产量、挫败盗贼、消灭疫情,那么处处都会祭祀她。关于西宁天后庙的灵验,他走访了城里的父老。据父老说,清初广西贼寇进攻西宁县城,围攻了一个月,由于西宁县城的守将坚守城池,贼寇无法攻下城池,非常焦急,向天后祷告,要求天后娘娘保佑他们尽快攻下西宁城。贼寇用筶杯来占卜。看官,你道筶杯是何物?筶杯是用类似黄角的弯竹蔸剖半而成,占卜者在神前投掷,观其俯仰,以定吉凶。一阴(俯)一阳(仰)称之为圣杯,表示神明认同,或行事会顺利。两阴称之为笑杯,表示神明还未决定要不要认同,行事状况不明。两阳称之为阴杯,表示神明不认同,行事会不顺。贼寇连掷了3次筶杯,一对筶杯都是仰着的贼寇大怒,于是折断了天后塑像的一根手指离去,并加紧围城。当时因为广西有很紧急的匪情,西宁县的官军都集结到了苍梧,但还没有出征。知县于是派人偷偷出城到苍梧请救兵,但都被巡逻的贼寇抓获,集结在苍梧的官军因此一直不知道贼寇围攻西宁县城的情况。有一天傍晚,在朦胧的星光月色下,集结在苍梧的大军中,有人看见一位女子驾着小船逆流而上,女子穿着白色的衣裳,头上结着椎形的发髻,好像渔家妇女那样。她对着官军大叫,说:“贼寇侵犯西宁县,城池被围困,情况很危急,不增援的话,城池将被攻破!”听到女子叫喊的士兵向统帅报告,统帅怀疑不是事实,命令士兵用快艇去追赶女子,详细询问情况,让该女子来向统帅报告。士兵于是驾驶快艇追赶这位女子的小船,但士兵追了很久也没能追上,后来虽然追上了,女子和她的小船却突然就消失了。大家觉得很奇怪,于是请求发兵,奔赴西宁救援。当官军到达罗旁水口并驻扎下来时,发现西宁城果然被围得很紧。官军于是从罗旁上岸,分几路逼近西宁城,在城东与贼寇激战。城里的守军看见救军到来,也集中全部兵力出城,夹攻贼寇,打败了贼寇,西宁城得以解围。等到犒劳军队的时候,从苍梧率领军队来解围的统帅说起这事,大家都感到惊愕,于是押出贼军俘虏来审问,才知道贼寇曾向天后祷告的情况。大家感到吃惊,互相看着对方说:“是天后救了我们!”,从此之后,西宁人祭祀天后的仪式,更加隆重了,说要以此报答天后。这件事发生到如今已有50多年,西宁百姓凡有事情向天后祷告,都很灵验。

经过充分的写作准备,金光绶用了半个时辰多一点的时间,就把这篇《重修天后宫碑记》写好了。在文章的最后,金光绶写道:

兹以庙庭颓敝,里人敛资购料修葺而广大之,因属序于余,余思后之声灵所在,赫濯未能条计,仅举其福于吾宁之大者,盖亦就宁论宁,俾宁人知所以祠奉之意云尔。

这段话的大意是:现在因为天后庙倾倒破败,县里的人集资购买材料进行维修,并扩大规模,因此嘱咐我写一篇刻写在碑上的记事文章。我想到天后的声势威灵,到处都显赫,不能一一说出来。这里仅仅举出天后造福西宁人中最主要的事例,也是就发生在西宁的事实作客观的评论,目的是使西宁人知道我们为什么祭祀天后的原因,如此而已。

金光绶把这篇《重修天后宫碑记》送知县王钺审阅,王钺赞曰:“好文!好文!”

天后庙重建不久,康熙九年(1670年),东城楼被火烧毁。城楼担负着保护城和西宁政权的重任,王钺没有拖延,立即修复,并对西门楼、南门楼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修补。

一天,县里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来到县署,找到王钺,说:“知县大老爷,您知道文昌桥的历史吗?”王钺熟读赵震阳知县的康熙六年《西宁县志》,对文昌桥的历史了如指掌。说:“知道。”老人停了停,说:“苏致卿知县用石头砌桥墩的办法很好,但还有不足的地方,架在石桥墩上的原木,人来人往的,需要频繁修缮。近来还有桥墩上的石头剥落,架桥的原木有的也开始腐朽。”王钺于是到现场去察看,果然如老人所言。心想:苏致卿知县当年用石头砌桥墩不容易,现在对桥墩进行修补、加高,架设桥梁、铺上木板、建造栏杆、盖上瓦片,成为廊桥,工程应该不算困难,而且不会毁坏前任的旧迹,后人也不会再苦于涉水过河,这事无论如何都是应该做的。但费用怎么解决呢,王钺想到,当年苏致卿知县为文昌桥购置了田地,用田租作为维修基金,如今到底有多少田地租金了呢?王钺于是派人去核查,发现这些年来累积起来的田租还真的不少,足够支付这次维修费用。王钺很迷信风水,他找来堪舆家,向他征求意见。堪舆家建议他把文昌桥作为锁住文昌江的一道关卡来考虑,把桥墩加高,从而使桥梁增高。王钺觉得堪舆家的意见非常正确。

康熙九年(1670年)正月,文昌桥维修工程动工,次年(1671年)秋天建成,工期近20个月。修复后的文昌桥由原来没有瓦遮盖改为有瓦遮盖的廊桥,西宁人称之为“阴桥”。桥两边的飞檐由砖砌起的柱子支承,上面架椽子,盖瓦片,漆上红漆作装饰。每个桥墩通过加砌石头增高了2尺,在桥墩上搭架木条作桥梁,在桥梁上铺设木板。整座大桥宽10尺,长100尺有多。远远望去,大桥如卧虹凌空,祥瑞之光广泛照射,仿佛填充了文昌江上的空阔。堪舆大师对王钺说:“天门最好是打开,地户最好是关闭。西宁县的地户在文昌江下游,从前有人在山玉枕山附近的下关建起了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神像,镇住了文昌江,因此科举中举的人不少。但后来把文昌阁迁移到玉枕山对面山的苏公祠的便殿,原来的文昌阁楼宇被废置,文昌江的流水从此不能关闭,科举中举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重修文昌桥工程竣工后,王钺写了一篇《改修文昌桥记》,在文章的最后,王钺说:

桥之成,成于苏公也,桥之修,修于苏公之田也。若夫清其租而无废乎其功,余不过一综核之劳耳。忆朱文公之记上清桥也,欲后之君子知其成之不易,相与谨视而时修之。夫苟谨视而时修之,则此桥之利赖宁之人与士者,且数世而未有已也。苏公之桥与租固在后之人,岂难一综核如余哉?则苏公不替美于前矣。因具述文公之旨而为之记,以塞邑人之请而为后君子劝。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文昌桥是苏至卿知县修成的,这次维修文昌桥的费用,是由苏至卿知县当年购置的田地租金支付的。清理苏至卿知县当年购置的田地租,不让田租的作用丧失,我不过是做了一次全面核实而已。想起朱熹写《信州贵溪县上清桥记》,我希望后人知道这座文昌桥建成并不容易,大家要共同小心看护,定期维修。如果能小心看护,定期维修,那么,西宁县的百姓将可以长久依靠这座文昌桥了。苏至卿知县修建这座文昌桥和为文昌桥捐俸购置的田地,当日是为了造福后人,怎么能因为像我这样进行一次全面核实也感到困难呢?苏至卿修建的文昌桥,是在天妃庙前原桥的基础上改修的,没有掩盖前人的善举,为我做出了榜样。我于是详细陈述朱熹《信州贵溪县上清桥记》的意思,为重修文昌桥作碑记,以便应付县人的请求,勉励后人。

县里的儒士萧士浚认为重修后的文昌桥对弥补西宁县的风水非常有帮助,他说:“王钺知县改修文昌桥,让人觉得桥梁横跨江上,强有力地镇守着文昌江,方便人们渡过波涛回旋的文昌江,又发挥出从前下关建文昌阁的作用,真是一举两得!”说来也巧,在文昌桥修复后的第二年(1672)的乡试中,西宁县竟然有二人考中了举人,分别是西坝的沈凤、原籍新会附籍西宁的陈玉。

转眼又到了康熙九年的夏天。一天,王钺竟然出现在省城的平南王府里。

未知王钺因何来到平南王府,且听下回分解。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郁南县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到清朝宣统三年(1911)的一段历史。书中以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334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