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龙街怀古

 泷西山人 2021-09-08

回龙街怀古

一场痛快的春雨之后,建城山城的空气格外清新。从文德山上吹下来的缕缕春风,夹带着阵阵无核黄皮的花香,沁人心脾,如痴如醉。

在西宁县署旧址凭吊完那段已有400多历史的城墙后,我跟随着镇人大主席程宗宏同志步入了古老的回龙街。

回龙街是西宁一条赫赫有名的古街巷。但万历二十年、康熙六年的《西宁县志》,在卷之二《建置志·街巷》中,都只有这样的记录:

县前东街、南街、西街、十字街、武功街、城脚街、东门外直街、南门外横街、河边街。

康熙二十六年《西宁县志·卷之二·建置志·街巷》也只有这样的记录:

县前东街、西街、南街、十字街、雄镇街、忠爱街、武功街、打铁街、城脚街。

完全没有提到回龙街!

康熙六年《西宁县志》中的《西宁县城之图》

这是怎么回事呢?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卷二·舆地(中)·都里》把答案告诉了我们:

回龙街,《张志》:打铁街。

原来当时的回龙街叫打铁街!

那天随程主席从牌坊走进回龙街,一直到尽头,大约只有500米,然后左转,就是如今的打铁街了。现在想来,如今的打铁街和回龙街,在明朝和清初,应该就是一条街,叫打铁街。

进入回龙街,我首先发现的,是那座古色古香的简园。面对这座清代建筑,我立刻想起了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的简策,一位在西宁历史上留下美名的历史人物!

关于简策,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的传记如下:

简策,号酉山,城内人,性聪颖,喜蓄书,善抚七弦琴,好古音律。家素封,尤好行善,凡施与寺田及捐修邑中学宫、武庙诸大举,无所吝。咸丰二年,捐资修城,柏制军旌以“踊跃急公”四字匾额,奏保着以原捐府经历职,叙加一级,纪录二次。七年八月,襄办全县团练局务,捐资募勇,随同官兵克复广西梧州、戎墟。地方以功奏保,赏加州同衔,归部候选。卒年九十岁。

次子祐,号善庵,监生。同治元年九月,西匪陷城,备资斧募勇复城有功,奏保赏加翰林院典簿衔。

译文:

简策,号酉山,西宁城内人,天资聪明敏锐,喜欢藏书,擅长弹琴,喜好古音律。家里一向富有,尤其喜欢做善事,凡是捐款购买寺院僧田,维修县里的学宫、武庙,都不会吝啬。1852年(咸丰二年),捐款维修西宁城池后,柏贵总督授予他“踊跃急公”四字匾额,以表彰他。并且奏请朝廷,请求在他原来捐纳的府经历官职基础上,评议等级次第,加一级,记录在案,作为以后升迁、黜罚的依据。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他帮助办理负责全县地方民兵工作的团练局事务,捐款招募练勇,随同官兵收复广西梧州、戎墟等地。地方政府因为他的功劳向朝廷报告、推荐,奖励他,给他州同的官衔。在吏部登记候选。

简策的次子简祐,号善庵,监生。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广西土匪攻陷西宁城,简祐筹集资金招募团练收复县城,立下功劳,被奏请举保赏加翰林院典簿的官衔。

如今的简园

传记中简策,虽然只有骨架没有血肉,但仍然让我们了解到150多年前这位热心公益的善长仁翁。山人读过何其彬的《中山老人诗稿》,通过诗集中写简策的诗歌,山人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简策老先生:

在广西天地会被官军全部剿灭后,西宁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到了同治十年(1871年),战乱给西宁带来的创伤基本抚平,西宁城洋溢着快乐的气氛。这时候,家住城南回龙街的简策,在城西建了一座花园,叫群芳圃。花园里面有亭有阁,亭子还镶嵌了琉璃瓦,非常美丽和幽雅。

群芳圃建成后,简策邀请何其彬前去参观。来到简策的群芳圃,何其彬看见花园前面对着笔架山,后面枕着青云路,园静亭美阁宽敞,种植的花卉更是品种繁多,于是赞不绝口。

在园里欣赏了半天之后,简策请何其彬为他的群芳圃写一首风格清新的诗歌。何其彬本来是不请自吟的,如今简策邀请,怎会拒绝?于是在园里的阁子写下了《游简翁新建群芳圃亭阁,命赋俚言》:

一亭一阁枕城西,

近接青云远岫低。

满径苔扪烟雨长,

群芳花放蝶莺迷。

弦歌雅爱弹流水,

樽酒频开醉似泥。

何必岩泉供啸傲

此间地僻合幽栖。

诗歌的大意是:

花园在城西有一个亭子和一个阁子,

很近青云路笔架山在前面遥遥耸峙。

青苔铺满小路园里总是弥漫着烟雨,

众多花卉开放吸引黄莺和蝴蝶飞至。

最喜欢在这里对着曲折的流水弹琴,

也希望能在这里开怀痛饮烂醉如泥。

何必一定到山中泉下才放歌长啸呢

这地方偏僻远离热闹隐居最位合适。

何其彬写完这首诗后,意犹未尽,他太喜欢这座琉璃瓦亭子了。于是以《又赋琉璃亭》为题写了一首诗:

琉璃屏制迥殊瞻,

不事丹铅翡翠兼。

清似玉壶冰影澈,

朗如金掌露华沾。

宿花应与纤尘隔,

对月何妨四壁嫌。

最是往来谈笑里,

此身疑在水晶帘。

诗歌的大意是:

用琉璃瓦盖顶的亭子遮雨挡风,

犹如翡翠般美丽没有脂粉重重。

洁净得好像冰天雪地里的玉壶,

清澈得与金掌承接的露水相同。

平常这里的花卉已是纤尘不染,

亭子无墙月色下更见纯洁花容。

我最喜欢来到这里与朋友谈笑,

仿佛置身在晶莹华美的帘子中。

如今回龙街中的简园

简策读了何其彬的诗后,觉得何其彬说喜欢在这里对着曲折的流水弹琴,希望能在这里开怀痛饮烂醉如泥,正说到了自己的心坎里。于是决定在群芳圃举行一个雅集。

简策立即让工匠在把阁子的四面墙壁改造成题诗墙,以便大家把诗题在上面。城内的文人骚客都应邀出席了这个雅集,十四都大邦黎培藩刚好到城里办事,也参加了。何庚生因为有事外出,没有参加。雅集自然是分韵赋诗,对于文人骚客来说,这是手到拿来的事情,没有能不能的问题,只有好不好的困惑。当日是限七阳韵,分别咏园中的九里香、万年红、满地金、晚香玉。虽然各人都依韵按题写出了诗歌,但除了何其彬的诗如今还保存在他的《中山老人诗稿》外,其他各人的诗已不存了。

雅集结束不几天,何庚生听父亲说起雅集的雅趣,于是来到群芳圃欣赏前辈、同辈写的诗歌,觉得黎培藩的诗写得特别好,于是以《简氏群芳圃留题次黎候屏韵》为题,题了一首诗在题诗壁上:

手种藤萝取景深,

重重垂盖百花阴。

要收远岫归诗料,

更上层楼豁素襟。

学圃原非终隐计,

灌园聊且息机心。

群贤雅集留佳句,

触目琳琅四壁森。

诗歌的大意是:

亲手种下藤萝让花园景色更加幽深,

藤萝重重给花园里的各种花卉遮荫。

眺望远处的山峦后写诗就有了材料。

登上阁子放眼远望开阔了平素胸襟。

学种菜种花并不是归隐的最高境界。

浇灌园圃暂且去除自己的巧诈之心。

各位贤人在这里雅集留下不少佳句,

四面题诗壁上题写的诗都异彩缤纷

简氏群芳圃雅集后,何其彬似乎意犹未尽,向简策提出:今后给附城的年轻后辈讲授音乐和制作七弦琴的方法,地点也改在群芳圃了。简策当然同意。

关于简策与何其彬经常集中附城聪明卓异的年轻后辈讲授音乐和制作七弦琴的方法,那是有历史记载的。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二·人物》何其彬传载:“暇日辄与简策集附城聪俊子弟研究音律,授以制琴之法,一时学者多受裁成

在西宁城,有财力修建这样一座花园的人少之又少。简策家里确实有钱。但简策并不把钱都用到寻求快乐上。他是一位非常热心公益的人,一直以来都广行善事。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记载的,就有以下几件善事:一、嘉庆十二年(1807年),他与简崔灏带头捐款,在城东十二里的鲁富坑倡建了张公庙。这个张公庙一直存在,到了光绪十八年(1892年),村里人汤家树、胡其澂等还捐资进行重修。二、咸丰六年(1856年),知县刘镇修建西宁义勇祠,他与廖昌麟积极参与。三、光绪元年(1875年),知县陈杞重修该祠,他与何庚生积极参与其事,还解囊捐制神龛。四、咸丰六年,代理知县刘镇、教谕叶栖鸾倡议,简策与廖昌麟、吴美龙发动大家捐款修复学宫教谕办场所。

仁者寿,仁爱的简策享年90岁!

在简园前,我默默站立了很长一段时间,想了很多。吴主席则与对面的居民谈论危房拆迁的事情。

在简园隔壁,是一座翻修过的简宅,大门两边悬挂着一副木楹联,透露出今日简氏风光依然:

历十数代沧桑遗风依旧

经百余年风雨故园尚存

简氏移民西宁,是十数代百余年前的事情,如今遗风依旧、故园尚存,让简氏后人万分的庆幸!

如今的简宅

但从万历五年建县到如今,经历了443年的历史风霜,西宁留下的东西少之又少,不能不让我们这些西宁后人感到万分惋惜!

走出回龙街、打铁街,迎面而来的是文德山上吹下的春风,仿佛还夹带着西宁古县的气息,一种说不清道不楚的情怀油然而生。

我想:从万历五年到清末,被382丈城墙围起来的西宁城,有多少让我们西宁后人遐思的文化故事呢?又有多少让我们西宁后人崇敬的历史人物呢?

作为郁南人、建城人,我好想告诉大家:郁南历史文化的主流不在连滩,而在我们建城!只可惜,我们建城人对历史文化的崇敬之心远远不如连滩人,我们一直没有把抢救西宁文化、宣传西宁文化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有人甚至眼里只有经济,认为文化是次要的,甚至是多余的。

但我更要告诉大家,如今的县领导、镇领导站在历史的高度,把弘扬悠久西宁文化作为发展建城经济的战略举措,大力挖掘、保存、整理、宣传西宁文化,并计划修复文化古迹,以此促进建城这个无核黄皮之乡的经济发展,促进郁南的经济建设。这是西宁古县之幸!西宁故县治建城之幸!

建城曾经是西宁(郁南)370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历史文化底蕴比西宁(郁南)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要深厚,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建城人、郁南人的一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善待这份遗产,让这份遗产发扬光大,不断促进建城、郁南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否则,我们就有愧于祖宗!有愧于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