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地方

 昵称56163858 2021-09-08

老地方

有幸参与《无锡工业企业发展亲历记》编纂,其间,感到压力最大的有两点:

其一,口述史重在亲历亲闻,须是当事人写当年事。然而,毕竟几十年光阴流逝,当年叱咤风云的扛鼎掌旗人,终究扛不过岁月漫漫,有的垂垂老矣,有的疾患缠身,有的甚至已经人间陌路。因此,要得到他们亲口讲述的曾经过往,既有编纂立意上的抢救迫切,又有征集来稿中的过程艰难,更有文字审改时的身心疲惫。为了录载过往、岁月留痕,务必打起十二分精神,花费难以度衡的精力、脑力和时间,按照文风规制要求去精心打磨,一字一句地琢磨,一章一节地斟酌,尽可能地做到叙述的大体通顺、结构的基本合理、文法的差强人意,内容的真实可读。

其二,编纂方案中明确“图文并茂”,因此书中要插入大量的图片,尤以当时的老照片为佳。然而在几十年前,动辄立此存照绝非易事,哪像如今,上到七老八十的翁妪,下到蹦蹦跳跳的稚童,随时随地都可以掏出手机来“咔嚓咔嚓”拍摄一通?!所以,为了征集收罗到足够多、足够好、足够用的照片,不说殚精竭虑,也是费尽心血。

说到老照片,时常会在网上看到一些帖子,以新老照片对比的方式,展示某些地方、某些景观、某些标志性建筑的时代变迁,让人们回味厚重历史的演进,敬畏时光刻蚀的力量,感受世事变幻的魔性,珍惜当下拥有的美好。人们在新旧对比观照中所生发的感触、感慨、感悟、感伤,大致有四:

景物还在,风情犹存。世上许多东西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可以穿越时光隧道,在现代世界里保持当年的本真。比如一些建筑物,经受了千百年间频仍的风吹雨打、天灾人祸、战争动乱而卓然屹立。我曾经在里面工作过的前西溪薛氏旧宅,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那几幢楼房依然健在,那一片庭院依然精致,那些个树木依然苍翠。南门头上,妙光塔历经千年风霜,依然巍峨挺立;古运河依然在两岸烟火人居的夹峙中缓缓流淌,穿过了风采依旧的清名桥,续写着枕河人家水弄堂的古老传奇。

旧地重游,恍若隔世。无锡有许多名园,免不了常去走走,虽说城市大拆大建,早已沧桑巨变,但那些旧时风光居然不屈不挠地顽强存在。惠山寺门旁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有六七百年历史了,小时候就和伙伴们张开臂膊试着合抱,没有五六个人是抱不过来的。如今,它依然夏有青枝、秋洒黄叶,粗砺的树身一如既往地接受着孩子们的拥抱。鼋头渚长春桥、万浪桥依然弓身在碧波荡漾之上,只不过万浪桥多了些夕阳余晖中的落寞,长春桥多了些樱花如霞般的映衬。蠡园长廊依然蜿蜒曲折,凝春塔依然湖中静伫,四季亭依然娴娟向晚。

场景没变,物是人非。惠山古镇,从来就是无锡的一张名片,向以108座祠堂的集聚规模为世人所称道。可惜,如今商业理念日益深入,历史文化内涵的彰显终究敌不过市场经济的浮躁诉求,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充斥在石板路上的喧嚣吆喝,不管不顾地搅扰着祖宗们的安宁。前不久,地处城中的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开街,这里曾是无锡谈氏和秦氏两大名门望族的世居之地,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小巷虽逼仄,楼宇却重重,亭台错落,曲径通幽,以出过1位状元、13位进士、15位举人的家族荣耀,直白地宣示着门第的高贵和小巷的傲骄。不过,当人们一腔虔诚进去转了转,得到的观感却是“修旧如新”。一开始我确实没领悟出这种说法的真实意思,因为依我浅薄的文史见识,诸如此类古旧建筑修缮的要义是“修旧如旧”。及至了解了实情,才明白了人们话语中的鄙视成分:其亦步亦趋地修了“旧”,却货真价实地出了“新”,旧巷成了商道,静雅翻作嘈杂,丢失了源自久远过往的那种“味道”。

别梦依稀,时过境迁。翻看百年前的老照片,无锡旧城当年是直河如弦、箭河辐射,如今是大衢通畅、车水马龙;北塘沿河当年是舟楫簇拥、百舸争流,如今是碧波恬静,再无嗯乃之声。梅园开原寺当年不过是荣氏的一座家庙,香火也不是很旺,如今却成了气宇轩昂的一方丛林,甚至新建了财神殿,我佛慈悲,谦和地与赵公元帅共享信众的顶礼膜拜和功德香资。当年横斜连通的街巷里弄,如同血脉般地穿行交织在城市肌理之中,坦然铺陈着街坊四邻亲密无间的融融场景。然而,这种深刻在人们记忆中的市井繁华,已然湮失在岁月的深处,完败于水泥森林构建起的整洁、寂寥和冷漠。

人们相会聚首,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老地方见!”

唉,老地方,老地方!身背行囊远走天涯,分手时彼此相约,老地方不见不散;历经坎坷终于归来,乡音无改鬓毛催,还能找到心中的那个老地方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