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光不锈

 昵称56163858 2021-09-08

时光不锈

4 月月中,正是春光和煦之际,爱人在学校工作时的几位同事相约举行了一次家庭聚会。论年纪,众人皆已步入老境,膝下儿女成行,生活闲散,时不时相聚一下,无非是弄点乡土菜肴,说说家长里短,品味日常光景,给平淡的日子添一些别样的滋味。

聚会地点在惠老师家,位于槐古桥东北桥堍,那地块渐次开发,老街弄即将全部夷平而重建,处于已经征用而暂未拆除的当口。惠老师70多岁了,其爱人朱先生患疾已久,行走起卧无法自理,全靠惠老师悉心服侍,忙里忙外十分辛苦。即便如此,惠老师依然恪守本色,热心公益,腾出时间帮助社区做了大量工作,得到居民交口称赞。抗疫初启,朱先生虽然行动不便,说话口齿不清,但十分坚定地与惠老师商量,决定一人捐献五千元共一万元表明心迹,专程送到了社区。

这次聚会的最年长者是万老师,今年82岁了,满头白发,却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他饮食起居十分规律,长年坚持锻炼,风雨不辍。这次聚会就是他提出来的,并独自一人转乘两趟公交车辗转前来,聚会的厅堂里充满着他乐观爽朗的笑声。

王老师是最后到的,他曾当过校长,长年坚持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尤其在语文教学方面颇有建树,口碑极佳,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他不久就要退休了,大家劝他不要再如此奔波辛劳了,可以歇歇了,但我从他的神情中,看到的却是一脸的依依不舍。也许,当人们倾心投入某项事业之后,从业的专注和热忱,可以完全超脱于经济性的考量,而升华为一种职业的惯性和愉悦。

惠老师家住后杨巷,或许也是出于职业的惯性,便考究起这一地名的由来。细询之下,当地人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但在言语对答中,他们提到巷边当年曾有一爿老厂,叫业勤纱厂。听闻此言,顿时激起了极大的兴致,因为在无锡工业发展史上,这爿厂可以说是名声显赫。

杨宗濂(1832-1905),字艺芳;杨宗瀚(1842-1910年),字藕舫。据史料,杨氏兄弟为清末民初无锡城内下塘人,经历丰富,曾追随淮军上过战场,并办过洋务。其中,杨宗濂率无锡团练,跟随李鸿章镇守上海,后出任北洋武军学堂监督,后又督办新设的机器纺织局事务。1892年,杨宗濂丁忧回无锡,兄弟二人有感于国家经济衰微,国弱民贫,又因为拥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纺织工商经验,萌发了创办实业的想法。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东门外兴隆桥创办业勤纱厂,次年开工生产,成为近代无锡第一家机器工厂,也是全国第一家商办纱厂、第一家环锭纺织厂。

虽然自己在以往的文史编纂中,多次写到过业勤纱厂,但从没认真地考究过这爿厂的具体方位,没承想一次平常的聚会,把自己送到了业勤纱厂的旧址附近,便由当地人引领,穿过逼仄破败的后杨巷、前杨巷,走过闹市夹缝中的风雷桥,一直走到羊腰湾。往事如烟,旧迹湮灭,除了一处院落门楣上标着的“1895”字样,已经寻觅不到往日遗迹。槐古桥堍,有一个偌大的“无锡百年老厂名录”广场,芳华岁月浸没在了车水马龙的喧嚣之中,徜徉其间,试着回味镂刻在时光深处的那份记忆,已然不能。踌躇伫立久久,唯有黯然惆怅。

由考究地名而起,意外地触摸到了百年老厂的当年旧痕。当时就在想,或许“前杨巷”“后杨巷”的地名由来,就与杨宗濂、杨宗瀚兄弟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流年似水,这些承载着历史过往的老街老弄即将湮灭,但岁月老去,时光不锈,历经时代风雨的人们,依然充满着勃发的活力。

2021年4月27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