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雨濛濛瘦西湖

 昵称56163858 2021-09-08

烟雨濛濛瘦西湖

五一前,友人相约,去了一趟扬州,日程安排得相当松弛,加上主导者事先功课做得极好,从所住的君亭酒店去扬州各个核心景点,都只需步行十来分钟,闲散之地闲散游,淡定从容且情意暖暖。

第二天清晨,打开了窗帘,窗外细雨濛濛,湿漉漉的浓重绿意顿时涌入眼帘。雨中行或许正是江畔游春的最诗意享受,便赶忙起身收拾停当,第一个节目便是去享用久负盛名的扬州早茶。走出酒店,冒雨穿过汶河北路路口,走了百十步,下得台阶,便是著名的冶春茶社,此为扬州特色早茶的首选之地,据说已有两百来年的历史,许多大人物都曾经光临。也许是每天食客众多,需要叫号入座。细雨飘洒,我们一边在廊下等着叫号,一边观赏着戏台上的表演,琴声悠扬,曲声婉转。询问了负责叫号的服务员,才知表演的是扬州当地的戏曲,叫作“扬剧”。扬州地处水陆通衢,自古商贸繁华,虽说其方言听来总有些鼻音浓重的北腔,但那唱腔透过浓郁苍翠中的暖春微雨,着实给人一种别样的曼妙享受。

在冶春吃早茶,入乡随俗,便中规中矩点了三丁包、灌汤包、油糕、鸡汤煮干丝、红米粥、豆腐花等各种小吃。吃罢,走出冶春,雨声未歇,便有穿着红马甲的三轮车夫前来招揽生意,问了价钱,说是到瘦西湖20元,再加20元则可以带着游览扬州老街老弄的8个景点。由于来扬州的第一天已经去过了彩衣巷、东关街和个园,众人便分坐几辆三轮车,直奔瘦西湖而去。车在雨中穿行,爱人见蹬车的人比我们年岁还大,心是老大不忍。那老者反过来宽慰说:“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你们这是照顾我生意哎!”想想也是,服务与被服务,应当是双赢的。一路上说说笑笑,扯扯扬州风土人情,没多一会儿就到了瘦西湖。

一进景区南门,便是游船码头。游船有七八种之多,有大有小,有机动的,有脚踏的,我们选择的是摇橹的小船。摇橹行船是当年江南水乡的一道风景线,只是时光沉寂,嗯乃摇曳早已尘封在岁月深处。为我们摇橹并讲解的是一位芳龄女子,身着粉色的中式服装,头上梳着高高的发髻,身条丰腴匀称,面容姣好,说起话来轻柔糯软,询问其姓,答曰:“姓葛。”只见她纤手把橹,推扳之间,行云流水,风姿绰约。众人见了摇橹,兴致陡起,争相上前一试。同行的钱总年少务农时曾经侍弄过行船,相隔几十年,不免手痒,葛女倒也宽和,腾出位置让钱总一试身手。虽则荒废多年,钱总倒也功架不失,摇起来橹来一板一眼、有模有样。众人见了,忍不住跃跃欲试,无论姿势好坏,纷纷过了把瘾。

船儿悠然向前,碧水荡漾,两岸风光渐次铺展,葛女开始导游解说,简明扼要的讲述中,不时穿插隽永的诗句,娓娓道来,情景交融,美不胜收。

她说,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长春河,自隋唐起沿岸陆续建园,最盛为清代,更因康熙、乾隆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更有一种清瘦的神韵。

她说,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桥为大虹桥,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栏杆鲜红,故初名“红桥”,清乾隆元年改建为石桥,如卧虹于波,故改名为“虹桥”,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其中王渔洋的“虹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最为出名。

她说,“长堤垂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入迷。”右手边为瘦西湖的著名春景“长堤春柳”,堤长一里多,东西两侧,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间成行,每当烟花三月之时,桃花艳丽缤纷,柳丝婀娜起舞。

她说,左手边如今正按照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意境潜心打造,到了夏日,碧叶田田,荷花怒放,且品种独特,色泽浅绛,风韵别具。

她说,柳堤尽头是徐园,为祠祀原驻扬州的第二军军长徐宝山而建。

她说,民间有“一夜造白塔”的传说,说是盐商为接驾,仿京城北海白塔用盐包一夜堆砌而成,事后又大兴土木精心构建。

她说,小金山是湖心最大的岛屿,扬州无山,是为堆土而成,小金山顶上的风亭是瘦西湖的制高点,被朱自清誉为“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颇得宜的地方”。

细雨淅沥,湖水碧澄,船儿摇抵五亭桥,在半月形的桥洞中穿过。葛女说,五亭桥堪称瘦西湖的标志,为清乾隆年间巡盐御史高恒所建,因该桥建于莲花堤上,形如莲花,因此又叫莲花桥。当年工匠别出蹊径,将亭桥结合,五亭共聚于一桥,亭与亭之间以短廊相接,共有桥孔15个,加上中心桥孔,月夜玉盘当空,湖中倒影16枚圆月,朦胧清丽。“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或许由此而来。

水中游荡,时间过得飞快,不经意间已经到了游程终点二十四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据说桥名的由来有诸多说法,包括隋炀帝歌女说、唐代杜牧吹箫美人说、宋代沈括考证说等等。美景既在,我辈无须如此深究,无非是多拍些美照罢了。

葛女说,为你们唱一曲扬州小调吧,便莲唇轻启,曼妙地吟唱起来:

河东的哥哥去远方,

河西的妹妹来送郎呀。

杨柳叶子青哪啊,

七搭七哪崩啊,

杨柳叶子松哪啊,

松又松哪崩又崩哪,

杨柳叶子青哪啊……

欢快的民歌曲调,浓浓的乡土气息,缓缓流淌在细雨濛濛的湖面上。

下了游船,告别葛女,我们沿着湖岸随心漫步,雨意渐歇,一路之上繁花盛开,绿树苍翠,正所谓心中有春,处处是景,众人再也迈不开步子,时不时摆出各种姿势,恨不能把所有美景都收纳进手机镜头之中。

是晚,在酒店对面的“食为天”用餐,菜单上有一菜品叫“一群有文化的鱼”,及至端将上来,却是在挂毛笔的笔架之上,吊悬着4 条油炸的小黄鱼,佐餐的是一小碟鲜红的辣椒粉。于是在想,即便要想成为“有文化的鱼”,就必须经受油炸、吊悬、辣渍的种种煎熬磨难,更别说想做“有文化的人”了!

回想起与葛女一开始交谈时,就问及了“烟花三月下扬州”说法中的“烟”字意涵。葛女当时说,一则农历三月扬州多雨,所谓烟雨濛濛;二则柳树是扬州的市树,仲春时节,柳絮纷飞,弥漫如烟。思绪由此发散,细细品味人生,人间烟火是为至味,绚烂烟花是为至欢,暮春烟雨是为至美矣。

     2021年5月4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