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江湖夜雨寂寞人 2021-09-08

不是绕过去不行,而是因为绕过去的成本太高、收益太低,甚至形势也不允许。

所以,成本和效率,才是必经之地、必经之路的形成原因。

而成本和收益,又跟双方所处的地理形势和军事实力有关。

于是,必经之地、必经之路,就是在成本、收益和形势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秦与六国的函谷关

难道六国非要从函谷关入秦吗?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桓温北伐,走的是武关;刘邦还定三秦,走的是陈仓;而北方蛮夷则走萧关;刘裕北伐,王镇恶走的是潼关、渭水。

函关谷是通途大路上的一座雄关,形势险要。

拿下他,虽然成本极高,但收益极大,两相核算,还是要兵扣函谷关。

而形势则是六国从东来,六国与秦的地理形势、由东向西的行军路线,就决定了函谷关是必经之路、必经之路。

二、楚与汉的成皋、荥阳

刘邦和项羽在这里打了将近三年,绕过去不行吗?

这里确实是有虎牢关,但这里中原腹地、四战之地,说不上险要。

所以,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就算不上必经之地、必经之路。

而原因只能是形势。

楚汉大战,总得找个战场吧,这里就是争霸中原的主战场。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成皋荥阳以西,刘邦的地盘;成皋荥阳以东,项羽的地盘。

没啥说的,这里就是一片沙漠也得拿下。

刘邦占据则立足中原,项羽占据则称霸中原,所以谁能拿下、谁就逞强于天下,其他诸侯就会拜你当大哥、就会支持你。

所以,刘邦要退守巩、洛的时候,郦食其死活不同意,必须让刘邦定死在这里、寸土不让。

三、南与北的襄阳、合肥的淮河一线。

淮河绵延千里,但有两个要地的据点,就是襄阳和合肥这两个地方。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从成本的角度来衡量,打下来的成本应该不高,虽城坚池深,但毕竟比不过四大秦关。

但是,收益极大,控制了几个沿河要塞,也就控制了千里淮河,饮马长江。

正是因为收益太大,所以南北争雄,谁也不会放弃淮河一线,因为谁放弃谁就输了。

要说天险,长江的地理形胜,强于淮河。

但是,放弃淮河一线、拒守长江天险,没几个能扛住的。

原因就是形势比险要更重要。

一旦国家生死系于天险,而不是系于形势要强和财富之地,基本上就只能处于守势了。

再坚固的城堡,也总能被攻破。

所以,长江不足畏,淮河才是关键。

四、明与清的山海关

山海关确实险要,但绕过它不是不可以,皇太极就曾经绕过山海关、兵抵北京城下。

但是,成本太高,人到了、粮食到不了,一直孤军,即便举国倾兵,也是孤军,因为没有后方,所以最后也得退回去。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那么,蒙古人是从山海关打进来的吗?

不是。

蒙古人从北边直接推倒长城,然后就过来了。

第一个原因是军事实力太强,对于这种不世出的军队,也就没啥必经之路了。

第二个原因是控制了整个北地草原,蒙古军队想从哪里进来就从哪里进来。

灭国西夏之后,就是想从西边往东边打,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满清没有这个实力,他们的军队没能实现对明军的彻底碾压。

还有,就是满清想借道蒙古从山西等地杀进来,蒙古人也不会买他账。

所以,既是成本使然,又是形势使然,使得山海关和宁锦防线成为必经之路、必经之地。

最后,可以这样总结吧:所谓必经之地、必经之路,都是在变化中的,成本值不值得、收益诱不诱人、形势必不必需,综合权衡才是形成的关键。

而且,也是相对的,此时认为是要地的,彼时可不见得就认为是要地。

楚汉争霸,成皋荥阳是要地;但秦灭六国,根本就没把成皋荥阳当回事。

始皇帝是以整个中原天下来布局灭国战争,中原要地就是秦之郡县,想啥时候去打就啥时候去打。

刘裕北伐,函谷关也就成不了气候。

沈田子入武关、破敌峣柳;王镇恶由河入渭,兵抵长安,也就没函谷关啥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