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临床诊治

 洞天禅悟 2021-09-09
 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

是Glibson在1989年第一次定义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粘痰,肺通气功能正常、无气道高反应性、峰流速(PEF)变异率正常(与哮喘病鉴别诊断的关键),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增高,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治疗与哮喘病/咳嗽变应型哮喘差不多)。

EB占慢性咳嗽20%左右,是慢性咳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并不十分明了。外周血和组织嗜酸细胞增高是变应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病理变化

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可以显示嗜酸细胞比例增多,多在10%左右(正常为0.5-5%),个别可高达80%以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检查结果不一。

国内外学者基本认为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与变异型哮喘是不同的疾病。

三、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主要症状为慢性刺激性咳嗽,这也是多数患者唯一的临床表现,少许有粘痰,可在白天咳嗽或夜间咳嗽,并无明确规律性。

部分患者对油烟、灰尘、冷空气等比较敏感,可诱发咳嗽。就诊前患者多数有长达3个月以上的咳嗽病史。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

四、辅助检查

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嗜酸粒细胞>3%,多数在10%-20%。

外周血象正常。多数患者外周血总IgE增高,部分患者变应原皮试阳性。

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

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扩张试验、组胺或乙酰甲胆碱激发试验阴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气道峰流速变异率正常。 222.jpg

五、诊断

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部分患者有类似咳嗽变异型哮喘,体格检查无异常发现,诊断主要靠诱导痰细胞学检查,但目前大多数慢性咳嗽患者都没有及时得到正规的诊疗计划。具体诊断标准如下:

    慢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或少量粘痰;

    X线胸片正常;

    肺通气功能正常,气道高反应性试验阴性,PEF日间变异率正常;

    排除其他嗜酸细胞增多性疾病;

    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有效。

六、治疗

EB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通常采用吸入激素治疗。持续应用4周。若吸入无效,可采取口服激素治疗,一般口服泼尼松20mg/天,持续5天左右。若有效,有诊断意义。

本病是否可以彻底治愈尚不明确,所以什么时候停药至今仍未有定论。

预后

预后较好,大多数为咳嗽,通过激素治疗一般效果不错。

参考文献

《呼吸内科学》钟南山主编

《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医学教材.陈文彬主编

《协和呼吸病学》蔡柏蔷主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