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苏州第一碗面98,第二碗面176,这第三碗最出名的面只要15

 紫晶洞摄影 2021-09-09

苏州寒山寺,始建于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梁代天监年间,到唐代,因为诗僧寒山子来此主持,才改名叫“寒山寺”,不管是传说五毁五建还是七毁七建,它千年以来越来越出名了,门前题字的陶浚宣系东晋陶渊明第45代孙,他可是书法大家,清代的“光绪通宝”银元、角子、铜元的模字皆为其手笔。

寺里半夜敲钟的习俗也起源于唐代,民间称之为“分夜钟”,为苏州城乡数十里方圆中,提供人们生活节律的时间信息。当年张继进京赶考,名落孙山,郁郁还乡,途经苏州,夜宿枫桥,触景生情,写了一首了《枫桥夜泊》,谁知竟成了千古绝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里的钟估计大大小小、前前后后有几百个了,历来有“唐钟早失,明钟销为炮,清钟悬钟楼”的说法,现今寒山寺里的古钟已非张继诗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钟了,甚至明代嘉靖年间补铸的大钟也已不知下落,一说当时“遇倭变”,销熔改铸成大炮;一说已流入日本,如康有为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为此日本国内还曾大力搜寻,但徒劳无功,钟楼上现在悬挂的铁钟是清代江苏巡抚陈葵龙重修寒山寺时,为保存古迹,仿旧钟式样铸造的,钟高 1.2米,重约2吨。

寺里更多的是碑刻,而书写张继的《枫桥夜泊》的碑刻无疑是最为引人瞩目的,这不仅是枫桥和寒山寺的一大胜迹,也是枫桥和寒山寺的象征,这一块是所有碑文里最出名的,就是上面提到的江苏巡抚陈夔龙在清末光绪三十二年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著名学者俞樾手书了诗碑,此时的俞樾年86岁,但仍以其饱满的情怀,稳帖的章法,圆浑的笔意,挥洒淋漓,一气呵成,但很遗憾,老人作书后数十天,便倏然长逝了。

这里还有无数文人墨客的碑刻,可以细细观赏,如这是唐寅的化钟疏残碑,嘉靖年间,苏州寒山寺主持本寂禅师为铸造铜钟向社会募捐,唐寅为之作《姑苏寒山寺化钟疏》。

最有意思的是碑廊里刻还有民族英雄岳飞写的对联:“三声马蹀阏氏血,五伐旗枭克汗头”,下款还有签名和印信,为何抗金的岳飞会来寒山寺停留呢?相传二次北伐的岳飞,进攻势如破竹,已经打到距汴梁故都45公里的朱仙镇,正当收复故都指日可待之时,秦桧假传圣旨,接连用12道金牌把岳飞召回,于是他只好率军南撤,途经苏州城外寒山寺时,受到寺内僧人热情款待,因此特书此联,表达他抗敌的决心,可惜壮士一去不复返了。

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五百金身罗汉也很有看点,是由香樟木雕凿而成的清代遗物,原供苏州城内胥门仓米巷的隆庆寺,1958年移供寒山寺的。

寺里的美食更加不可错过,15元一碗的罗汉素面鲜美的很,也是我此次在苏州吃的第三碗面,虽然第一碗是裕兴记98元的三虾面,第二碗是花176元在胥城大厦吃的奥灶面,但这碗也毫不逊色。

回忆一下前两碗面吧,这个就是176的奥灶红汤面,因为两人吃一碗,所以浇头多点了些,卤鸭、焖肉、爆鳝、爆鱼,还叫了半份胥城名菜:虾子鲞鱼,其它几个素什锦、花生米、圣女果等都是送的。

这个是98的三虾面,是指虾的三个部位,虾仁虾脑和虾籽。

寺里的素斋精美,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每月初一、十五日还提供免费午餐,供游客、信众享用,以慈善回报社会。

寺里还有一个举办了多年的活动,万人抄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关注和影响。

抄经活动已经蔚然成风,成为很多人士一个新的日常习惯,这其实是佛教修行方法之一,可以静身心、消业障、悟佛理、增福慧。抄经时,视之于目,念之于口,书之于手,注之于心,身心专注,可借此提升个人的自我修行,驱除烦恼、净化心灵、增长智慧。寺里印制了《心经》、《大悲咒》、《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八十八佛大忏悔文》、《金光明经·空品》、《六祖坛经·无相颂》、《吉祥经》七种佛教重要经典供社会大众抄写。

在寺里抄经堂一隅安心抄着佛经,让双手离开手机、电脑,沉下身心,在一笔一划中体验专注的宁静,感悟佛理,提升心灵。是不是一种喜悦的体验?可惜知道的人不多,现场还能领取经文带回家方便亲戚、朋友、同事抄写,结束后再寄(送)回寒山寺,因为所有的手抄佛经最后将统一供奉在寺内,以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

苏州的第三碗面游记到此结束了,是不是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寒山寺?其实我才写了一半,期待关注和分享紫晶洞的游记,下一篇更精彩。

作者简介: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头条号、百家号、企鹅号、搜狐号、一点号作者, 乐途专栏作家、 携程签约旅行家摄影师, 个人摄影、旅游、体验公众号:caophoto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