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公鼎!大克鼎!大盂鼎!海内三宝齐聚上海博物馆,只剩半个月了

 紫晶洞摄影 2021-09-09

上海博物馆迎来大事件!6月19日起,“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对外展出,以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21件国之重器均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这两件,而且是一家所赠,充满了传奇色彩,迄今还是所有出土的长篇铭文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两件。在中国文物界,素来有“海内三宝,潘有其二”的说法,何谓“海内三宝”?就是清末出土的三尊青铜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前两件都由当时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的潘祖荫收藏,并定下了“谨守护持,决不示人,世世代代留在潘家”的家规,特地修建了一间“攀古楼”,专门用于收藏大盂鼎、大克鼎等文物,还镌刻一枚“宝藏第一”的印章,那时两鼎的铭文拓本,黄纸本每本值银1两,白纸本每本值银2两,足见它们的珍贵,自此这两件宝物一直为潘家所珍藏,历经战乱,世代守护,其中艰辛足以写一部小说。新中国成立后,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女士代表家族将此双鼎无偿捐献给国家,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大盂鼎应征北调中国国家博物馆,从此盂克双鼎镇守南北,见证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先看看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的大克鼎,一直是上博引以为豪的镇馆之宝,常年在一楼青铜陈列室展出。鼎原是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礼器,这种大鼎主要用于盛放肉食,祭祀祖先,供奉神灵。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权力的象征。这个大克鼎就是一个叫克的人,他是西周孝王的膳夫,也就是御用厨师长,铸造了用于祭祀他祖父的青铜器,所以又叫做膳夫克鼎。它器壁厚实,形制雄伟,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为三宝里最重的。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证。鼎的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间以六道短棱脊,腹部饰一条两方连续的波曲纹,环绕全器一周。鼎足上部另饰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组。鼎耳饰有相对的龙纹。


我觉得这个大克鼎是三宝中最美的,看着即精美又顺眼,特别是这环绕鼎身的波曲纹,产生一种活泼的韵律感,给人以动感的美,让人一眼难忘。大家的审美都是差不多的,爱屋及乌,连这个大克鼎雪糕也几乎人手一根。

这次很超值,上海博物馆还首次同台展出了“海内三宝”全形拓,让它们用另一种方式重聚,更能清晰直观的看见国宝全貌,大克鼎的全形拓是清光绪十四至十五年拓本,器形由足、耳、身等分别拓成,合为全形,铭文则分两段拓成。钤拓工印“文兽斋手拓金石文字”“文政十二”为首见,尤为宝贵。大克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共计290个字,分为28行,铭文内容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克用华美的词语颂扬其祖父的功绩,赞美他有谦逊的品质、宁静的性格和美好的德性,能够辅佐王室,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非常明睿,遂提拔他的孙子克提任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后半部分是周天子重申对克职务的任命,并赏赐礼服、土地和奴隶,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以颂扬周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青铜器的铭文是按照墨书原本先刻出模型再翻范铸造出来的,由于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精湛,铭文一般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墨书的笔意,看得出此铭文为中晚期青铜器大篆的典范之作。

接着看看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的大盂鼎,它离开上博好多年了,再次合体的消息,让大家兴奋不已,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似乎是三宝中体型最大的。

器厚立耳,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下垂,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下承三蹄足。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当时的陕甘总督左宗棠也曾得到过此鼎,他知道潘祖荫是当时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所以将鼎相赠,以谢当年搭救之恩,因为早年左宗棠被小人谗言所伤,遭朝廷议罪,幸得时任侍读学士的潘祖荫援手,上奏咸丰皇帝力保他,在奏折中,潘祖荫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句话虽谈不上一言九鼎,但一言得宝鼎也很不错了。

器内壁铸铭文19行291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它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之事,铭文中,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说了商人纵酒是周兴起和商灭亡的原因,这一前车之鉴不可忘,赞扬了周代文武二王的盛德,告诫盂要效法其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赏赐盂香酒、礼服、车马、仪仗和奴隶等,最后说明盂作此宝鼎以祭祀其祖父南公。真是商人重酒,周人重食。整篇文字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它的全形拓为清同治十三年拓本,由整纸拓成,尺寸略大于原器。内壁铭文另完整拓于器之上方,有鉴藏印“吴湖帆印”,更是难得。

说了两宝,还剩一宝就是在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毛公鼎,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由铸鼎人毛公而得名。幸好我去过台北,偷偷留下过几张手机照片,在此文中,三宝又重聚了!毛公鼎高54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千克,鼎为直耳,半球腹,足为兽蹄形,矮短而庄重有力,鼎的口沿还装饰有环带状的重环纹。整个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雅朴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西周晚期鼎由宗教转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别看尺寸和重量在三宝里排末尾,可它最牛的是铭文!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重器,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其内容说,为了中兴周室,革除积弊,周王册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不可横征暴敛,壅塞民意,绝不能重蹈先臣违诺王命,官纪不饬,酗酒无度而遭丧国之祸的覆辙;毛公感谢周王所委之重任以及所赏赐之酒食、舆服、奴隶、兵器、玉饰等丰厚的赏赐而铸鼎记事,子子孙孙永远铭记。整篇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郭老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该铭书字迹清晰工整,篆文字字笔力遒劲,全篇一气呵成,以至于出土以来,清末书法家们无不为之倾倒,纷纷描摹,得其铭文拓片者无不如获至宝。

还是能认出不少字的,“朱市,悤黄,玉环,玉瑹金车.......",可惜了,台北故宫居然不能拍照,连手机都不行,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固步自封在博物馆的管理上还不算大问题,用在其他方面就有些惨了。

意料之中,这次毛公鼎很遗憾没来上博,还好有它的全形拓,为清代晚期拓本,是当时的主人陈介祺做的拓本,器形由足、耳、身等分别拓成,粘为鼎图,铭文为左右两纸拓出,似肩胛状。作品拓工精湛,纹路斑驳,纤毫毕现,传统拓印程序是先将青铜表面图文部分刷洗干净,再浇上清水,将宣纸润湿后,自上而下将宣纸轻敷于拓文表面,再在湿宣纸上贴上一层干宣纸以吸取多余水分,将四角四边固定,用毛刷敲捶宣纸,使湿宣纸紧贴所拓平面,随后除去干宣纸,待湿宣纸稍干后再用扑子蘸取适量的墨汁,轻轻扑打湿宣纸以复制刻画的图文,等宣纸和墨汁在碑器上晒干或风干,移去四角固定,最后将宣纸取下,大功告成。

清代这海内三宝也差点合体了,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也是金石大家)在得到毛公鼎后,就把渴望的眼光看向了家道中落的潘家,一直想把两鼎据为己有,借着管辖苏州之际,对潘家软硬兼施,步步紧逼,直至辛亥革命爆发,端方在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时被革命军所杀,才让潘家躲过此小劫,为何说是小劫?你去查查潘家护宝历史就知道了,真的是历经坎坷。

说完了海内三宝,赶紧吃口雪糕歇歇,其它19件青铜名鼎等着你们自己慢慢去欣赏了,注意展期很短,7月18日就结束了,抓紧啊,记得先在上博公众号上预约,周五还有夜场哦!

作者简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