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老街之(1)——校场桥路

 昵称ZmY8ItTt 2021-09-09

苏州最有味道的不止是园林,还有老街巷。两年的空闲时间里基本走完了城墙以内的各条巷子,计划下一年里,重走一遍,并记录留存。

苏州老街之(1)——校场桥路

校场桥路在古城的西北桃花坞一带,外地人从苏州老火车站出来,步行顺人民路往南,过护城河不远即是。是一条三次转弯的小路,东口从老城南北主干道的人民路起,抵平门小河折向北十多米,再折西向跨校场桥到昆曲传习所旧址(五亩园),折而向南到唐寅故居牌坊前止,约四百多米。

名称由来及沿革:路因桥名。据地方志,校场桥原名西教场桥,讹传为高长桥、高尚桥,估计与方言有关。始建于宋代,在目前收藏于苏州碑刻博物馆中的石刻《平江图》标识为鸿桥。南宋建都杭州,在苏州驻扎禁军,就在桥头。目前校场桥路西末端连接的小路名仍为:西大营门。原为石桥,现桥是民国16年(1927年)重建,单孔钢筋水泥平桥。

现状及历史遗迹:目前该路东入口至平门小河,南侧是苏州市美术馆、北侧为别墅居住区;校场桥过小河往西,路南是朴园,路北是中国昆曲剧院;西顶头正是昆曲历史上有名的“昆剧传习所”旧址;折而往南一段,路东是朴园入口,另一侧是桃花坞文创产业区,这是一个以唐寅故居为主题的文化区,还在继续改造中。

昆曲剧院的东北侧,还藏着一栋红色砖墙的民国建筑,是汪精卫、陈璧君故居。

校场桥路轻度链接:

1、朴园: 园址原为荒地,1932年为上海蛋商汪氏购得,建造宅园,占地1万平方米,造价10万银元。日伪时期,园被日军军官占住。抗战胜利后,又为国民党军队驻扎。1953年,国家公路总局第三工程队购得此园,开办疗养院,增建三层楼房一幢。1974年归市卫生局,设防疫站。1985年曾整修假山。 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设在朴园。

2、昆剧传习所:是培养昆剧演员的科班性质的组织。1921年秋创办于江苏省苏州市桃花坞五亩园。创办开始由贝晋眉、徐镜清、张紫东负责。不久,穆藕初加入,出巨赀,并有吴梅、汪鼎丞等人赞助,拟定办所方案。

近些年,台湾白先勇先生主持制作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持续在全国巡回演出,引起巨大反响。演员班底多是昆剧传习所的传人。如今在昆剧传习所旧址的五亩园里,也有园林实景的《牡丹亭》演出。如果说对面的昆剧院是普及版的昆剧,在昆剧传习所演出的是超级版。

3、陈璧君故居:陈璧君是民国著名人物汪精卫的妻子,她本祖籍广东新会,与梁启超同乡,生长在马来西亚,1921年刚过20岁与汪精卫在上海结婚。他在苏州的这处故居,两层红砖建筑,面积二百多平方米。曾经用作昆剧院的招待所,现在是苏州市级控保建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