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双面胶皇帝”说起

 皮皮中尉 2021-09-09

本文导读:

读史使人明智,能从这个故事里有此及彼,体谅到自己身边领导的不容易和不得已,也算是一大收获吧。


夜读王立群教授的著作《宋太祖》,我对书中一处非常新鲜的提法印象深刻。在结语部分综合评价宋太祖赵匡胤的历史地位时,王教授称这位皇帝是一个典型的“双面胶皇帝”。


所谓“双面胶”,专指赵匡胤在皇位上的言行不一。一方面,他在登基后澄清吏治,不仅身体力行勤俭节约,还严惩官僚的贪污腐败行为。但另一方面,宋太祖却对某些特殊群体法外开恩,不光允许这些人“先富起来”,还格外袒护他们的违法行为。这特殊群体就是边帅,即常年镇守北方和西北边境的宋军高级将领,如李汉超、郭进、董遵诲等人。

众所周知,为改变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混乱局面,赵匡胤自“陈桥兵变”登基以来,大力推行“强干弱枝”策略,即坚定收回地方分散的财政人事刑罚权和调兵权,将之全部归属中央节制,这一国策也得以成为整个北宋王朝的国策。

但是,与不留情面收缴地方节度使权力的做法不同,为维护宋辽、宋与党项等少数民族的边境地区安宁,宋太祖却为扼守要地的边将们赋予了各种特权,允许他们截留部分地方收入、有限度同少数民族开展边境贸易、长期带兵固定驻扎一地,甚至还赐予他们便宜行事斟酌决断的权力。这些特权,难免不让人怀疑宋太祖不是在纵容复制“安史之乱”的祸端。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皇帝为安抚边将,居然还公开表演“双面胶”本色,冠冕堂皇地说一套做一套!

比如担负防御辽国和北汉重任的西山巡检使郭进,此人虽然骁勇善战忠诚无私,却保留了唐末藩镇将领的一项陋习,嗜杀。不管其下属偏将还是普通士卒,只要违反军令触怒郭进,都难逃一死。甚至有一次,郭进为了严肃军纪,居然以临战胆怯为由,把皇帝亲自选送给他担任贴身护卫的禁军士卒也杀了。这就不仅仅是先斩后奏,还等于直接不给皇帝留面子。

所以当禁军将领把这一消息报告赵匡胤时,《宋史》中的记录是皇帝当时“厉声”,也就是气得声音都变了。皇帝说:“禁军士卒都是千里挑一,只是犯点儿小错就被郭进斩首,那以后就算禁军能从庄稼地里直接长出来,也不够他杀的!”话虽然说得很激动,但一扭头皇帝就派使者赶到前线,替自己安抚郭进说:“这些禁军自恃皇帝看重,一向骄横惯了,你按军纪杀他们是对的,不必挂心。”这么一说,让本来心里揣着小兔子、颇觉后怕的郭进顿时感激涕零。史料记载,之后的郭进“无不克捷”。

同样还是郭将军,还能让赵匡胤这位平素例行节俭的皇帝亲自督办,在京城为他修建规格等同于亲王和公主的府邸。面对大臣认为此举超出规制的劝谏,皇帝的反应是“怒”,“郭进镇守北境十几年使我免去忧虑,难道要我待他薄于自己的儿女吗?少废话,快去办!”

与郭进享有同样“待遇”的还有镇守河北四关的李汉超和镇守西北边陲的董遵诲。李汉超在当地长期借钱不还,惹得债主们组团到京城喊冤。赵匡胤先是替李汉超还债,之后不仅没查办他,还派人给他送去额外的金银,好言好语地告诫他,不要随意与民争利、要懂得有借有还的道理啊;至于董遵诲,也曾有部下偏将告发其十几条大罪,但都被皇帝一一冠冕堂皇地加以解释、驳回。于是这两位将军也都感激涕零,忠于职守十余年确保边境稳定。

罗列这些事例后,作者王立群教授的结论是,太祖皇帝懂得恩威施灵活应对,通过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双面胶”策略,确保了边将们的忠心。之后作者还结合“五代十国”末期混乱的国内形势,解释了赵匡胤这种因地制宜权宜办法的合理性。

不过,我从中看出的,却是一位皇帝,或是一位干事创业者的不得已。

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宋太祖赵匡胤,自然全是从书本中得来的印象,“陈桥兵变”风云际会、扫平南方割据政权叱咤风云、“杯酒释兵权”轻松潇洒等等。但如果沉下心来深入考察当时的历史情景,就能感知他这个皇帝的内心忐忑。这种忐忑既有北方辽国和北汉政权的虎视眈眈,更大的缘由则在那些替自己掌兵的将领们。

“五代十国”时期有句名言,出自一位拥兵自重的节度使安重荣,即“天子何恃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一句话,只要手里有枪谁都不在话下,就是登基称帝也是分分钟搞定的事儿。这就是自唐末直到赵匡胤时代,八十年中最简单最真实的游戏规则,导演出先后五个朝廷十四个皇帝的连番杀戮更替。

当皇帝的赵匡胤,本质上和老前辈安重荣一样,都曾是执掌兵权的节度使。诸如李汉超郭进董遵诲之流,之前都是他的同僚,甚至还曾是他的上级。比如青年赵匡胤就曾在董遵诲的父亲麾下做事,还受到过同龄的董遵诲欺压霸凌。因此,赵匡胤想要干事创业,就必须施展一切本领去收服这些昔日同僚,至于那顶皇帝的冠冕,只是个道具,帮不上什么忙。

既然身处高位,既然面对那些表面忠诚背地里随时能反叛的部下,皇帝想主导局面干大事,那只能当“双面胶”两面派。一方面忍让迁就,只要不牵扯利害关系则一律宽厚处之,另一方面则大刀阔斧坚定前行,把自己能掌控的领域整顿清楚。

赵匡胤对待南唐、后蜀、荆南、吴越这些割据政权就始终掌握着主动权,远交近攻安抚剿灭有条不紊;对待威胁到自身安全的节度使们也当机立断,通过“杯酒释兵权”等几次暗示威逼,收回兵权改革兵制。这都体现出他“硬的”一面。而之所以对待李汉超们大耍两面派手腕尽显“软”的一面,则是因为赵匡胤需要用最大的精力去挽救改变八十年战乱造成的颓势,去做稳固政权扩大疆域休养生息这些大事,只能违背心愿缓和善待边将们的“小毛病”。

出于一个人正常人的思维,赵匡胤这样做一定不快乐。单从他对郭进擅杀禁军士卒说的那句话就能感知,愤怒至极才是皇帝真实的情绪。但愤怒之后怎么办?难道为几个禁军士卒就去逼反拥兵过万的边将去流更多血吗?所以皇帝才会赶紧派使者以正视听劝慰郭进。与其说郭进后来感激涕零,不如说皇帝是憋了一肚子火,不得已而为之。

但赵匡胤毕竟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皇帝。又因为他不是南唐后主李煜那样的“文青皇帝”,也不是后蜀孟昶那样的“富二代”皇帝,而是深受后周世宗柴荣统一天下理想熏陶的“干事创业型皇帝”,所以他必须去妥善化解掉那些不得已,去当“双面胶”、两面派。可见,即便在封建时代当皇帝,只要想做事也并不那么容易。

而赵匡胤这种不得不去当“双面胶”两面派、不得不委曲求全化解难题的处境,又多多少少和现代组织中的领导处境具有相通之处。领导也大多是从基层步步晋升而来,也要面对复杂的人际问题现实问题,更何况我们现在身处信息爆炸社会层级渐趋扁平的时代,所谓特权只会越来越少,公正公平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从赵匡胤“双面胶皇帝”潜藏的诸多不得已中,我认为有必要将心比心,重新界定一下自己对领导的认知。

以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但凡领导就是大权在握叱咤风云,对单位组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一旦自己工作不如意事业不顺心,就会想都不想地从众入流,第一时间迁怒于领导,不为别的,因为“天下不太平,必定朝里出了奸臣”的缘故。但如今感悟下宋太祖赵匡胤的“双面胶”本色,再看看处现实中身边的领导们,就会发觉是自己把事情想简单了,把人看简单了。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倘若真把自己也放在那样的位置上,就一定能做得比人家更好更公平合理吗?我看倒是未必,因为那些不得已和不容易一个都不会少。

读史使人明智,能从这个故事里有此及彼,体谅到自己身边领导的不容易和不得已,也算是一大收获吧。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罗振宇是骗子吗?

家有小女  自在欢喜

写作,绝不苟且

听说“小升初”改摇号了,我送女儿进了语文辅导班

家庭教育的难度,;绝对超乎想象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材

小小说:《噩梦》

阅读能力,才是响当当的硬功夫!

为什么方鸿渐的女人缘这么好?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