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短评

 饮冰听雨 2021-09-10

很多书里都会有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像《中国文化要略》,《古代汉语》,《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哲学史大纲》等,它们在不同方面对中国古代的文化、社会、生活、习俗等做出介绍。本书就基本脱胎于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的古代文化常识的部分,期间经历了多次修订。相较于前面几本书,其涉及面更广,讲述更系统,内容更集中,知识点更密集;缺点也有,图释更乱入,语言更平直,观点更凌乱等,但依然值得收藏阅读。这个版本的主要特点在于:

第一,在文字阅读方面,有注音,重点是部分注音源于王力等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涉及到音韵学知识和研究,减少了阅读障碍,也提出了一些和平常不一样的看法,比如伽蓝,龟兹等词(至于对不对,我本人对音韵没有研究,不敢妄言),因此尽管大量的古汉语名词、生僻字在书中充斥,但阅读起来无碍。对生僻字注音、注释,可以减少阅读消耗,避免读者花费太多精力在工具书查阅上,阅读体验较为友好。对不少读者来讲,为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隔三岔五就要对着“鬲甗甑簋盨簠笾卣罍斝觯匜”或“麰脩醢醓醯葅齑菹餳槚荈湩”查工具,实在有点惨无人道。我个人觉得,对于这类生僻字、生僻概念太多的常识类书籍,不要吝于注音和注释,毕竟要降低阅读难度,不是抬升阅读门槛;

第二,有大量的插图、表格以及文物、文献实例,更便于直观理解和观察。而且随着考古研究的发展,一些新的结论和看法也相应出现,成为本书修订的重要依据。比如十一章“车马”、十三章“衣饰”、十四章“什物”等章节。像天文星占图、曾侯乙二十八宿衣箱展开图,秦皇陵二号铜车马复原图、四马车的六辔系结法让人眼界大开,示意清晰明确;武王克商之战的行军路线图这一类做得也可以,让人看得明明白白。我记得以前朋友狄狄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说,你看人家这个配图,希腊军队从哪到哪,经过什么地方,在哪吃了败仗,多清楚,不像有的书讲中国古代战争连个图都没有……不过本书也有的配图风格清奇,就像那个占据四页篇幅的“前垂式六尺裈的基本缠法”;

第三,非常详尽的文物资料注释,其注释的字数可能比正文还多,因为原著相对言简意赅,在尽量不大幅修改订正原著的基础上,许多相关知识和事件就融入到了注释之中,尽量让读者对某一方面有更详尽的了解。所以有时注释要比原文读起来更有意思,因为原文知识点太干太密集。但这也是最让一些读者诟病的地方,毕竟谁也不想这页正文还没读完,下页突然就乱入了整页的图片或注释,再想接着看正文就不知道翻到哪页去了。所幸本书字间距、行距、段落排版比较舒服,字体区别度大,如果伴随着乱入要是排版还密密麻麻,真是想打人的心都有;

第四,在注释中,涉及到了一些评价和观点,与时俱进地对某些编者认为的“曲解和误读”做出了批评,少有大而空的赞美,比如对茶道,汉服等。这类观点类的东西都隐藏在注释中,很容易引起争议,但有的也算一针见血。像说茶道: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和简静”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姿态,全是近三十年来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虚的胡扯。所谓“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还有汉服:近年某某网站有一票靠吹捧深衣“汉服”为生的人并不正面解释澄清什么是“曲裾”、“直裾”;他们对于古代服饰的“研究”、“解说”也多为抄袭出来的“一团浆糊”。不足的是,大抵是执笔人或者修订者较多,有些观点还是散乱,风格未免不太统一;

第五,还是在注释行文方面,突然就冒出了几句冷幽默,让人猝不及防,比如关于犊鼻裩(开裆裤)的描述,固然是为了解释“汉代深衣结构复杂是因为汉代没有结构完善的内裤”这个问题,但行文上就有点让人喷饭——“如果要说那时的女性就只是屁股后面一块和两腿中间格外不怕冷,恐怕没人会相信”;还有说《诗经·秦风·无衣》里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指的就是“秦国士兵在寒冷的夜间相拥取暖,两个人裸身互抱,缩在同一件贴身衣袍里”——读者想的可能不是幽默不幽默的问题,而是可信不可信的问题了。

总之,本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系统读物,非常有助于感兴趣的读者了解和厘清一些似是而非的文化传言,也唤起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尤其值得某些网文写手、古装片编剧拿来参考做背景资料设定。不要像传言中某小说主角号称精通八卦奥义习得绝世神功,比武出招时大喊“乾三连”、“坤六断”,话说你就是喊声烂大街的“亢龙有悔”也说得过去啊,因为这二者显示出的不是文化差异,而是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差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