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海门户克里米亚的前世今生

 萧然静客 2021-09-10

500

  克里米亚成谜的文化起源、民族身份、国家属性、社会结构和国际形象

500

  文丨谈锋

  来源│《中国国家历史·贰》

  克里米亚半岛就像一只伸展开全部触角的巨型章鱼,长年悬浮在黑海北部的海面上,它是连接欧洲和中近东的重要海上通道。克里米亚既是俄罗斯帝国和苏联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俄罗斯帝国和苏联最易受到攻击的“软腹部”。

500

  克里米亚半岛

  “克里米亚”实际上是希腊人和后来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对“克里木”一称的变体称呼,拉丁语和希腊语习惯在主体后加上尼亚、利亚或尼西亚,词根都是ia,其功能是用于组成阴性抽象名词,“克里米亚”意为“克里木人的土地”或“克里木人的国家”。

  从公元前4世纪中期到今天,克里米亚的历史已经在欧亚之间和浩瀚黑海上静静流淌了近两千五百年。然而,它真实的文化起源、民族身份、国家属性、社会结构和国际形象仍然是一个个未解之谜。

  克里米亚战争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曾一度称霸欧洲和世界,但到19世纪上半期它迅速衰落,中央政权不断被削弱,它长期统治的地区处于四分五裂之中,这为早已觊觎这片土地的欧洲列强大开了争夺的方便之门。

500

  克里米亚鞑靼人的日常生活

  在这些“遗产”中,首都君士坦丁堡和两条海峡(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对列强最具吸引力,因为它们是沟通黑海与地中海的咽喉要道,是联结欧、亚、非三大洲的“金桥”,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称之为“我们房屋的钥匙”。马克思在《战争问题》中指出:“沙皇的这样大的一个帝国只有一个港口作为出海口,而且这个港口又是位于半年不能通航,半年容易遭到英国人进攻的海上,这种情况使沙皇感到不满和恼火,因此,他极力想实现他的先人的计划——开辟一条通向地中海的出路。”

  沙皇政府为获取出海口,同时挽救走向灭亡的农奴制度,扩展在欧洲的霸权,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于1853年10月向土耳其开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法为保持和扩大在土耳其的势力,参加了土耳其方面的对俄作战,所以,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俄国与英、法、土联军争夺近东统治权的战争。

  1853年2月,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派遣他的特使科施抖夫海军上将前往伊斯坦布尔,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认俄皇对苏丹统治下的东正教臣民(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以及希腊人等)有特别保护权。土耳其自恃有英法盟国撑腰,于1853年5月拒绝了俄国的最后通牒,并允许英法联合舰队进入达达尼尔海峡。俄国遂与土耳其断交,并于1853年7月3日派兵进驻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这两个多瑙河公国。

500

  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军和俄军激战场面

  1853年10月9日,土耳其苏丹阿卜杜·麦吉德在英国和法国的支持下要求俄国归还这两个公国,并于10月16日对俄国宣战。揭开战争序幕的是锡诺普海战。俄国舰队比土耳其舰队强大得多,不仅可以利用它来对付土耳其的海上力量,而且还可以利用它来协助陆军的行动。

  11月,在高加索战区,双方陆上作战均无成效。但从战争一开始,俄国黑海舰队就卓有成效地活动于海上,将土耳其舰队封锁于各港口之内。1853年11月30日,在锡诺普港湾全歼土耳其舰队并俘虏其指挥官奥斯曼·帕夏。锡诺普海战的胜利,是俄国在战略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俄国的胜利意味着英国和法国在地中海地区利益的损失,因此两国很快参战。1854年1月4日,英法联合舰队进入黑海,负责护卫土耳其交通线。俄国政府遂于1854年2月21日宣布与英国和法国处于战争状态。

500

  锡诺普海战中,土耳其舰队被歼灭

  俄国被迫以70万兵力与拥有约100万军队的英法联军交战,并且在军事技术和装备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战斗在几个战区同时展开。1854年9月14—18日,英法联军舰队以强大的兵力(89艘作战舰只,300艘运输船)支援和掩护一支远征部队,在克里米亚半岛耶夫帕托里亚以南实施登陆。9月20日与防守在阿利马河地区的缅施科夫军遭遇,俄军惨遭失败,被迫向塞瓦斯托波尔退却。联军统帅部采取了迂回机动的方法,从南面接近塞瓦斯托波尔城。1854年9月25日,塞瓦斯托波尔城内宣布戒严,由此开始了历时349天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1854—1855年)。联军指望以海陆两面的猛烈炮火摧毁这一要塞的陆上工事,尔后一举攻占塞瓦斯托波尔。但是,俄军海岸炮台的还击使联军围城火炮和舰只受到较大损失,缅施科夫也组织兵力进行反击,使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1854年,交战双方在奥地利的调停下开始进行停战谈判。俄国认为英法联军所提条件无法接受,和谈于1855年4月中断。1855年1月26日,撒丁王国参战,向克里米亚派去了一支1.5万人的军队。1855年,战事在所有战区持续未断,但克里米亚战区仍然是主要战场。在波罗的海交战的双方舰队均未取得实质成效。

  在高加索战区,联军采取一系列积极行动,最终于1855年9月8日对塞瓦斯托波尔发起总强攻,结果夺取了塞瓦斯托波尔防御体系中的关键阵地马拉霍夫岗。俄军统帅部决定放弃城市,撤到塞瓦斯托波尔港湾北岸,将弃置的舰船全部沉入海中。

  1855年底,双方在维也纳恢复谈判,俄国政府被迫作出让步。1856年3月30日在巴黎签订和约,俄国被迫接受了苛刻的条件。和约禁止俄国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不准俄国在波罗的海的阿兰群岛上设防。俄国将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土耳其,并归还卡尔斯,承认由各强国对处在苏丹宗主权之下的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塞尔维亚三公国实行集体保护。在整个战争中,俄军损失52.2万余人,土军损失近40万人,法军损失9.5万人、英军损失2.2万人。俄国为这场战争耗资约8亿卢布,联军耗资约6亿卢布。

500

  克里米亚战争交战双方在巴黎签订和约

  对这场列强争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遗产”的战争,马克思评价说,“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外交战略的惨败加速了俄国国内形势的恶化,使农奴制危机进一步加深并走向崩溃。

  软腹部:克里米亚的命运

  1941 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即令其南方集团军尽快攻占克里米亚,并通过刻赤海峡进入高加索。这一行动既可以避免以克里米亚为基地的苏联空军对罗马尼亚油田构成的巨大威胁,又能够促使土耳其在政治上靠近德国。

  直到1944 年,克里米亚半岛几经易手,德国法西斯和苏联红军对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半岛的激烈争夺几乎贯穿整个苏联“卫国战争”。

  1941 年9 月12 日,纳粹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的第56 装甲军军长曼施泰因上将被升为第11 集团军司令,受命指挥侵占克里米亚的军事行动。要侵占克里米亚是异常困难的,苏军在克里米亚半岛上不仅驻扎了重兵,而且控制了这里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加上半岛地形复杂,进入半岛只能通过皮里科普地峡,若从陆上进攻,则必须通过毫无隐蔽的开阔沼泽地,那里有苏军坚固的防御工事和深达15 米的古代工事“鞑靼壕沟”。若从水上进攻,地峡两侧的水太浅,船只无法靠近。

  1941 年9 月24 日上午,在做了充分准备后,曼施泰因命令第54军开始进攻皮里科普地峡,他调集了尽可能多的炮火来支援主攻部队。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之后,第54 军于两天后占领了皮里科普地峡,又经过三天的战斗,肃清了这一地区内的其他苏军,冲入了比较开阔的地区。这次战斗双方损失都极为惨重,德军俘虏了约1 万名苏军。但苏军又从海上不断增援,半岛上的苏军很快增加到6 个师。这时德军东面战场又出现危机,向东撤退的苏军发现了曼施泰因的阴谋,集中了12个精锐师向德军发起反攻,曼施泰因只得将第49 山地军调往东面,以稳定罗马尼亚第3 军团的防线。10 月1 日,克莱斯特的第1 装甲兵团趁第11 集团军牵制着苏军大量兵力之际,从北面向苏军发起攻击,曼施泰因也下令德军第30 军和罗马尼亚第3 军团发起反攻,俘虏苏军6.5万人。东面压力减轻后,曼施泰因继续集中2 个德国军(第49 山地军已调给克莱斯特的第1 装甲兵团)和1 个罗马尼亚军全力夺取克里米亚。12 月17 日,曼施泰因指挥德军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展开了第一波攻击。先是大规模的炮轰,随后第30 军和第54 军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向要塞攻击。苏军拼命死守,双方逐个碉堡地展开激烈争夺。德军的进攻矛头已经邻进要塞中著名的斯大林堡垒。这个堡垒如果被德军控制,则德军炮兵就可以控制整个海湾地区。

500

  曼施泰因

  正当曼施泰因指挥德军攻打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时,苏军又在克里米亚东端刻赤半岛的费多西亚登陆,使正在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德军受到两面夹击。曼施泰因立即命令防驻刻赤的第42 军军长斯波尼克把刚刚登陆立足未稳的苏军逼下海去。但斯波尼克害怕苏军切断自己的退路,擅自命令部队撤出了刻赤。曼施泰因将斯波尼克判处死刑,并命令部队在刻赤西面筑起防线,以制止苏军进一步扩大战果。1941 年12 月30 日,参加攻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德军已成强弩之末,在突入斯大林堡垒的外围后,就不能再向前了,曼施泰因不得不下令停止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攻击。

  1942 年3 月13 日,苏军动用8 个步兵师和2 个装甲旅的兵力从东面发起了大规模反攻,而曼施泰因也得到了新组成的第22 装甲师和第28 轻快师的增援,双方在克里米亚展开了激烈的混战。经过十天激战,到5 月18 日刻赤战役基本结束,德军以损失7500 人的代价几乎全歼了苏军第44 集团军和第51 集团军,俘虏苏军17 万人。

500

  塞瓦斯托波尔港

  刻赤战斗结束后,曼施泰因开始准备侵占克里米亚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1942 年6 月7 日拂晓,曼施泰因下令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发动攻击。德军炮兵对事先标定的苏军堡垒发起空前猛烈的射击。同时,空军也纷纷扑向既定的目标。这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战斗,在德军几个师的步兵发起冲锋后,苏军凭借坚固的阵地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并一再发动反击。曼施泰因后来回忆道:“无论是大型据点,还是小型碉堡,苏军常常打到最后一人一弹为止。”“双方都是寸土必争,每一个碉堡和每一条堑壕,都要经过浴血苦战。”7 月4 日,退到半岛顶端的9 万多苏军看到海军的接应已经毫无希望,终于投降。德军缴获火炮460 门,其他战利品不计其数。德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死亡约2.4万人。至此,曼施泰因终于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他因此被希特勒晋升为元帅。

500

  1944 年5 月10 日,塞瓦斯托波尔的德军向苏军投降

  1944 年4 月8 日-5 月12 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乌克兰第4 方面军和独立滨海集团军在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配合下,为解放克里米亚实施的进攻战役,是苏军1944 年对德军十次打击中的第三次打击。直到1944 年5 月9 日,对塞瓦斯托波尔长达一个月的围攻结束了,克里米亚要塞城市又回到了苏联的手中。一支纳粹后卫部队在战斗的最后几小时里牵制着苏军,使15 万德国和罗马尼亚士兵得以乘小船逃向黑海。德军第17 集团军被彻底击溃,仅在陆上就损失10 万人,其中被俘61587 人,德军技术兵器几乎全部被苏军缴获。5月12日,克里米亚全岛在易主两年后重新回到苏军手中。

  从1918 年到1954 年,克里米亚一直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部分。1954 年1 月25 日,根据苏共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提议,为庆祝乌克兰的哥萨克首领鲍格丹·赫梅尔尼茨基率领第聂伯河右岸哥萨克“回归”俄罗斯300 周年,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鉴于克里米亚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经济上有共同性、地域接近、经济和文化关系密切,将克里米亚作为双方恒久友谊的象征,赠与乌克兰。”从此,克里米亚和克里米亚人在行政区划上纳入乌克兰,直至2014 年3 月16 日。

  1991 年底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是乌克兰境内唯一的自治共和国,包含几乎整个克里米亚半岛,行政上与位于半岛西南方的塞瓦斯托波尔直辖市分离。

  2013 年底,乌克兰爆发国内危机和俄乌关系极度紧张后,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政权在俄军控制下于2014年3月16日举行了公民公投。公投最终结果: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与塞瓦斯托波尔直辖市的居民投票率均超过八成,约97% 的选民支持克里米亚从乌克兰独立并加入俄罗斯,但乌克兰政府立即宣布公投非法。

  2014 年3 月18 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一项接纳克里米亚共和国加入俄罗斯并组建新的俄罗斯联邦主体的条约草案,并于3 月21 日正式设立克里米亚联邦管区,包含整个克里米亚半岛。4 月11 日,俄罗斯修订宪法,将克里米亚地区作为俄罗斯联邦主体写入条文。

500

  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投

  2014年3月27日,第68届联合国大会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100 个国家投赞成票,俄罗斯、古巴、朝鲜、委内瑞拉等11 个国家投反对票,中国、巴西、印度、南非、乌兹别克斯坦等58 个国家投弃权票通过有关乌克兰问题决议,申明对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承诺,同时敦促各方通过直接政治对话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