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访龙山文化的命名地——城子崖遗址和龙山文化博物馆

 龙行七大洲 2021-09-10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其所处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2000年左右。

龙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济南市章丘区)而得名。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她的发现和命名,不仅找到了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更是国人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的新的里程碑。

后经20世纪30年代和90年代的两次系统考古发掘,创造了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多项第一,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展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城子崖遗址也由此被誉为中国的“考古圣地”。

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命名地,也是中国史前城址的首次发现地,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由此揭示出来的龙山文化,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61年,城子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城子崖考古新成果荣获《1990年度和七五双十大考古发现》。

今年7月一个小雨的日子,我来城子崖遗址和龙山文化博物馆实地参观。城子崖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龙山村东北、武原河东岸,东西长450米,南北长550米,总面积为20万平方米。其主要可参观区分为“城子崖遗址的城墙”和“龙山文化博物馆”两部分。

城子崖遗址的城墙

城子崖遗址的城墙也有一个博物馆,因为疫情没有开放。但是,在博物馆的外面能看到城墙的外貌,和一些文字、图片说明。

城墙博物馆和城墙遗址

城墙遗址

城子崖遗址的城墙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岳石文化时期、周代。

龙山文化时期城墙紧贴现存的城子崖台地外侧,城墙采用平地堆筑法建造,夯层不甚规整,城墙高不过2米,防御功能有限,防御还是主要依靠城外深达7米、宽约30—50米的壕沟。

岳石文化早期,依然沿用城墙与壕沟相连的防御模式,但这一时期城墙建筑技术有了飞跃性的进步,束棍夯筑和版筑两项筑城技术的普遍使用,大大增强了城墙的坚固程度,使城墙变高成为可能。束棍夯筑是把数根木棍绑在一起夯打,夯窝密集清晰,夯土坚硬。版筑就是用夹板挡土,这种技术使得城墙外侧陡直规整。到了岳石文化晚期,城墙和壕沟完全分离,间距15米左右,城墙高达4米以上,防御功能主要由城墙承担,不再过度依赖于壕沟。

周代城墙留下的遗迹极少,周代时可能部分区域延用了岳石文化晚期的城墙。

2017年夏,对城子崖遗址城墙进行了解剖,从位置上看,岳石文化早期城墙位于龙山文化城墙的外侧,岳石文化晚期城墙位于龙山文化城墙内侧,周代城墙基本沿用岳石文化晚期城墙,只是对个别破损的地方进行了修补。

筑造城墙的场景复原(龙山文化博物馆)

龙山文化博物馆

龙山文化博物馆位于城子崖遗址的中心区,里面的展出的内容主要是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过程,相关的出土文物和复制的古人村庄、生活情景,城墙修筑等场景,出土文物主要以陶器为主。

龙山文化最初是以“黑陶文化”命名的,后以发掘地命名后才改为“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是史前黑陶最早的发现地,黑陶也是龙山文化最典型的器物。

生活场景复原

制造陶器场景复原

墓葬

1928年,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吴金鼎来到山东章丘附近的龙山镇进行考察,在镇子以东的武原河畔台地上,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碎片样的东西,很薄很轻,却仿佛瓷器一般坚硬。待清理完毕,这些碎片竟立刻绽放出了黑色的光泽。面对这前所未见的发现,一位在场的考古学家激动地记录下了它们的特点:“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经过严密测量,这些碎片的厚度不超过0.5毫米,于是“蛋壳陶”的名字应运而生。

陶器制作的历史有一万多年,至今仍在使用,但巅峰时期不是科技发达的今天,而是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以快轮制作而成的黑陶是其代表作品,其中以蛋壳黑陶器最为著名。蛋壳陶以壁薄体轻为特征,因薄如蛋壳,故此命名,一般器壁厚不到5毫米,整器重不到50克,口沿最薄的地方仅0.3毫米,甚至比蛋壳还薄。蛋壳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硬如瓷”的特点,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蛋壳陶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制陶工艺的极大进步,不单是中国制陶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制陶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城子崖出土的“蛋壳陶杯”属于国宝级文物,收藏在山东省博物馆,在这里看不到,只有图片介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