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祖明(尚書)随笔——《哲学的视角》

 怡心延年 2021-09-10


前段时间看了当代哲学家王德峰教授讲课视频,有《西方哲学智慧》、《资本论》研究,还有佛学的讲座视频等。曾经也读过他的著作如《哲学导论》、《艺术哲学》和《世界十大思想家》。

有“哲学王子”美誉的王德峰教授的哲学课确实讲得精彩,风趣幽默、鞭辟入里、思路开阔。他最早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资本论》剖析得很深,但后来他研究佛学、研究西方哲学史,而西方哲学史的主流是唯心主义,所以他受其影响颇深。

应该说唯心主义哲学高屋建瓴、超凡脱俗,俗称“高大上”。譬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的不变,而现象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

因此,他认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结为“理念世界”。


再如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认为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

这样,唯心主义哲学为我们建构了一个“高大上”的观察、分析、评价现象世界的价值判断之参照系。然而,也正因如此,很多人便对这一哲学望而却步。但唯心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有所偏颇,故犯了本质性的错误。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学哲学离不开唯心主义的视角。当然学哲学同样离不开唯物主义,因为它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思维方式,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地说就是“接地气”。

总之,学哲学需要高屋建瓴、超凡脱俗的唯心主义视角;同样学哲学也离不开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敢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视角。

当前中国社会逐渐进入小康社会,中产阶级兴起,人们的物质生活优裕,于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潮又逐渐盛行,再加上近年的“国学热”,于是人们热衷于禅宗、陆九渊尤其是王阳明的心学。而心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我记得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写过一篇文章叫《行是知之始》,文章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进行批判,认为人的认识过程之起点是实践即“行”而非“知”,如果没有“行”便没有“知”。

也就是说,人的认识来自于实践。从唯物主义的视角看,陶行知的观点完全正确。那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否错啦?非也。因为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多的侧重于实践的过程。

首先这个“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道、了解,它已经是一个自觉的认识过程。不仅如此,王阳明还将这一“认知”贯彻到实践过程中,通过实践即“行”来彰显“知”与“行”的合一。

譬如,当我们去从事一项实践活动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策划这一活动的方案。尽管在策划这一方案之前需要作调查以便了解客观情况。但策划活动方案本身已经让我们进入到一个自觉的认知状态。

有了这个自觉的认知状态,我们才能去实施方案、达到目的、完成任务。所以,王阳明的这一哲学思想虽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它跟唯物辩证法的主体意识或者说主动能动性是相通的,因此,其境界应该是在朴素的唯物论之上。由此可见,学哲学要学会圆通。
 2021年7月30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