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温教育家们的谆谆教诲

 尚廉心语 2021-09-10

下面的五个教育家出自中国现代,他们是如何看待教师职业和培养学生的,又是怎样评说教育的,希望对今日之教育变革有借鉴和参考。

傅斯年1896~1950)留洋学者,1926年学成回国受聘于广州中山大学。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抗战胜利后,他代理北大校长,1949年初出任台北大学校长。

 

傅斯年说,教育的一大目的,就是陶冶学生的性品,所谓性品,就是一个人对人对事物的态度。他又说,学校是熏陶的场所,不是说教的地方,应该用环境、用知识、用兴趣陶冶学生成长。希望学校成为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的一个特殊环境。教师要以指导者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是控制他们的学习。

傅斯年一直认为,合格学生最重要的是人格和品德。当年在台大第四次校庆上阐释了“敦品、励学、爱国、爱人”这八个字,今已成了该校的校训。

潘光旦1899~1967)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硕士,1934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社会学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分配到中央民族大学任教,研究方向转移到民族学领域。文革中受到打击和摧残。

 

潘光旦说,教育的两大目的,一是教人认识自我,尤其是认识自我能力上的限制;二是教人破除陈见,少受陈见的蒙蔽。他还说,教师如果仅仅教会学生知识,而没有把判断价值的原则和选择好坏的标准传授给他们,就是误人子弟。

对“学校为什么要放假”这个问题,潘光旦见解独到!“假期是每个学生解除痛苦恢复自由的上好机会。”,为了给学生多留一点自由自在地学习研究的机会,让他们的个性和才华有一个成长发育的时间和天地。假期里可以旅游、开会、交友、阅读、写作、打球、玩牌、逛公园、学外文、演讲辩论、短期培训等。

他主张在大中学生中实行自治。一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以改变专制传统里大事小事都要由师长包办的习惯;二是为了让学生关心公众幸福,承担共同事务,明辨公共是非。

陶行知1891~1946)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1917年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他积极投身于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动,1927年为培养乡村教师,在南京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自任校长。1939年,为培养特殊才能的儿童,在四川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他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人民教育家”。


早在回国前,陶行知说,我终生唯一目标是通过教育而非军事革命创造一个民主国家。回国后将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为我国人民组织一套有效的公共教育体制。凸显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救国爱民情怀。

他反复强调,师生同甘共苦是最好的教育。“让学生做的事,教职员应该一起做;让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应该一起学;让学生遵守的规矩,教职员应该一起遵守。这样一来师生之间才能产生感情,才能教学相长,互相促进。”

他告诫老师们,教师手里操作幼年人的命运,便也操作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提出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格言。

他认为,儿童的创造力是先天就有的,教育的作用只不过是“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罢了。要解放孩子的创造力,就必须解放他们的头脑,解放他们的双手,解放他们的嘴巴,解放他们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多动脑,多动手,多发问,多接触大自然。

叶圣陶1894~1988)中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苏州等地当小学教员。后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出版工作。解放后曾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文革中被解除一切职务,文革后,他担任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等。数十年来,他始终心系教育的发展,关心孩子的成长,对学校教育有不少真知灼见。

 

谈到学校教育的目的时,叶圣陶说,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有明确方向的人,一个“能参与整个人类进化历程”的人。总之,教育的目的,是教人适应这个世界,实现自己的愿望,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很好的根基。

他说,物质是可以授予的,属于精神领域的知识,是不可以传授的。理想的教育,是让儿童自己在生活中探索寻求真正的知识,而不应是向他们灌输别人掌握的知识。

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一句话,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

对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特别是对学生带来的危害,叶圣陶尖锐的指出:把学校当工厂,把学生当原料,如果学生不能符合制造要求,不能“成器”,那就一定要把他剔除出去,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校里肯定不会快乐。

陈鹤琴1892~198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1919年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后任东南大学教授,致力于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学的研究。以儿子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其成长历程,撰写的《家庭教育》一书,成为现代中国儿童教育的开山之作。他也成为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1923年,他创办了南京鼓楼幼儿园。曾与陶行知一起致力于乡村的儿童教育及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多地兴教办学。解放后,担任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陈鹤琴首先提出了关于儿童心理的七个特点,即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心,喜欢成功,喜欢野外,喜欢同伴,喜欢称赞等。这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与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说,日常生活中,父母最好用游戏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用强制、训斥、打骂等方式教训孩子。他还说,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孩子,常常错怪了孩子,错的可能是父母而绝非孩子。

他指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孩子顾及别人的安宁。如果从小不顾及别人的安宁,他长大后可能会侵犯别人的幸福。中国人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却不注意“顾及别人”的教育。他还说,早期教育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关于如何做好家长,他提出六点要求:一经常带孩子走出户外,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二孩子的事情千万不要包办,以免养成他懒惰的习惯;三要选择难易适度的事情让孩子去做;四不要遏制孩子探索事物的兴趣;五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对他们有问必答;六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且育人为之根本。放眼当下,由于受应试升学及就业形势的影响,今天的学校教育已被异化了!师生一心为教学,而教学只为考试。家长们出于为孩子前途的良苦用心,关注分数紧盯名次。于是大家一起狠抓考试学科,以“得高分上名校”为理想追求,这已成了今天国人的共识。

 

忽视学生品行的塑造,漠视兴趣爱好的培养,淡化孩子的健康意识,在成就了“少数精英”的同时,也滋生出不少的“问题孩子”。遗憾的是,这种状况仍在继续尚无终结的迹象,真是背离教育的初衷,有悖教育家们的谆谆教诲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