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书法第一人何绍基,独创回腕法,更被人认为是“拙”之根源

 攸州刀郎 2021-09-10

导语:何绍基在书法基本原理方面讲究书画一理,在书法批评方面以篆分之意为标准,在论书笔法方面,执笔讲究“回腕高悬”,运笔要求“通身力到”,用笔必须“横平竖直"。

书法讲究格调之高古。

熔铸古人、自成面目的何绍基书法,

以行书成就最高,世人称之为“何体行书”。

其作书时不仅“回腕高悬”,更是“腕平锋正”。

他曾说:

气何以圆?用笔如铸元精,耿耿贯当中,直起直落可也,旁起旁落可也,千回万折亦可也,一戛即止亦可也。气贯其中则圆,如写字用中锋然。

这是他的创作理念,也是他一以贯之的宗旨。

文章图片1

《写黄庭内景玉经》

01晚清书法第一人

何绍基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其书注重碑学,继邓石如后,极力推崇碑学,笔意纵逸超迈,醇厚有味。

清代的书法,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最后一个高峰。元明正统“帖派”在清代继续沿承,特别是清代前期更占主导地位,但至清中叶已成衰落之势,帖学的主流地位已逐渐被碑学所取代,并出现了一批碑学书法大家,何绍基便是之中之一。他溯六朝碑版石刻而上,穷三代鼎彝之吉金,创造了不同于元明,也有别于唐宋的清代辉煌的“碑派”书法。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人。2岁前生活在道洲东门家中,2岁至8岁间随母生活于舅舅家。舅父开其蒙,奠定学业。8岁随伺父母入都,18岁应京兆试,取誊录。

20岁读《说文》、写篆字,拜孙镜塘、阮元、程恩泽、张掖名流为师,奋发读书,为日后在学问和书法上取得的成就打下基础。31岁取优贡生,38岁举乡试第一成进士,“丙申恩科成进士,廷对策为长文襄、阮文达两相国所激赏,已置大魁。因语疵抑落二甲第八名,改庶吉士”。41岁起,历典福建、贵州、广东乡试,46岁使黔,54岁简放四川学政,57岁时得罪权贵降职。

此后,无意士进,钟情山水,饮酒赋诗,挥洒翰墨,先后主讲济南、长沙书院,同治九年经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江苏巡抚丁日昌举荐,延主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同治十二年,忽患痢疾,终老于苏州省寓,享年75岁。

何绍基的一生,为政有廉,博学宏富,但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当是书法,这一点被他当时的好友曾国藩言中。“子贞之学,长于五事 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

文章图片2

《临汉代隶书》

02楷法原从隶法遗

纵观何绍基的书法,真草隶篆皆善,都达到相当的高度,具有极深的造诣,为清一代楷模。特别是他的隶书和行书,更是清代书法一大重镇,后世难以企及。

何绍基的书学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与中期,以始写篆书为分界线。中期与晚期,以始学隶书为分水岭。

20岁以前为学书初期

这时他临摹的是颜真卿的楷书。《忠义堂》颜帖,他全部手钩过,尤喜临摹《争坐位帖》。由于他的刻苦努力,坚持不懈,他所临摹的颜帖与颜真卿的墨迹完全近似。他后来考进士,在廷对策时,也以颜法书之,他这时的颜体功底已相当深了。

20-59岁为学书中期

何绍基20岁开始读《说文》,写篆书。这是他作为书法家在书法道路上的真正的起点。“余学书从篆分入手”、“余学书四十馀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因此他对北碑特别喜爱。尤其向往北碑继承汉隶笔法,结构谨严,方整厚实,雄健挺拔的特色。为了找到更多的北碑,他到处访碑觅拓,购藏也很丰富,他访碑、觅拓、购藏,都是为了临摹,借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穷日夜之力,悬臂临摹”,每次临摹,必使腰股之力,全部集中到指尖上,务必得到生气,才能成字。

就这样,由于他“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臂如生驹,未肯就羁勒,敢于改革,勇于创新,加以长期坚持,锲而不舍,他这时期的书法,已逐渐显示出独特的风格,在书苑这块阵地上已有相当大的影响了。

60岁后为学书晚期

何绍基被以私罪免去学政以后,他认为“人生荣华富贵变灭似云烟”,唯一的是希望自己的文字的书法能流传后世。因此,他在这一时期,除在山东济南泺源书院和长沙城南书院主讲授徒外,致力于许郑之学和书法艺术。

何绍基经过初期、中期的长期艺术实践,深刻认识到“楷法原从隶法遗”。于是,他开始学习隶书,在书苑这块土地上进行了新的耕耘和追求。他这时已经60岁了,“自立门户”的理想,“不能自己”的决心,使他不顾年迈,坚持拼搏。他自从学习隶书以来,每晨必深隶数纸。其中《礼器碑》和《张迁碑》用功尤深,各临百遍。

他晚年学书,不仅持之以恒,而且进而求不稳,求意境,求创造性,求个性发挥。这一点,马宗霍先生们在《书林藻鉴》中说他的老师曾农髯曾称赞说,何子贞七十岁以后,“下笔时时有犯险之心,所以不稳;愈不稳,则愈妙。"因而能熔铸古人,另辟蹊径,自成面目,独具一格。何绍基的这些书法成就,终于使他成为明清一代杰出的书法家。

文章图片3

何绍基回腕悬臂

03回腕执笔法

何绍基独创“回腕悬臂”执笔法作书。此种不合生理的执笔法,貌似猿猴之臂,故而他晚号“蝯叟”。以此法作书,甚是辛苦,每每作书,必汗流浃背。何绍基毅然坚持了下来,并达到了出奇的效果。

何绍基当时正处于清代书法理论总结与实践时期,他在深刻吸取前人书法理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书法艺术实践,在笔法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集中表现在执笔法的创新上。

其在《猨臂翁》诗中道“书律本与射理同,贵在悬臂能圆空。以简御繁静制动,四面满足吾居中。李将军射本天授,猿臂岂止两臂通。气自踵息极指顶,屈伸进退皆玲珑。平居习书颇悟此,将四十载无成功……”

何绍基自比汉代名将李广,认为书法如同射箭一般,能圆活自如,势若张弓之气力而能四方运用灵活,并从李广“猿臂善射”法中悟出了“回腕高悬”的执笔方法,独创了新的执笔法——回腕法,腕肘并用,手掌反转,指背向左,虎口向上,拇指与四指对擫握管,写字时以立姿为主,通身力到,腕平锋正,运笔时以捻管行笔,笔笔中锋,呈现出绵里藏针、万岁枯藤的美感。

他在跋《张玄墓志》时曾说“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也。”。虽有些学者主张此种执笔运腕方法不合乎人体生理,十分吃力,每写一字都要出一次汗。然而何绍基却以为,只有此种方法才能令气力灌注于臂腕之间,使精神高度集中,无私利杂念,毛笔完全垂直于纸面,保持了中锋入纸的态势,又略带战掣,从而避免了一味平质光润的浮滑现象。并以此艰难费力的回腕执笔法,创作出个性极强而又妙趣横生的书法作品。

文章图片4

《天雨句轴》

结语:

何绍基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 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已。”

至今存临本仍然不少。中年潜心北碑,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