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聞鍾記郵 | 鲁迅故里说鲁迅

 新用户1656D5Tm 2021-09-11





聞鍾記郵(3974)鲁迅故里说鲁迅






熟悉中国近代史,了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人,应该熟悉周树人,也就是文坛上鼎鼎大名的鲁迅先生。很多人都是读着鲁迅先生的文章走过了自己的少年与青年时期,也许那个时候觉得先生的文章不好懂,但随着自己人生阅历的不断增长,对先生的文章也越来越透彻。尽管先生所处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有很多的社会现象依然是先生当年的模样。
鲁迅先生是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浙江担任浙江省、杭州市两级师范学堂教员,1911奶奶在担任绍兴中学监学时写下了自己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1912年在民国教育部任佥事(相当于厅级),1918年初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开始参与新文化运动,5月写出了中国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0年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并写小说《风波》,1923年小说集《呐喊》出版,次年《雨丝》周刊出版,首期刊登了《论雷峰塔的倒掉》,自此成为《雨丝》作家群的主将。在其后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写下了大量的进步文章,《彷徨》集出版,大力提倡革命美术,倡导现代木刻运动,组建左联,直至1936年10月19日因病去世。
鲁迅先生以其卓著的文学成就,在20世纪前期独领中国文坛,并在小说、散文、杂文、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木刻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最伟大的奠基者,在他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中建立的中国小说的新形式。鲁迅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毛主席曾经讲过,鲁迅先生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成为一生追求民主的真实写照。
前几天收到了来自鲁迅故里绍兴的严先生寄给我的一枚明信片,销邮资的邮戳上用的正是“鲁迅故里”,在明信片的左边空白处,还加盖了三枚风景日戳,由上而下分别是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故里。鲁迅故里自不必说,在绍兴,周氏家族是大姓,当年周家的大门上的灯笼上题着“汝南周”的字样,那是因为周家祖上直追至周敦颐,而周敦颐封爵汝南伯,周家世袭,也就有了“汝南周”的说法。
在绍兴的周家到了第七世的时候居住在东昌坊口老台门,繁衍出致、中、和三支,后周家人口激增,致房析为智、仁、勇三支,中房析出恕、慎、裕三支。老台门房子不够住,就在不远处新建两处住所,一处被称作新台门,一处被称作过桥台门。移居到新台门的智房,以后又分为兴、立、诚三支,鲁迅先生就源自兴房。老台门、新台门、过桥台门合称周氏三台,那鲁迅故居就应该在新台门。后来周家败落1919年居住在新台门的周氏六房联手卖掉了新台门。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被鲁迅先生记录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散文中,并收录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百草园留下了少年鲁迅的童趣和天真,因为百草园是那时候孩子们玩耍的主要场所。三味书屋记录下鲁迅先生读书写字背课文的少年时光,一个“早”字也激励了许多读他文章的人。鲁迅故居中留下了在这里度过的快乐时光,但这样的时光是短暂的,随着他父亲辞世,生活中坍塌了半边天,那是一种无言的哀伤。如今的鲁迅故里、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重新整修,作为一种文化遗存,讲述了鲁迅这位中国文化的旗手的青年时光。
如果对鲁迅先生所生活的年代模糊不清的话,强烈推荐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通过这部电视剧,可以把中国近代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交代的很清楚,比如鲁迅(那时候还叫周树人,鲁迅是写白话文《狂人日记》的笔名)、蔡元培(时任北京大学校长)、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陈延年、陈桥年、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顾维钧、章士钊等等。

闻锺集邮

有图有真相

关于闻锺集邮

与闻锺集邮有关的



作 者 简 介

 杨文忠:

      笔名闻锺,供职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邢台市分公司,从事邮政工作37年。集邮写作20余年,在《集邮》《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上海集邮》《河北邮政》《河北集邮》《文献集邮》《觅邮》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集邮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