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什贝利:能使钟声鸣响,给世界以秩序和美好的,唯有诗歌|长诗|诗人

 置身于宁静 2021-09-11

如果有什么使文字的碎片呈现美妙的秩序并使钟声鸣响,那就是诗歌。

——阿什贝利

我无法从生活中找到什么直截了当的主张,我的诗歌模仿着经验或意识来到我面前的那瞬间,所以是点点滴滴的,原始的,无方向的。

——阿什贝利


01

是伤痕和磨难

告诉我们,是否我们会出名

是否我们的命运能被作为楷模,像一颗星。

明亮的星,我应该像你一样坚强。

02

变老的恐惧、孤独,

生命老去,我们会发现

在道路尽头的黄昏早已空无一人,

除了另一个我自己。

——《死亡的恐惧》

03

什么是写作?

就我而言,准确地讲,是在纸上记下

想法,而不是思想,也许是:

关于思想的想法。思想是个过于自大的词。

——《比尔颂》

04

哦,爱情,死亡,孤独,童年伤害,

破裂的友谊,命运,时间,

死亡,狂喜,性,腐烂,

风景,战争,贫穷,

这些是人的主题,是诗人的梦幻。

——《诗人的主题》

05

如果你倾听,你能听见诗歌仍在鸣响:

一种情绪,加上对它们自身的感觉,

一起,穿过一长串拉长的日子。

——《写诗的日子》

06

希望、幸福、爱,这些珍贵的人生记号无可挽回地丧失,如果不是在冰川下面,就是在巨浪和岩石的撞击中。我们能回忆什么?只有崩溃的田园诗,我们结束的梦,我们消失的生活。

07

你能扛得住吗?

弗朗西斯科?对它你足够强大吗?

这风带来了它不了解的东西,

自我驱动,盲目,没有任何

自己的见解。是曾经承认的惯性

耗尽了所有的活动,或秘密或公开:

不能理解但能感觉的

词的低语,一阵寒意,一种枯萎

沿着你叶脉的海角和半岛

向外移,就这样去往群岛

直到开阔的海洋,那风吹日晒的秘密。

——《凸面镜中的自画像》节选


诗人简介:

约翰·阿什贝利(1927-2017)生于纽约州罗切斯特。美国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毕业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1965年前在法国任《先驱论坛报》艺术评论员,后回纽约。

1974年起在大学任教。后现代诗歌代表人物。

其诗集《凸面镜中的自画像》获得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诗人一直生活在纽约,直至2017年9月3日去世。

离世后,评论家的点评:

很少有诗人能像阿什贝利那样巧妙地把握、甚至折磨着我们直觉中对于诗歌意义的渴望。他仿佛在告诉我们:大多数诗人似乎告诉了你诗歌的意义,但其实他们自己也并不知道。

——威廉·罗根

阿什贝利在诗歌里具备一种异常寂静、轻声耳语的音韵,像是海浪在尖锐的现实和朦胧的柔情之间徘徊。

——史蒂芬·科赫


诗歌艺术点评:

作为后现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阿什贝利的诗具有惊人的力量,他的每一部诗集,如《一些树》、《网球场宣言》、《春天的双重梦幻》,还有那首著名的《凸面镜中的自画像》,都在进行语言的实验。这使得他的诗歌语言支离破碎,经验材料混杂,逻辑断裂、跳跃,颇有“语言的勃洛克绘画”之感。

离开了阿什贝利,后现代诗歌便无从谈起。

当代美国诗歌,流派众多,优秀的诗人也层出不穷,既繁荣,又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态,各个流派和集群各行其是,探索也是多方面的。但是毋庸置疑,阿什贝利可谓是核心人物之一。

阿什贝利后期的诗歌更具有包容性,能够容纳来自不同语境的异质性的声音,意象往往与叙述、论说混合起来,并伴随着哲学沉思与精确的事象观察。后现代社会,很多诗人在不同的语言中出入,尝试各种语言方式的可能性与极限,将语言的冒险与个人生活和公共世界重叠,甚至模糊彼此的界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阿什贝利,他诗歌中多重与多变的知觉标志着当代诗歌的异质混杂,其跳跃性是对现代性“简便的一致性”的一种抵抗。单从这一点上来说,阿什贝利可谓引导潮流的人物,而且不局限于美国诗歌,他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处于主流之中。

阿什贝利的诗歌中有着相当浓厚的超现实主义的因素,其中智性思辨和超现实体验在他诗歌中融为一体,无疑是对原始的超现实主义的某种扩展。诗人自己也承认,他的诗歌是从潜意识起源的,但它在途中要经过有意识的头脑并且受到它的监督。他不相信自动写作,因为它并非整个精神的反映,只有部分的逻辑与合理性。

任何读者想要从《凸面镜中的自画像》这个人造迷宫里转出来都绝非易事。这部五百多行的长诗,由一个又一个语言的漩涡组成,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勉强对其释义是一件愚蠢的事情,正确的方式也许就是从表面上关注词语本身的运动,追随它起伏的韵律进入正在掀起的语言狂欢的波澜,当从一个个浪尖跌入波谷时,你也许会突然不经意地被一些诗行或词语所打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