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梓萌 聂传安 中国古代诗文中多月。于是,这两班孩子对月别有一番情感。 前不久学过的《记承天寺夜游》中,苏张赏的正是十二的月,已经够大。 由那个月,二班黄梓萌同学又想到自己心中的月。 晚霞抹尽最后一丝太阳的余辉。月亮像一只晶莹的玉盘,从地平线,慢慢上升起来。(其实每位孩子可以再去细细观察一下,圆月升起时到底是啥样子的) 一阵微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声响,伴随着月光颤动着,闪闪烁烁。在月光的照耀下万物都显得那么神秘。悄然无声的夜是静的,月亮在高高的空中移动着,柔和而又清幽。(这是细致的刻画) 我时常仰着头,望着窗外的月。(由月及人,由物及思) 月,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夜晚高悬的物,而是无数次作为文字出现在文章中,有着不同凡响的魅力,寄托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月寄情) 月,对于诗人来说,它绝不是冷冰冰的星体,它有温度。诗人们向月亮寄予愁怅,诉说苦涩,传送相思,寄托希望,无心形中。月亮已经成为了一个充满神话美好的地方。(月有温)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十九岁时,便以名句“津停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送别友人,表达不舍的情感。(“飞月向南端”,你一路走,月一路陪)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想,古今往来,人们所向月诉说思念,不仅是因为夜晚的孤寂,使人触景生情,更是因为无论在天涯海角,彼此思念的人,一抬头,便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就如同见到对方的眼睛一般在空中闪烁,即使是已经逝去的人,也能从月亮中看到他曾经的影子。(对,这正是“千里共婵娟”之意) 因为月亮,相聚不分离的世间和永不相交的平行线都会充满温馨……(聚与散,都能在月亮上找到慰藉) 同一个月亮,无数种情感。而每种情感都与当事者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但是,即使是万般不同情感,当某一时抬头望月时,都能将情感寄托其上,让心灵得以宽慰。 于是,月于华人,别有一种意义在。 而梓萌小姑娘由承天寺的月想到王勃,想到张九龄,想到人间的聚聚散散。 而这所有的一切,又共同指向了空中的那一轮圆月…… |
|
来自: 新用户8489cL9T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