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冷门|《地球之盐》:阳光照进黑暗

 小众先锋 2021-09-11

近些年,传记类纪录片诞生了一批佳作,《寻找小糖人》、《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寻找薇薇安·迈尔》、《人生如戏》,它们或呈现人物传奇的人生,或展现人物伟大的人格,无不深切感染观众,震颤观众心灵。

《地球之盐》,不但包含上述内容,更是在人物的伟大行动中,在更高的视角上,关照人类命运,关照地球命运,流淌出悲悯大气,而又情深意重的气质。


影片的主人公是伟大的巴西摄影家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在过去的四十年间,他遍游世界,用镜头记录贫穷、饥荒、战乱造成的人类苦难。

亲历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后,塞巴斯蒂安丧失了救赎人类的信念,但在巴西造林工程奇迹般胜利的感召下,他重新获得一个全新的、乐观的视角,开启了见证自然之美的壮举。

塞巴斯蒂安的内心转变,正如片中所展示的一幅黑白摄影作品,阳光自天际破云而出,倾洒在黑压压的森林里。


银幕摄影展

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的摄影有其强烈的个人风格:黑白摄影、广角镜头、讲究构图与背景,题材多为社会纪实,近年转向了自然领域。

片中,塞巴斯蒂安在等候北极熊离开,准备拍摄海象时说:“这个位置不好,没有合适的背景,无法构图,距离也不够,从这里也拍不出什么动作感。”短短几句话,便将塞巴斯蒂安对个人摄影风格的追求呈现出来。

片中呈现的摄影作品,空间辽阔、景深深远、影像清晰,极具层次感与运动感,尤其作为背景的广阔云团,更是成为塞巴斯蒂安摄影作品的一大标志。

在展现这些海量摄影作品时,导演维姆·文德斯采用了一种颇为独特的“暗房”拍摄方式。他让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站在银幕前,看着照片,而摄影机在银幕后面,如此一来,塞巴斯蒂安就面对着照片和观众,谈论他的生活、他的作品以及拍摄那些作品的地方。在摄影作品一幅幅如幻灯片切换的过程中,塞巴斯蒂安在照片背后讲述,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最为私密的聆听渠道。

此外,为配合塞巴斯蒂安的黑白作品,文德斯依照其摄影风格采用了黑白摄影,清晰度与广阔的远景与萨尔加多的作品相互统一。

其他影像构成包括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的儿子、联合导演朱利亚诺·里贝罗·萨尔加多为影片贡献的16mm家庭录像,如塞巴斯蒂安的父亲的录像、塞巴斯蒂安年轻时与妻子莱利亚的录像,这些穿插在影片中的彩色粗糙片段,与一些历史资料影像,如表现上世纪六十年代全世界风起云涌的左翼运动的片段一道,共同丰富了影像层次。

整个银幕摄影展都统一在灵性神秘的配乐中,增强了塞巴斯蒂安摄影作品的表现力。前半部分的社会纪实黑白作品,与临近结尾处的风光摄影与动物摄影采用了不同的配乐,富有层次感,但风格统一,共同渲染出渺远大气的氛围。

其中最为电影化的声音处理,应属几处背景音的运用。在展现《巴西》(1981-1983)这套摄影集时,巴西东北部人民争取土地的照片一出现,背景声响起了群众呐喊的声音。

当展现《人类之手》(1986-1991)这套摄影集时,一幅震撼的油田燃烧的照片出现,背景声中突然“轰”的一声。萨尔加多的作品本身兼具美与冲击力,在大银幕上造成巨大的视觉震撼与启示效果,这些音效的加入更将作品的感染力升级,观众在凝神屏息地观看这场银幕摄影展时,无疑接受了一场震荡心灵的精神洗礼。


这些视听处理让这部以摄影作品为主体的纪录片变得不再冗长乏味。在结构上,本片其实是将两部片压缩到一起,一部分回顾塞巴斯蒂安在过去四十年间拍摄的社会纪实作品,关乎人类历史与苦难,另一部分讲述近年塞巴斯蒂安在巴西故土的造林工程,及用摄影作品对自然的礼赞。

与苦难者共呼吸

片名[地球之盐]来自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他拍摄过全球各地的普通人,并称他们为“地球之盐”,意即高尚的人。

同许多摄影家不同的是,塞巴斯蒂安不仅尤其鲜明的摄影风格,而且他用一种人道主义的摄影方式深入被摄者的生活。

苏珊·桑塔格曾批评塞巴斯蒂安的摄影作品里有“伪造的美”。诚然,塞巴斯蒂安的摄影作品的确极具美感,但他并没有试图美化苦难。他到达一个地方,并不对眼前所见做道德评判,而是深入当地的生活,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得到当地人的接纳,这种拍摄方式体现了对人类的尊重,对人类的热爱。

正因如此,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被誉为“与苦难者呼吸同一口空气的人”。


在展现摄影集《另一个美洲》(1977-1984)、《巴西》(1981-1983)、《萨赫勒地带》(1984-1986)、《人类之手》(1986-1991)、《出埃及记》(1993-1999)时,塞巴斯蒂安回述往昔拍摄经历,无不透露出对人类苦难的悲悯。正因经济学家与艺术家身份的结合,塞巴斯蒂安得以从宏观的视角把握人类文明,进而见证历史、见证人性对抗灾难。

这些纪实黑白作品一幅幅呈现在大银幕上,触目惊心,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让人们看到受难者赤裸的现状,启示着人类的文明进程何去何从。


作为摄影家的良心,塞巴斯蒂安在看到卢旺达大屠杀的地狱惨相后,丧失了对人类的信心。巴西的干旱地带,非洲的饥荒、难民、种族屠杀,中东油田翻滚的浓烟,南斯拉夫的背井离乡者,这些题材虽然记录了人类苦难的历史,但也逐渐侵蚀着塞巴斯蒂安救赎人类的心灵。

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摄影作品震撼着每一个人,但对摄影家来说,回顾这些作品无异于回到当时的绝望处境。片中展现了一个伟大摄影家的心路历程,他痛苦地回忆这些纪实黑白作品,向我们讲述苦难之源,如一场精神洗礼,让我们去面对人性中的善与恶。


写给地球的情书

片中,塞巴斯蒂安说:“我的心、我的灵魂病了。”亲历卢旺达种族屠杀的经历,让塞巴斯蒂安对这个世界无所可信。回到巴西后,妻子莱利亚只是随口一个小提议,一项伟大的壮举便由此启程。

16mm家庭录像中,塞巴斯蒂安的父亲向我们讲述了这片农场曾经的富饶及给家庭带来的欢乐,但因风沙侵蚀与森林砍伐,这里已变成一片蛮荒之地。

当一张干旱土地的巨幅黑白摄影作品,渐渐转变为一片绿意盎然的森林画面时,[地球之盐]上升到另一个主题的探讨——环保。在这部纪录片中,借塞巴斯蒂安个人职业生涯传达出对人类苦难的悲悯与对自然的礼赞,两方面同等重要。


巴西造林工程的奇迹治愈了塞巴斯蒂安破碎残破的心灵,他获得全新的视角看待地球,开启了新的摄影项目——《创世纪》(2004-2013)。这一部分的银幕摄影展,充满原始蛮荒的大地、野生动植物群、壮美的自然风光、罕见的种族,磅礴壮美,叹为观止。


社会纪实作品中,塞巴斯蒂安意识到“世间有一种野兽恐怖至极,那就是“人类”,意识到“人类才是真正极端暴力的象征”,发人深省。在自然领域,没有死亡,有的只是希望。

塞巴斯蒂安从对人类苦难的见证转向对自然的礼赞,这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心路历程。后半部分,彩色摄影下满眼浓绿的森林树木,与黑白自然风光作品中美不胜收的景象,传递出新的希望:毕竟人类才是“地球之盐”,为了地球的美好,人类可以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原刊于《看电影》杂志,经作者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