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瞎子阿炳 逛窑子、抽大烟 凭什么和贝多芬相提并论?

 摄影姥 2021-09-11

瞎子阿炳的代表作《二泉映月》把无锡古城的美丽山水和“天下第二泉”惠山的美丽景色在婉转悠扬的琴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首曲子又似乎在世人诉说着一个不平常的故事。

文章图片1

《二泉映月》的创作者“瞎子阿炳”就是一个有着不寻常故事的人。

1949年黎松寿先生在南京古林寺音乐学院弹奏阿炳的《二泉映月》,此时民乐大师储师竹听见后询问黎松寿:“你拉奏的这首曲子是什么曲子?”黎松寿便回答:“无锡的一个叫瞎子阿炳卖艺人拉的曲子,曲子没有名字。”不料他们二人的对话被杨荫浏教授听到了,杨荫浏教授在抗战前曾经跟着阿炳学习过音乐,当他听到阿炳的名字时,立马开口向黎松寿了解阿炳的近况。黎松寿告诉杨荫浏教授:“阿炳因为抽大烟,身体越来越不好。”一向来喜欢研究民间音乐的杨荫浏教授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让黎松寿到无锡寻找阿炳,把二泉映月的曲调记录下来。

正是因为几个音乐家的共同配合,才让阿炳的《二泉映月》保留了下来,没想到后来这首曲子可以惊艳乐坛。

其实阿炳创作过的乐曲不少数,可是可以保留瞎下来的只有极少曲子,《二泉映月》就是其中之一。

文章图片2

阿炳1893年出生,父亲是无锡雷尊殿当家道士,但是阿炳的父亲却不顾自己是出家人的身份,和当地的一个秦姓寡妇同居,一年之后秦寡妇就生下了阿炳。

道士与寡妇同居生下阿炳,这种有违伦理道德的行为。在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古代的注定了阿炳以后离奇曲折的命运。

在阿炳只有4岁的时候,母亲就被族人逼到自尽。没有人可以照顾他,父亲就只能把阿炳送到乡下托人抚养。

文章图片3

直到阿炳8岁,父亲已经做到了道观里的主持,此时以收阿炳为徒的名义,把阿炳从乡下接回,让阿炳回到自己的身边。父亲也是爱照顾孩子的,先把阿炳送到私塾上学,自己教导阿炳诵经。

在当时道士必须精通音律,阿炳的父亲擅长弹奏琵琶,有“琵琶铁手”的称号。在这样的氛围下,阿炳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

阿炳的性格放纵喜欢自由,使得父亲对于阿炳的教育十分严格。阿炳还不知道道 的主持其实就是自己的父亲,他们二人每天一师徒相称,阿炳还以为这是师傅对于他这个没有父母的孤儿的关照。

因为父亲对于阿炳的教育十分严格,特别是音乐方面。在寒风中击打石头来练习击鼓,拉二胡,每次都在琴弦上留下斑斑的血迹,阿炳二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学习音乐。

直到阿炳25岁,1918年对于阿炳的严格教育的雷尊殿主持因为肺病,此时已经病入膏肓。在世间的最后时刻,把阿炳叫到自己的眼前,把阿炳的身世告诉他,承认阿炳就是自己和寡妇的私生子,阿炳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得到师傅的照顾了。

得知自己的出生来历,阿炳自己也是受到重创。性格喜欢放纵爱自由的阿炳,没有了父亲的严格教导后,经常跑到寻花问柳,后来还抽上大烟。

在生活方面十分放纵自己的阿炳,沉迷于享乐和抽鸦片,长此以往阿炳不幸双目失明了。这个时候有坏人趁火打劫,以阿 私生活放纵,根本不配做一个出家人为理由把阿炳从道观里赶走。

从道观的当家主持再到双目失明的卖艺人,阿炳的生活从此潦倒不堪。阿炳因为双目失明,佩戴了一幅乌黑的墨镜,让人看了觉得异常恐怖,游走在路上,见过的人都退避三舍。

那时候的阿炳喜欢到河边拉曲子在别人看来,阿炳是无锡城里一个喜欢弹奏的可怜乞丐,只有阿炳的心里清楚自己的心里有多痛苦,这些痛苦只能通过音乐来抒发。

为了解决生活问题,阿炳到各大茶楼,酒馆把自己听到的内容改编成押韵的曲调,内容十分有趣。这样子的奏乐方式却赢得了无锡百姓的喜欢,听众越来越多。每天下午无锡的崇安寺里聚集了阿炳的听众,久而久之阿炳依靠说唱新闻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说唱大师。

文章图片4

阿炳说唱新闻的功夫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平,40岁那年,阿炳收了一名叫董催弟的女弟。董催弟其实也是一个寡妇,说是师徒关系,其实两人互相照顾,一起过生活。阿炳负责弹唱音乐,董催弟就对外吆喝着,依靠卖唱赚到的钱勉强可以维持两人生活。

当初父亲极其严格要求他学习音乐,如今成为了阿炳人生低谷期的一根救命稻草。

阿炳整天在无锡城里一边走一边拉二胡,无锡人对于阿炳的音乐也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只要听见阿炳拉二胡的声音,就会放下手里的事情跑过去欣赏。

此时的阿炳虽然落魄,依靠街头卖艺为生,但是此时的阿炳却把一生的音乐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后来的教授杨荫浏证实此事的阿炳是一个音乐演奏家。

杨教授想尽办法找到了阿炳,带着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员让阿炳录制了6首音乐。尽管如此,音乐并不能让阿炳的生活有所改善。

阿炳依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1950年阿炳因为一首《金圆劵害煞老百姓》的说唱曲被当地官员以破坏国库金融政策为理由,不允许阿炳再上街卖艺,随后阿炳被强制送去戒烟戒烟了2个月。

2个月后阿炳释放回家,此时的阿炳没有心情弹奏音乐,对家里的东西乱丢乱砸,就连自己心爱的乐器也是。

有一天阿炳想弹弹三弦,把乐器取下来一摸才发现大事不妙,乐器上面的蛇皮被老鼠咬破了。这对于卖艺人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因为演奏的乐器一旦被牲畜破坏,就是老天爷不想让乐师再继续演奏音乐了。

1950年12月,阿炳录完了生命最后的六首曲子,三个月后阿炳因病离世。这六首曲子最后成为世间的绝唱。

文章图片5

在阿炳去世29天后,他的遗孀董催弟也跟随阿炳去了天堂。我想在另一个世界,董催弟继续搀扶着阿炳卖唱。

阿炳乐曲的演奏风格挺拔又不失洒脱、弹奏起来苍劲有力、变换自如。他不单单是一个民族音乐的继承者,还是一个传承者,和开拓者。我们从阿炳音乐的内容上来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具有强烈的历史痕迹与社会痕迹。阿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社会生活的底蕴。他所创作的乐曲旋律跌宕起伏充满了波折,就仿佛是自己人生的缩影,又像是在倾诉自己的愤恨与感慨和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他的琴声时而舒缓平稳,时而波澜壮阔,就像是当时的社会底层人民在与这个不公的社会积极地斗争一样。所以要把握住阿炳的心情,才能更好的演绎他的乐曲。“阿炳的演奏风格内在而质朴,充满了道家大巧若拙、大朴不雕的气势。尽管他生活在秀丽的江南,但他的艺术气质绝非优美委婉的江南丝竹音乐所有,他还拥有着北方大气、硬朗的一面;尽管他饱尝了人间的艰辛,但其音乐却没有任何消极和绝望的痕迹,反而积极向上甚至非常昂扬,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他的音乐博采众长,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包括锡剧、民歌、道教音乐、广东音乐等,甚至很好的借鉴了西洋音乐的素材。”所以把握阿炳的演奏风格是很主要的,一定要知道他的乐曲的背景,再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才能更好地演绎出阿炳精神。

文章图片6

阿炳的后半生主要靠沿街卖艺乞讨为生,他饱受了社会最底层人民之苦,深为大众知音,所以他的音乐中有很强的说听性,他经常在街头卖艺的过程中自弹自唱,将恶势力的丑恶形象用说唱的形式表现。他所创作的乐曲曲调鲜明流畅,曲风真实感人,触人心弦,催人泪下;他所创作的二胡曲和琵琶曲中所运用的一些技巧朴实常见,纯熟而不故弄玄虚,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我国的民族乐器本身就是出自民间的。早在唐代以前中国的很多民族乐器被吸纳汇集到了教坊和宫廷。而到了宋代教坊和宫廷日趋衰落,这些民族乐器又重返民间,扎根沃土,服务于大众。这种音乐在民间大众生活的培育下逐渐改变了其原来的面貌,可听性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到了明清以后乃至到了现代,这种民间音乐形式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反应人民生活题材的音乐作品。所谓音乐的民间性就是音乐本身的大众性,产生于民间由人民群众不断完善,最后彰显出来的音乐作品。阿炳就是这个时代中国音乐的代表,他所创作的音乐扎根乡间沃土,他的音乐源于生活魂牵大众。所以说他的音乐都具有大众音乐生活的典型风范。

文章图片7

当今社会中我们一提到阿炳这个名字相信无人不晓,他的音乐作品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在国内广为流传,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阿炳的名字早已传入,一提到他的音乐无人不为之赞叹,他的每部作品都是用心在演奏,用真情实感在传达。只可惜阿炳上百首的曲目最后只留存下六首,但是即使是这六首,也无一不是经典,他的每首曲子都是音乐学院学生必学的曲目,在很多非常有分量的重大比赛里也是必弹曲目。从这就可以看出阿炳的音乐多么受大众的喜爱,他的音乐不仅仅是好听,更多的是弹出一种风骨。所以阿炳的音乐是要用心灵来倾听的,倾听一代大师的真情流露,即使是悲伤也情愿听其讲诉完他的故事,这便是他的艺术魅力所在。他虽然一生都在被压迫的生活,但他从未放弃过从未妥协过,他一直在努力的追逐光明,表现出不屈于现实的精神,阿炳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艺术魅力是永远存活于世间。这种音乐文化中的艺术珍品,它将永远存活于世间,用它充满着积极向上的艺术情绪感染着每一个人,并时刻激励着每一位音乐人要为中国的民间艺术文化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