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和

 四代保姆图书馆 2021-09-11

中和--中国书法理论的重要范畴。是以孔子的中庸思想为哲学基础的美学范畴。所谓“中庸”,即无过,无不及,在事物的两极中寻求恰到好处的中正。由此提出“中和”论。中,即适合,恰好;和,即和畅,顺适。中和,指作书之际,五合交臻,神融笔畅,正奇俱妙,即包括书法的适中、匀称、平衡、平正、调和、和谐等审美标准。古代书法的审美观念无不受哲学思想之影响。纵观中国书论,无不以孔子之“中庸之道”与老庄之“自然观”说二大思想体系为轴心。历代书论家极为推崇中和之美,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反者,道之动也”,以“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为美之最高理想,以中和之美作为书艺批评之尺度。要求把各种对立因素、成分和谐地统一起来,不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从而形成一个协调整体,这种朴素而唯物的辩证思想经受历史考验,对中国书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项穆《书法雅言·中和》云:“书有性情,即筋力之属也;言乎形质,即标格之类也。真以方正为体、圆奇为用。草以圆奇为体,方正为用;真则端楷为本,作者不易速工,草则简纵居多,见者亦难便晓。不真不草,行书出焉。似真而兼乎草者,行真也;似草而兼乎真者,行草也。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哉。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如礼节乐和,本然之体也。礼过于节则严矣,乐纯乎和则淫矣,所以礼尚从容而不迫,乐戒夺伦皦如。中和一致,位育可期,况夫翰墨者哉。”项穆《书法雅言·古今》又云:“宣圣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孙过庭云: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审斯二语,与此推移,规矩从心,中和为的。谓之曰天之末表斯文,逸少于今复起,微若人,吾谁与归。”项穆《书法雅言·知识》又云:“评鉴书迹,要诀何存?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宜尼德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也。执此以观人,味此以自学,善学善鉴,具得之矣。清代刘熙载《书概》云:“右军书,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所谓中和,诚可经也。以毗刚毗柔之意学之,总无是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