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颍河岁月】颍水行系列之五:沙颍河畔,铁打的太和,两广总督徐广缙故里寻踪

 颍河东流 2021-09-11

   
  小时候,就听母亲说,铁打的太和,豆腐渣堆的颍州府。意思是说,太和的城墙高大坚固,易守难攻,而颍州府(阜阳)的城墙不坚固,一攻就破。
  太和县城,就在沙颍河北岸,古称细阳,是全国著名的书画县,太和香椿,是古时的贡品,驰名中外。
  县城里的古街,清一色的青石板,两边筒子屋(房子一条脊,连成一条线,俗称筒子屋),小时候赶县城,必去逛逛老街筒子屋。站在石板街上,仰望两边古色古香的筒子屋,十分新奇。
  沙颍河南岸几百米处的徐寨,就是两广总督徐广缙的故居。

  徐寨,离我老家只有四华里的样子,小时候,就听村里大人讲徐老大、徐老二的传奇故事,而徐老大,就是徐广缙。那时候,不知道徐老大就是和林则徐等名臣齐名的两广总督徐广缙。
  听母亲和大舅讲,徐老大如如何的厉害,官做到两广总督,后来因为失岳州,被皇帝免了职。
  失岳州是因为其管家唐铁牛的缘故,唐铁牛因办事不力,被徐广缙痛骂一顿,便怀恨在心,扣押了三道六百里加急军情急报,没有及时上报给徐广缙,致使延误了战机,丢失了岳州,皇帝大怒,把徐广缙免职。
  当地也流传许多有关徐老大的故事,那时候太小,只是对故事感兴趣,并没有深入了解徐老大的详细家世。后来,接触了新闻报道,断断续续了解到老家还出过这么大的一个官。

  最近几年多次回老家,详细了解了有关徐广缙的诸多历史记忆,简单整理出来,也是对童年记忆的一个验证。
  了解徐广缙,是先从 徐氏宗祠开始的,位于老家太和县城中心位置的徐氏宗祠,据考证始建于乾隆年间,是曾做过知县的太和人徐锡智所建,清朝大学士刘墉还曾为其题写了“徐氏宗祠”扁额。
  其实,真正让太和人记住“徐氏宗祠”,还是因为其子孙徐广缙。
  前不久,与太和县战友一起,来到东关外的王布政街,找到了徐氏宗祠。

  它位于县城的中心地段,属于老街道,位置不算偏僻。沿着一段石板路行走,它就在西大街的路门前,从一个小巷进去不到五十米远,抬头就看到了徐氏宗祠四个大字,不过这四个大字却不是当年刘墉所写的了。
  大殿房屋古朴,走进大门,大殿里面木质门窗、房梁及支撑大殿的木柱涂的红漆已褪色,宗祠分上下两层,通向楼上的梯子也变成了水泥梯子。楼上横七竖八地放着许多杂物,有几扇老式的门窗及木床,木地板踩上去咯吱作响,略显破败。

  据徐广缙第五代后裔介绍说,这座祠堂在历史上遭受过两次大的毁坏,一次是日本人烧毁过一次,但这四大间大殿没有被烧毁,侥幸地保存了下来。另一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殿的门楼被拆除掉,并将殿内所有的木建筑全部被凿毁,连墙壁上刻的石头造型也被砸坏。
  两次毁坏,让徐氏祠堂大伤元气,已没有昔日的威武繁华。
  沿着大殿四周转了一圈,听看守的老者说,八十年代这里还有两个小园门,一个是走近祠堂的,另一个就是现在的一小学校处大门前,可惜后来都被拆除了。
 绕徐氏宗祠转到后面,也就是东面的王布街处,老者指着王布街头门前的一方石头说,这上面还刻有图案,这家也是当年祠堂里的地方,如果徐氏宗祠这一二十亩地不卖掉,现在还能建一个很大的古建筑群。

  徐氏宗祠,说白了,宗祠的主角就是徐广缙。
  战友说,徐广缙是太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朝廷大员。想要了解他,那我们首先就要从文史资料中寻找,了解他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据查太和县历代文史资料,书中大多是这样记载徐广缙的一生的。
  徐广缙(1797——1869年),字仲升,号靖侯,安徽省太和县大新镇徐寨村人。
  因随父寄籍鹿邑,改由河南乡试,嘉庆丁已(1890年)进士,选庶吉士。
 历任山东、陕西道御史,广西乡试正考官,榆林知府、江西总粮道、福建按察使、顺天府尹、四川布政使、江宁布政使、云南巡抚、广东巡抚、两广总督和两湖总督等。

  他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在两广任上的外事工作。他利用广东人民的力量,挫败了英人的入城要求,保卫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赢得了朝野人士的称赞。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他出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徐广缙接任不久,英国公使文翰即提出咨询,要求届时践约入城。徐广缙坚持“决不能拂百姓以顺远人”的爱国立场,坚决予以拒绝。出身于诗书世家的徐广缙在民族矛盾面前,他愿意和人民站在一起,反抗外来侵略,受到道光皇帝嘉奖。

  咸丰二年(1852年)八月,他被任命钦差大臣、两湖总督,奉命驰赴湖南,阻止太平军北上。他于十二月初五抵达岳州,而太平军已于初四攻克武昌。为此他被撤职拿问,交刑部治罪。

  咸丰三年三月到部,五月赦出,交河南巡抚差遣委用。
 咸丰七年(1857年),由胜保保奏,赏给四品卿御,随胜保办理豫皖军务,十月因病返回太和原籍。
  从文史资料记载中大致了解到徐广缙的一生,其为官生涯几十年,可谓有功也有过,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徐广缙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他不顾生死,为国家主权据理力争,把保家卫国看作是自己的职责,成为受人钦佩的爱国英雄,后人将他与林则徐相提并论,着实是不为过的。

  徐广缙生于徐寨,居住在徐寨,死后并埋葬于徐寨,可谓生是徐寨的人,死是徐寨的魂。
  我战友郭志军,虽是徐寨人,因当兵出去多年,也不太了解徐广缙家中的情况。
  趁路过徐寨的机会,停车驻留,一探究竟。
  本以为徐寨会有徐广缙的故居及其墓地,然而,进了村才发现,一切并不是想像的那样,除了公路边耸立的徐广缙故里的路标,其他也没有啥古迹了。
   徐寨位于太和县城和大新镇之间,离太和5公里,距大新6公里,从太和县城驱车七八分钟就到徐寨。
  经询问,找到徐广缙后裔第七代老徐,他介绍说,徐寨有四分之一是徐广缙的后裔,大约有100多户。当年,徐王二寨(徐是徐寨,王是王寨,是徐广缙老婆王氏的娘家)在当地非常有名。

  当时, 徐寨四角有四个炮楼,两个大门楼,分东门、西门,寨墙全部是用泥土夯的非常结实,高度在两丈五尺左右,两处门楼则有大砖,寨墙大约毁于1958年左右。
  往日威武的徐寨今天已经荡然无存,仅能在田地里找到当年残存的土丘陵。
  徐广缙当年居住的几间房屋也于五十年代末被拆毁,同时,他还告诉我,徐广缙的坟墓也是埋在徐寨。
  老徐回忆,大约1958年左右,村子里打井,因缺少资金,村干部便让村人扒徐广缙的坟墓,想从坟墓里扒点古物卖钱用在打井上。
  那时候,村干部让扒坟墓,徐氏后裔不仅没有人敢出来说话,而且还参与了扒坟墓。
  结果徐广缙和夫人的两个墓扒开后,并没有找到值钱的东西,在徐广缙夫人的头骨后有一个戴的簪子还是木质的,连一枚古铜钱也没有,仅有一个陶瓷便壶和一面铜镜,陶瓷便壶和铜镜被送交到当时的县文化部门。

  但是,我小时候也听到另外一种说法,当年徐广缙死后,为了防人盗墓,在出殡的时候,徐寨四门同时出棺,谁也不知道哪个是徐广缙的棺材。
 据说文革时期挖的墓,并不是徐广缙的墓地,真实的墓地,不可能那么寒酸。
  据了解,徐广缙第六代、七代后裔,对其先祖却有一番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并没有以徐广缙为荣。
  因为他们没有沾到徐广缙一点好处,相反,在解放后,首先被定为地主,受了不少苦,随后在文革时期,又被挨打批斗。

  据村里老人说,徐广缙第五代后裔徐柏生保存了徐广缙不少古物,既有徐广缙当年的自画像、官服、帽子和盔甲,还有几道圣旨和许多徐广缙收藏的名人字画。可是在文革时期,徐柏生偷偷地把字画全部烧毁,圣旨也烧毁了,别的东西则不知去向,为这些东西,徐柏生被打得遍体磷伤,谁也不知他到底受了多少罪,文革一结束,徐柏生不到60岁就死去了。
  就是到了现在,徐家后人也没有因徐广缙而发家致富,因此,徐广缙后裔们认为,先祖的事迹并没有炫耀的资本。
  现在,随着沙颍河湿地公园建设,徐寨的土地多半被征用,村子也大变样,已经找不到一丝徐广缙故居的影子了。

 站在徐广缙当年所居住的房屋处,思绪翩翩,想当年这就是与林则徐并驾其驱的一代英雄居住地,堂堂的满清一介大员,死后在家乡竟连一处墓地都没有,真是寒酸了。
  如果让热爱历史文化的人们前来参观,竟找不到一丝凭吊的的遗址痕迹,实在让人高兴不起来,会让人感到莫名的悲哀。
  现在可以说,在徐寨你根本找不到遗存在地面上的建筑物及墓地,仅有留传下来的家谱及古物,可是却因种种原因,他们都不能确切地记清到底什么东西在谁家。
  因为,现在就是有占有徐广缙遗存物的后裔,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已经值钱了,不能轻易拿出来显摆,怕被收走了。

  听徐广缙的后裔说,他们都见过当年皇帝给徐广缙颁发的圣旨。
  那是二十多年前,在扒房子上的梁时,在木梁的下面一个洞里,藏了一道圣旨和四张画像,圣旨像现在的黄缎子,有两尺长,三四十公分宽。上面文字看不懂,好像都是现在的满文,笔划乱七八糟的,四幅画像都是徐广缙和他夫人的,有坐在椅子上的,也有站在那里的。    可惜,现在后裔们都不知道那东西都弄哪去了。  
 当我离开徐寨时,心里涌起莫名其妙的郁闷,这么一个太和名人,搞得的确有点惨了。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