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重访倒湖

 昵称45109175 2021-09-12


昌江是千年瓷都景德镇的母亲河。溯江而上50余公里,有个叫倒湖的地方,而我阔别倒湖已20余年了。

一日,好友老万打来电话,问我是否愿意同游“倒湖十八湾”。尽管我对倒湖并不陌生,但一直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倒湖十八湾”。我期待故地重游,尤其希望领略一下“倒湖十八湾”的风采,遂欣然应允。

在我的印象里,倒湖原本只是皖南山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与我奶奶的家隔江相望。有趣的是,同一条江,以倒湖拦河坝为界,上游称阊江,下游叫昌江,同音不同字。上世纪70年代初,我刚上小学,皖赣铁路建设进入了高潮。我与几个发小多次结伴去倒湖,那热火朝天的铁路施工场面,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后来,皖赣铁路建成通车,倒湖设了四等小站,逐渐声名鹊起。不过,我此前途径倒湖,只是来去匆匆的过客,对倒湖以及阊江的人文历史知之甚少。

到了约定的日子,我们一行数人起了个大早,驱车从景德镇出发,经景瑶公路再转入乡道,全程90公里。小车穿行在茫茫林海之中,我们一行直奔阊江源头的芦溪。

在乡里工作的友人汪先生十分热情,得知我们要来,不仅亲自陪同,而且帮我们找了一位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向导。向导年近古稀,但精神矍铄,身板硬朗。

向导说,离中餐还有一点时间,不如先带大家去碧桃看一处金丝楠木林?金丝楠木是珍稀树种,大家一致同意一睹为快。于是,我们跟着向导来到江边一个称作碧桃的地方。一片茂密的森林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正是罕见的金丝楠木林,树干圆通笔直,树冠遮天蔽日。

向导介绍说,相传在晚清时期,一位在云南为官的乡贤,告老还乡时萌生了一个心愿,要把云南的金丝楠木幼苗带回故乡移栽。此人处心积虑,历时一个多月,一路辗转,居然一举移栽成功,传为佳话。这片金丝楠木林现有108株,在江南极为罕见,大凡外地驴友、游客途径芦溪,必慕名前来,沾沾贵气。

中午时分,我们在江边的农家小院用过午餐,品尝了当地的特产“安茶”,接下来便要游览阊江的“倒湖十八湾”了。

我们一行兴致勃勃地来到江边,一位脸庞黝黑的中年汉子正站在竹筏的船头张望着,似已等候我们多时。

汪先生介绍说,他是船老大老吴,是倒湖的致富带头人,江上的讲解将由他负责。老吴热情地把我们迎上竹筏。竹筏上有固定的竹椅,配了救生圈,安装了扶手和用来遮风挡雨的顶棚,还装有柴油发动机,既舒适又安全。老吴说,江水很深,搞旅游可不敢有半点马虎。

初夏的江面,凉风习习。竹筏在老吴的驾驶下,乘风破浪,顺流而下。两岸层峦叠嶂,旖旎的风光朝我们身后一一闪过。

老吴一边熟练地操控着竹筏,一边操着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娓娓道来:“昌江源头的干流叫阊江,支流叫大北河,每年山洪爆发时,阊江的洪峰总是先于大北河到达河坝,从而形成江水倒灌进大北河现象,倒湖就是这么来的。”原来如此呀。

老吴谈兴正浓。他告诉我们,几年前,为了发展乡村旅游,他联合几个老乡成立了旅游公司,策划了这个“倒湖十八湾”项目,整合了倒湖周边的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重点是泛舟阊江、寻访“奇峰古道”。

竹筏在弯弯曲曲的水道上穿行,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半个小时,江面变得越来越宽,江水也越来越深。竹筏转过一个湾时,老吴忽然指着前方说道:“你们看,前面江面上有座铁路大桥,有谁晓得这座桥的来历么?”

那不就是一座普通的铁路桥吗?众人瞪大眼睛看,也没能看出个究竟,便纷纷摇头,等待老吴揭开谜底。

“这是一座国共共建桥,”老吴见众人疑惑不解,继续解释道,“皖赣铁路的建设,最早要追溯到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几度上马下马,这座桥的部分桥墩就是三十年代民国时期建的;另外的桥墩是七十年代共产党手上建的,所以老乡们把这座桥比喻为国共共建桥。”

乡间的叫法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但确实道出了皖赣铁路建设的辛酸史。区区一座铁路桥,竟然历经了大半个世纪的沧桑。众人惊愕之际,感慨不已。

此时,一阵轰隆隆的声音由远及近传来,一列长长的货运列车正缓缓驶上桥头。众人听了铁路桥的故事,纷纷拿出手机,选择角度抢拍镜头。接下来的话题皆围着铁路桥转。

老吴也来了兴头。他说,江边自然景观优美,负离子含量高,他希望大老板来投资,在江边建个康养基地,游客疗养期间可以走走古道,游游阊江,看看这座与众不同的铁路桥。老吴越说越来劲,黝黑的脸庞露出了憨厚而自信的笑容。

来时的路上,我原本就在追寻一切关于倒湖的记忆。经老吴这么一说,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记得我头一回去镇埠看修建铁路时,奶奶一度放心不下,颠着小脚一路陪着我。奶奶边走边说,这条铁路自三十年代初她嫁到村里时就动工了,但干干停停,解放后只留下几个孤零零的桥墩和“火车洞”(隧道)。遗憾的是,皖赣铁路通车的时候,奶奶已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她老人家一辈子也没能坐过一趟火车。

竹筏行进到大坝,可以远远地望见倒湖村庄。此时,老吴驾驶竹筏向右一拐,进了支流大北河。“哒哒哒……”老吴加大了油门,竹筏欢快地逆流而上。
……
   
“快到了,大家拿好随身的行李,准备下船。”老吴一句话,把我从沉思中唤醒。

竹筏慢慢靠了岸,众人挥手告别老吴。接下来,我们在向导的带领下,参观了唐大司徒郑公祠、奇岭养生池,寻访了长达15公里的“奇峰古道”。

一天的行程结束了,夕阳西下,我们愉快地踏上了归途。途中,偶遇了一辆辆拉运土石方的工程车,那是昌景黄高铁的建设大军。这条高铁线路出瑶理站后,一条长长的隧道穿越了绵绵大山,直达芦溪。据官方披露的消息,这条长达290公里,投资额高达470亿元的高铁线路,建设工期不到5年。我想,这条高铁线路2023年竣工之际,距皖赣铁路老线开工的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

我深信,高铁通车之后,老吴将变得更加忙碌,他精心打造的“倒湖十八湾”,无疑将迎来更多远方的游客。

历史沧桑,昌江水静静流淌。她带走过往,也流动着新时代的交响。重访倒湖,泛舟“倒湖十八湾”,湾湾故事在心上。
程冬久,1987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供职于江西直升机公司,社会科学研究员,兼景德镇市作协顾问,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超百篇,著有散文集《弯弯的山路》。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