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化基本常识---【六子全书】

 溱湖之恋 2021-09-12

  

《六子全书》六十卷,明顾春编,嘉靖十二年(1533)顾春世德堂刻本,二函十四册,钤印为“五老峰主人”和“钬坚所藏”。“六子”即为老子《道德经》二卷,庄子《南华真经》十卷、列子《冲虚至德真经》八卷,《荀子》二卷、扬子法言《新纂门目五臣音注扬子法言》十卷,文中子《中说》十卷。

《老子》:道德经》二卷。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

内容简介: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

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庄子》:庄子《南华真经》十卷。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

《列子》:列子《冲虚至德真经》八卷。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又名寇,字云,亦作圄寇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约与郑繻公同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被道家尊为前辈 。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东汉班固《汉书-义文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或为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荀子》:《荀子》二卷。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扬子法言》:扬子法言《新纂门目五臣音注扬子法言》十卷。

《扬子法言》十卷,汉杨雄撰。凡十三篇,篇各有序。通录在卷后,景祐初,宋咸引之以冠篇首,或谓始于唐仲友,非也。自秦焚书之后,孔子之学不绝如线,雄独起而任之,故韩愈以其与孟、荀并称。而司马光尤好雄学,且谓:“孟子好《诗》、《书》,荀子好《礼》,扬子好《易》。孟文直而显,荀文富而丽,扬文简而奥。惟简而奥,故难知。”其与雄者,至矣!是《法言》者,为拟《论语》而作。

《论语》出于群弟子之所记,岂孔子自为哉?雄拟之,僭矣!至其甚者,又撰《太玄》以拟《易》。所谓《首》、《冲》、《错》、《测》、《攡》、《莹》、《数》、《文》、《掜》、《图》、《苦》、之类,皆足以使人怪骇。由其自得者少,故言辞愈似而愈不似也。呜呼!雄不足责也。光以二代伟人,乃胶固雄学,复述《潜虚》以拟《玄》,抑又何说哉?余因为之长叹!雄之事,经考亭朱子论定者,则未遑及也。

《文中子中说》:文中子《中说》十卷。

《文中子中説》以《論語》為模本,記載了隋代大儒王通言行及其門人弟子問答等,全書分十卷,大致包含了王通在政治、哲學、倫理、歷史、文學等方面的言論思想,反映了隋末唐初士人的思想狀況。此次整理選擇江安傅氏雙鑒樓所藏宋刻本為底本,參校各本,力爭為讀者奉獻一部校勘精審的整理本。

《中说》一书,有人疑其为伪作,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此书虽非王通所作,但其原本是王通门弟子姚义、薛收汇编而成的,大体上是弟子们对其师言行的回忆和追录。《中说》所反映的王通思想,还是有许多可贵之处的。王通在政治上,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合一”,

今天研究王通的思想,主要依靠《中说》一书。《中说》一书,有人疑其为伪作,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此书虽非王通所作,但其原本是王通门弟子姚义、薛收汇编而成的,大体上是弟子们对其师言行的回忆和追录。不过,此书到了王通之子王福寺手里后,福寺对其重新分类编排,在这个过程中,加进了许多吹嘘王通的不实之词,以至后人疑其为伪作。其实,《中说》还是有一定价值的,朱熹就讲过:“《中说》一书如子弟记他言行,也煞有好处。虽云其中是后人假托,不会假得许多,须具有个人坯模,如此方装点得成。”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中说》所反映的王通思想,还是有许多可贵之处的。王通在政治上,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有进步性;在哲学上,王通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围绕“天人”关系这个核心,阐述了他关于自然观、发展现、认识论和历史观等方面的思想,表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和主变思想,在文学上,王通论文主理,论诗主政教之用,论文辞主约、达、典、则,主张改革文风。这些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