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文:汝今能持否

 爬格子的兵叔 2021-09-12

旧文:汝今能持否

按:青年节翻检出一篇几年前的旧文,一眼望去也曾年少轻狂不知深浅的发过一些可能需要一生的努力都未必能够做完的志愿。 几年来越发知道个体的渺小和思想的限度,唯幸仍能勉励而行,不负时光。当年发愿做的事情也算是小有成果。维特根斯坦和尼采甚至福柯的著作做了精细阅读。传统经典自尚书至船山勉强翻检圈点过一遍。问题化中国的七篇论文也陆续完成并发表,甚慰。

汝今能持否

 改变是艰难且痛苦的,但那个更好的自己会告诉你,值得

起风了!

天渐凉!

转眼中秋!

越来越多的被问到年纪的问题。

答:二十九了,八五年生人。

说二十九,因为无论如何,喜欢与否,真的已经二十九了。说八五年生,是希望侥幸的侥幸中,也许有人会来上这样一句:那周岁才二十八呀。于是我便可以顺理成章的顺杆爬上去:我还是九月份出生呢,农历九月份。

女人对年龄敏感也许是害怕某一天红颜老去,这一点作为一个纯爷们,是断然不必担心的。其实,那种恐惧更多的是来自于光阴蹉跎,却一事无成。曾经想要做的,现在计划做的,都被各种各样的琐碎纠缠住,并最终淹没其中,不见了踪影。受过无数次的刺激和打击,下过无数次要奋起的决心,订了无数个巨大的计划。结果,总是愤恨又恼怒的想着,人这一生,就只这么一次,难道真的就不能做一些想做的事,成为一个想要成为的自己吗?

带着一身的不知道自己糊涂外加偶尔抖抖小聪明的真糊涂,就这么混混沌沌的过完了大学时光,继续混混沌沌的过完了研究生时光。从不到二十五岁就开始整天思考着诸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的一生才是值得过的——这样明显不会有答案的问题,且乐此不疲。

孔夫子说他十有五就“志于学”了,三十就“立”了。我羡慕“志于学”的那些人。有恒心、有毅力、能坚持,还能乐在其中。之前读一本关于维特根斯坦的传记,这个我充满敬意的哲学家说:天才并不是天生便被赋予了什么,而是他敢于同自己的缺点和问题拼争,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自己。认识自己,然后超越自己,继而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我也不止一次的问自己,那些“志于学”的人们问过的问题。如果读着读着书,亲人不理解,都离你远远地,能承受吗?如果读着读着书,老婆离开你,还能坚持吗?如果读着读着书,身边的人一个个的都生活滋润,工作稳定,只有你还在“举家食粥酒常赊”,还能坚持吗?还有韦伯提到的那个问题,你真的能够忍受,在学界,当你十分的努力读了很多的书,而那些学问上并不如你的人,长期在你之上的窘迫境遇吗?那些有志于此的人,据说都能够毫不犹豫的回答:能,并且在之后用行动证明,确实能。而我却一直犹犹豫豫。是把时间用来读书,还是考司法考试?是用来读书,还是用来考公务员?是用来读书,还是……?最后,我考了司法考试,考了公务员。可,还是觉得自己是喜欢读书的,是愿意读书的。

已经不再去想,人生意义和什么生活值得过的问题了。这些问题都太个体化了,只适合自己。同时又太抽象了,人生的意义就应该在人生里面去找,生活的值得与否只有生活了之后才会知道,坐在那楞想,总是不妥当的。于是在三十岁之前的这个中秋,想发一个关于学术理想的愿:好好读书,努力思考,尽量少的去荒废时间,做一点自己觉得有意义,有趣,并且值得回忆的事情。

花十到十五年的时间读书思考和做笔记。一是完成一个将主体性中国做为复杂问题束来进行描述的过程;二是在这十到十五年时间里面,尽可能的把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反复阅读、梳理和思考;再就是把尼采和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以及对于两者的重要评论仔细的读下来。再花十到十五年的时间整理这些,以期待能够推进或者发展现有的一些命题。做一份一直到2050年的读书计划,坚持读下去。有目的的,系统的读下去。

父母对孩子的容忍我想是无条件且无底线的,所以,希望他们能够接受这个疯狂并且基本无甚结果的愿。如果,能够有不会因为我没出息便离开的老婆。举家食粥的时候,不嫌弃我的朋友。三五个能够聊学术方面东西的学友。那便,真的别无他求了。

突然想到看李连杰版少林寺时,老和尚给李连杰剃度时候的问话:

汝今能持否?

能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