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史前陶器 二

 与照耀同行 2021-09-12
【河姆渡文化 · 约7200至6200年前】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较早阶段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年代约为7200至6200年前。
河姆渡文化牙雕凤鸟匕形器,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以稻作农业为主,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有明显差别,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
河姆渡文化陶猪,1974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

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流行泥片贴塑法,均为手制,烧成温度800-930度,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有一些彩绘陶,绘以咖啡色、黑褐色的变体植物纹。

河姆渡文化陶釜,1974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明显不同,因此有人认为河姆渡人就是古代传说中”构木为巢“的有巢氏。

传说目前只能当作是传说,而且经常以神话传说并列,不过从考古角度看,河姆渡文化与后面的浙江良渚文化和安徽凌家滩文化存在一定相承关系。
河姆渡文化陶埙(复制品),1974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

红山文化 · 约6700至4900年前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距今6700年至4900年,主体为5500年前,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玉龙,1971年内蒙古赤峰三星塔拉出土。

研究认为,红山文化族群比较复杂,可能是来自晋东地区西阴文化,也就是山西庙底沟类型的人群东进,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人群北上,与当地土著人共同融合而成。

红山文化被认为具有深厚的宗教和女神崇拜色彩,有神庙建筑和崇拜塑像,以陶塑孕妇立像代表生育、繁殖的理念。

红山文化孕妇陶塑像,1982年辽宁喀左东山嘴出土。
因为一直没有发现红山文化的大型聚落,所以对于红山文化的文明程度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已经形成王权和神权的复杂社会,有的认为还远没到国家的阶段,只是基于共同神权信仰而组成的族群混合体。
筒形彩陶器,1988年辽宁凌源牛河梁出土。

红山文化在繁盛一时,但可能因为气候变化,也可能因为过于注重神权的文明发展道路走到尽头,最终随着神殿崩坍而衰落。此后东北地区的土著居民们经历了小河沿文化、夏家店文化,直到西周时期,与从中原来的召公家族结合,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燕文化。

小河沿文化鸟形陶壶,1977年内蒙古翁牛特旗大南沟出土。

大汶口文化 · 约6500至45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核心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距今约4500到6500年前,延续了约2000年,与中原的仰韶文化基本同步和相互影响,是后来龙山文化的源头。
大汶口文化彩陶盉,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
大汶口文化彩陶背壶,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
中国众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里。大汶口文化是少有的发展脉落和文化性质比较清晰的,经科学考古被分为承接关系紧密又清晰的早中晚三期,可以清楚看到史前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以及集团内部成员关系由平等到不平等的转变。
大汶口文化白陶鬶,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
在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出现了象形色彩明显和有明确意义的刻符,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雏形。
大汶口文化刻画符号陶尊,1979年山东莒县陵阳河出土。
大汶口文化猪、狗形陶鬶,1974年山东胶县七里河出土。

大汶口文化的影响范围达到渤海北岸、陕西东部和淮河,但主脉都是在海岱地区发展,被认为上接北辛文化,下启山东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可能是文献中东夷人的祖先。
大汶口文化陶豆,1974年山东胶县七里河出土。
【良渚文化 · 约5300至4200年前】

良渚文化是一个神话,不仅在文献中毫无记载不为人知,人们也无法相信在青铜时代之前人类社会已经能发展出如此庞大和复杂的国家,但经过几十年的考古研究,现在已经证明这是史前时代东亚大陆上最大、最发达的古国,甚至被称为了良渚文明。

即使还不能通过良渚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但确实能证明五千年前中国有了文明。

良渚文化玉琮,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出土。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泥质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采用轮制而器形规则,以圈足器居多。最初良渚文化因为较多黑陶而被认为是江浙地区的龙山文化类型,但此后证明这是一支完全独立而高度发达的文化,是由太湖流域的崧泽文化直接发展而来。

崧泽文化陶壶,约5900至5300年前,1961年上海青浦崧泽出土。

良渚文化稻作农业已相当进步,稻谷有籼、粳稻之分,手工业也达到很高水平,尤其琢制的玉器达到史前玉器的高峰。

良渚被认为是具有“天人合一”信仰的神权制国家,文化影响范围遍及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因此被称为前青铜时代的玉帛文明。

良渚文化扁足陶鼎,1956年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

良渚文化在历代文献中都没有记载,江浙在先秦被视为不开化的越族聚居地。现在知道,在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同期及更早,江南地区已处于很高的文明进程阶段,而且良渚文化与中原有强烈的文化互动,特别是玉文化被中原文化深深接受,甚至琮、璧、璜、环等玉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符号。

于是,有人把先秦古籍翻了几遍,终于认为良渚人就是传说中的防风氏。

良渚文化双鼻陶壶,1955年浙江余杭良渚出土。

也许良渚因为位于东亚大陆的东南而没有机会接触西方冶金技术,始终没有进入青铜时代,造成社会形态和生产力无法出现台阶式的提升。也许由于海平面上升造成远超过当时人类能力的自然灾害,从而让良渚人不再相信自己的神,最终导致神权国家崩溃。

良渚文化玉璧,1988年浙江余杭长命出土。

总之,良渚文化衰落了,曾经先进的国家重新退变成部落和族群,作为吴越的先民,又等待了一千多年,终于等到了来自中原的青铜文明。

良渚文化陶豆,1955年浙江余杭良渚出土。

屈家岭、石家河文化 · 约5000至4200年前

屈家岭文化(约5000年到4500年前)和石家河文化(约4500至4200年前),是长江中游地区前后相连的两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出现了史前时代长江中游地区的稻作农业和高大的城寨,证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也被认为是后世荆楚文明的发展之源。

屈家岭文化筒型陶器,1987年湖北天门邓家湾出土,出土时多相互套接,排列成不同形式,可能与当时的宗教活动有关。
石家河文化已经发现有青铜铜块、玉器、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
石家河文化陶狗,1987年湖北天门邓家湾出土。

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在时间和地域上与古代文献中所记的南方三苗族相近。考古还发现在石家河文化晚期,当地出现了大量中原龙山文化的遗迹,有学者认为这反映了中原华夏集团进入三苗集团地域,应该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大禹讨伐三苗。
三苗的后裔又经过了两千多年,与从中原来的熊氏族群整合,发展成为了辉煌灿烂的楚文化,占据了半个中国,还差点统一了中国。
马家窑文化 · 约5200至4000年前
马家窑文化产生于距今五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的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一带,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而成,包括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历经1000多年发展后,在夏商时期逐渐结束。
马家窑文化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1974年青海乐都柳湾出土。

马家窑文化被认为是古羌人的祖先,这批较早进入青藏高原的人们,也许就是这个样貌。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皿为代表,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变化,主要有漩涡纹、四大圆圈纹、以及神人纹或蛙纹,并以红黑白三彩形成了绚丽典雅的艺术风格。
马家窑文化涡纹四系彩陶罐,1956年甘肃永靖三坪征集。

马家窑彩陶是黄河流域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也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被称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

这件贴塑人纹双系壶集中了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精华,两侧就是经典的大圆圈纹。

背面是具有宗教色彩的折线纹。

折线纹是由神人纹也称为蛙纹发展来的,后来逐渐抽象化,最后变成三角折线纹。这种变化也许说明史前人宗教意识的发展,崇拜的偶像由真实的物逐渐变成虚幻的象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盆,1973年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
这件舞蹈纹彩陶盆表达了欢乐的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被认为代表了马家窑文化的新内涵,是我国史前社会美术和舞蹈的实证

虽然关于这件彩陶上舞蹈的内容有许多不同看法,但一致认同它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西北地区先民们群舞的热烈场面,更形象地传达出他们生机勃勃的活力。

马家窑文化锯齿纹彩陶鼓,1982年青海民乐阳山墓地出土,国博前几年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借展的。

马家窑文化因为地处西部,更接近史前欧亚大通道,因此有可能较早接触到向东传播的冶金技术,出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掀开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序幕。

马家窑文化青铜刀,1978年甘肃东乡林家出土。
【龙山文化 · 约4500至4000年前】

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年代上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代之前或与夏初略有交错。

龙山文化薄胎黑陶高柄杯,1975年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

龙山文化以薄、硬、光、黑的陶器著称,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系彩陶文化有较大区别,因此也称为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黑陶跳罐,1975年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
龙山文化黑陶器以快轮制坯,外表磨光,高温烧造,并采用了烟重渗碳技术,陶色十分纯正,尤其陶胎薄如蛋壳,也被称为蛋壳陶。
薄胎黑陶高柄杯代表了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一般认为,龙山文化由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等发展而来,但与此前的新石器时代区别较大,人口和聚落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形成由小、中、大多级聚落构成的族群集团,并修建规模较大、设施齐全的的城址用于防卫中心聚落,出现了宫殿、宫城类等级建筑,被认为已经进入国家,称为满天星斗的古国时代。
龙山文化白陶鬶,1957年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
龙山文化一些地域还出现了复杂的青铜器和文字,因此被认为已经不能再用新石器时代来容纳龙山文化,应称为铜石并用时代。
龙山文化被认为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相当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最后发展成为了广域王权国家的二里头文化,也就是古代文献中的夏王朝,形成了最早的中国。
龙山文化黑陶鼎,1975年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
龙山文化具有强大的文化统合能力,基本占据了中国北方,促使各个地区表现出越来越大的文化共性,但同时也保留了各自的地区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进程。
龙山文化按地区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以及众多次级文化。
客省庄文化陶鬲,1955年陕西西安客省庄出土。

陕西龙山文化又称客省庄二期文化或客省庄文化,主要分布于渭河、泾河流域,除受河南龙山文化强烈影响外,还与西部的马家窑文化和山西陶寺文化有较多文化联系。

客省庄文化陶斝,1955年陕西西安客省庄出土。

客省庄文化陶钟,1955年陕西西安斗门出土。

三里桥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晋南及关中交界地区,约4500至4000年前,兼有陕西龙山文化及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的文化特点,陶器以灰陶为主。
三里桥文化陶甑,1957年河南陕县三里桥出土。
王湾三期文化是分布于河南中部的一支龙山时代晚期文化,是龙山时代向二里头时代、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转变的重要时期,因与二里头文化关系密切,曾被认为是早期夏文化或先夏文化,现在也被认为受到东夷集团的强烈影响。
王湾三期镂空陶器座,1960年洛阳王湾出土。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被分为以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等为代表的六大区系,还有众多次文化和文化分支,遍布于东亚大陆并不断互动和融合,最终重瓣花朵式地结晶于中原大地,在龙山文化的基础上,诞生了第一个广域王权国家,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逐渐形成。

二里头文化青铜爵,1984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中国上成年的制陶历史也随着中华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经过不断改进器表施釉和提高烧制温度,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终于创造出了原始青瓷,到东汉时发展为成熟的瓷器。
从此,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

战国龙梁原始瓷盉,1955年浙江绍兴漓渚出土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