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云趣小集 2019-11-12

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有明显规律,从早期的素陶到繁盛时期的彩陶再到步入衰落期的彩绘陶器,制作工艺和功能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同时陶器在史前社会中担任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小到日常用具大到宗教祭祀,在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陶器遍布于原始先民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代表史前人类创造的第一种物质,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灿烂的史前文化。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陶器的产生充分反映了意识与物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类制陶的意识是外在物质条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意识指导着人类去改造自然,同时又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人类的意识能动性归根结底是依赖于物质的。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面对大自然对人类活动的种种限制而人类又苦于无法从行动上改变它,于是人类从精神上产生了崇拜意识,祟拜意识是精神文明反作用于物质文明的表现,这种祟拜意识对陶器这种物质文明的创造提供了精神条件。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中国原始陶器分布较广,发展时期较长,分布不均衡,陶器在黄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比较集中,水平较高,影响也较深远,其他地区比较分散且水平偏低。陶器发展的前期,彩陶成就较大。后期素陶和彩绘陶器发展较快,从分布区域上看,内陆地区的彩陶较普遍,水平较高。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马家窑文化彩陶弦纹瓶

沿海地区的素陶种类繁多,特色更为突出。大约六千年前是我国原始陶器的早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里形成了我国原始陶器的基本型制与工艺追求。从距今六千年到四千年之间是制陶的繁荣阶段。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龙山文化黑陶单把杯

这个阶段先后出现以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彩陶艺术高峰和黄河下游龙山文化为代表的素陶艺术高峰。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磁山文化灰陶深腹双耳罐

随后是原始陶器晩期哀变阶段。这时大多数地区的制陶工艺经过了它们鼎盛时期而逐渐衰落,边缘地区的制陶业形成了某些地方性特点。

时间持续长从时间上看,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出现在中国,这个最早的陶器被称为天下第一罐,出自两万年前江西万年仙人洞的远古先民之手,并入选了20口年美国《考古学》杂志评出的十大考古发现,是目前为止在世界上已发现陶器中最早的年代。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人形陶器:具象的人体媒介

陶器的造型多种多样,最具恃色的要数人形陶塑的造型,人形陶塑是原始先民对于自我形象认知的具体描绘,是人体形态的衍生物。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人体是媒介的本源,世界各地人类起源的传说都同样指向了神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人将自我形象,诉诸于神,而后又将自我形象诉诸于陶器,陶器将人性与神性结合成一体集中于器具本身,陶器成了延伸人性与神性的结合物。这种脱离了实用需要的人形陶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我们可以看到早期陶器的造型都是以盆、碗等圆形造型为基础,主耍就是用来盛放更多的东西,后期出现了向外延伸的口沿,和细颈深腹的陶器,并出现了兰足器、双耳器等,陶器这种造型的改变明显增加了制作工艺的难度和制作用料,实用功能在逐惭减弱,审美功能在逐渐加强。

纹饰的绘制

彩陶纹饰与素陶纹饰不同,素陶纹饰是在陶器表面通过按压、雕刻等手法形成简单的图案,彩陶则是用软笔进行着色绘画,从出土的彩陶中可以发现,彩陶的纹饰色彩主要有黑彩红彩两种颜色。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磁山文化红陶小口瓶

在早期的大地湾文化中主要以红彩为主,紧接其后的仰韶文化则是以黑彩为主,到了彩陶的鼎盛期马家畜文化将黑彩的魅为发挥到了极致。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红彩主要选扳的是自然界中的红色赤铁矿粉,而黑彩主要选取了自然界中的礎铁矿、黑儘矿,原始先民将采集到的矿石粉碎并研磨成粉,再加水调和成浆,成为颜料。

史前“陶器”欣赏

龙山文化红陶鬶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红陶鬶,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高39厘米,口径12厘米,足距14厘米。鬶(guī 音规),唇口,口一侧出鸟喙状长流,长颈,下承以三个袋状足。器身一侧置绳状鋬(pàn音盼)手。

口沿下及鋬手上端饰乳钉纹。颈、足衔接处饰凸弦纹。器表打磨光亮。据科学测试,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此件红陶鬶造型规整,堪称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红陶的代表作品。  

鬶是一种盛水器,造型有点像鸟。这种器形最早出现在山东地区,山东位于东方,那个时候是少昊和太昊的部落,他们以鸟为图腾,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鬶这样形状的器物了。

马家窑文化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37.7厘米,口径13.8厘米,底径14厘米。


壶唇口,直颈,口部置两个对称乳钉装饰,溜肩,鼓腹,腹中部对称置双系。下腹陡收,平底。以红、黑两种色彩描绘纹饰,里口用黑彩描绘弧形纹;颈部以黑彩描绘连弧纹两周;肩、腹部主题纹饰用红、黑两彩描绘漩涡纹四组,漩涡纹内为菱形几何纹;肩部粗弦线及漩涡连线,边缘饰细密的锯齿纹。胎质细腻,表面打磨光滑。据科学测试,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前2300年。


彩陶出现于6000多年前,是在烧造红陶的基础上,在黄河流域自东向西发展起来的。此件彩陶属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几何纹盆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彩陶几何纹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6.4厘米,口径37.4厘米。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三角形纹饰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可能是由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3900年)彩陶的典型特征。

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的常见纹饰,著名的西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描绘的就是一个人脸口衔鱼的形象,可见鱼和半坡人们生活的联系

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有明显规律,从早期的素陶到繁盛时期的彩陶再到步入衰落期的彩绘陶器,制作工艺和功能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同时陶器在史前社会中担任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小到日常用具大到宗教祭祀,在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陶器遍布于原始先民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代表史前人类创造的第一种物质,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灿烂的史前文化。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陶器的产生充分反映了意识与物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类制陶的意识是外在物质条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意识指导着人类去改造自然,同时又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人类的意识能动性归根结底是依赖于物质的。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面对大自然对人类活动的种种限制而人类又苦于无法从行动上改变它,于是人类从精神上产生了崇拜意识,祟拜意识是精神文明反作用于物质文明的表现,这种祟拜意识对陶器这种物质文明的创造提供了精神条件。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中国原始陶器分布较广,发展时期较长,分布不均衡,陶器在黄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比较集中,水平较高,影响也较深远,其他地区比较分散且水平偏低。陶器发展的前期,彩陶成就较大。后期素陶和彩绘陶器发展较快,从分布区域上看,内陆地区的彩陶较普遍,水平较高。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马家窑文化彩陶弦纹瓶

沿海地区的素陶种类繁多,特色更为突出。大约六千年前是我国原始陶器的早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里形成了我国原始陶器的基本型制与工艺追求。从距今六千年到四千年之间是制陶的繁荣阶段。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龙山文化黑陶单把杯

这个阶段先后出现以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彩陶艺术高峰和黄河下游龙山文化为代表的素陶艺术高峰。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磁山文化灰陶深腹双耳罐

随后是原始陶器晩期哀变阶段。这时大多数地区的制陶工艺经过了它们鼎盛时期而逐渐衰落,边缘地区的制陶业形成了某些地方性特点。

时间持续长从时间上看,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出现在中国,这个最早的陶器被称为天下第一罐,出自两万年前江西万年仙人洞的远古先民之手,并入选了20口年美国《考古学》杂志评出的十大考古发现,是目前为止在世界上已发现陶器中最早的年代。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人形陶器:具象的人体媒介

陶器的造型多种多样,最具恃色的要数人形陶塑的造型,人形陶塑是原始先民对于自我形象认知的具体描绘,是人体形态的衍生物。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人体是媒介的本源,世界各地人类起源的传说都同样指向了神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人将自我形象,诉诸于神,而后又将自我形象诉诸于陶器,陶器将人性与神性结合成一体集中于器具本身,陶器成了延伸人性与神性的结合物。这种脱离了实用需要的人形陶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我们可以看到早期陶器的造型都是以盆、碗等圆形造型为基础,主耍就是用来盛放更多的东西,后期出现了向外延伸的口沿,和细颈深腹的陶器,并出现了兰足器、双耳器等,陶器这种造型的改变明显增加了制作工艺的难度和制作用料,实用功能在逐惭减弱,审美功能在逐渐加强。

纹饰的绘制

彩陶纹饰与素陶纹饰不同,素陶纹饰是在陶器表面通过按压、雕刻等手法形成简单的图案,彩陶则是用软笔进行着色绘画,从出土的彩陶中可以发现,彩陶的纹饰色彩主要有黑彩红彩两种颜色。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磁山文化红陶小口瓶

在早期的大地湾文化中主要以红彩为主,紧接其后的仰韶文化则是以黑彩为主,到了彩陶的鼎盛期马家畜文化将黑彩的魅为发挥到了极致。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红彩主要选扳的是自然界中的红色赤铁矿粉,而黑彩主要选取了自然界中的礎铁矿、黑儘矿,原始先民将采集到的矿石粉碎并研磨成粉,再加水调和成浆,成为颜料。

史前“陶器”欣赏

龙山文化红陶鬶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红陶鬶,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高39厘米,口径12厘米,足距14厘米。鬶(guī 音规),唇口,口一侧出鸟喙状长流,长颈,下承以三个袋状足。器身一侧置绳状鋬(pàn音盼)手。

口沿下及鋬手上端饰乳钉纹。颈、足衔接处饰凸弦纹。器表打磨光亮。据科学测试,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此件红陶鬶造型规整,堪称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红陶的代表作品。  

鬶是一种盛水器,造型有点像鸟。这种器形最早出现在山东地区,山东位于东方,那个时候是少昊和太昊的部落,他们以鸟为图腾,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鬶这样形状的器物了。

马家窑文化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37.7厘米,口径13.8厘米,底径14厘米。


壶唇口,直颈,口部置两个对称乳钉装饰,溜肩,鼓腹,腹中部对称置双系。下腹陡收,平底。以红、黑两种色彩描绘纹饰,里口用黑彩描绘弧形纹;颈部以黑彩描绘连弧纹两周;肩、腹部主题纹饰用红、黑两彩描绘漩涡纹四组,漩涡纹内为菱形几何纹;肩部粗弦线及漩涡连线,边缘饰细密的锯齿纹。胎质细腻,表面打磨光滑。据科学测试,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前2300年。


彩陶出现于6000多年前,是在烧造红陶的基础上,在黄河流域自东向西发展起来的。此件彩陶属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几何纹盆

初见曙光的华夏艺术——古陶器

彩陶几何纹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6.4厘米,口径37.4厘米。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三角形纹饰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可能是由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3900年)彩陶的典型特征。

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的常见纹饰,著名的西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描绘的就是一个人脸口衔鱼的形象,可见鱼和半坡人们生活的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