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黄庭坚在《过土山寨》中写到:“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 面条像银线一样散乱分布在碗里,鲜嫩清脆的蒌蒿像玉簪横放在面上。一碗普通的青菜面被黄庭坚写得垂涎欲滴,让人看了忍不住口齿生津,恨不得跟着来一碗一起大快朵颐。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自己的希望和祈盼,通过聪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在食物上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不起眼的一日三餐增添了许多快乐。 而每一种食物,都有自己的哲理,比如“想成功,得有人拉一把”的拉面; “脸皮不能太厚,否则没人爱你”的饺子; “渺小的时候充实,伟大的时候空虚”的面包; “既能饱腹,又经济实惠”的馒头; 还有“不受煎熬不会成熟,总受煎熬会成为老油条”的油条。 我们的人生哲学,也藏在一碗碗面里,一个个馒头里。 人生就像一碗面 一碗面,远不止饱腹那么简单。准备、执行、交付是擀面,夹起、咀嚼、咽下是吃面,每一个步骤和节点都不能着急。 面条是一种既可做主食又可做快餐的健康食品,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已被世界各地人民所接受。 面条的形状多种多样,线状是最普通也是最常见的。面条的烹饪方式除了煮,还可以蒸、炒、煎、烩、焖、炸等。不但可以热吃,还可以凉拌。 最新鲜最家常的,莫过于自己动手擀出顺滑劲道的手擀面了。 记得小时候,隔三差五就能吃到母亲擀的面条,那是我一生都忘不了的味蕾记忆。 她擀面条的方法和姿势,我早就烂熟于心。 可看似简单的步骤,待我亲自上手实践,才发现并没那么容易。女儿也像我小时候一样,跟在我身后见样学样,只是不知道,多年以后她是否也像我一样,临上“战场”才发现眼会不等于手会,唯有不断尝试,不断动手实践,才能做起来得心应手。 一碗面,远不止饱腹那么简单。 面要揉好,要醒够时间,煮熟后要耐住性子等待温度合适方能入口,否则伤的是自己。 正如我们急着赶路,不能抬起脚盲目出发,遇见红绿灯再急也要等够时间才能通过。该放慢的脚步,一点也急不得。 不蒸馒头争口气 “卖了麦子买蒸笼,不蒸馒头争口气。” 麦子加工成面粉,才可以做馒头,把麦子卖了就没了面粉,如何蒸馒头?没有馒头可蒸,那那就是蒸空蒸笼,蒸汽(争气)呗。 他说想吃家乡的面,包子、饺子、馒头、面条统统都想。 她咀嚼着嘴里的米饭,若有所思:“大米饭配菜不好吗?营养均衡。” 他不再说话,神色落寞。她不忍看他,也不忍每次吃饭都是他陪她吃米饭。 她悄悄在网上找方法,买食材,决定从最简单的白馒头做起,给他一个惊喜。 即便网上的步骤很详尽,她依葫芦画瓢照着做就行,可还是漏洞百出。和的面不是软就是硬,蒸出的馒头不是硬邦邦就是虚大变形,味道发酸。 一袋面用完了,她还没有摸出门道。她有些沮丧,不想再继续折腾了。 可从小到大,她从没被困难打倒过,蒸馒头这件小事怎么能轻易放弃? 谁也不是一生下来什么都会啊。 就算不是为了他,也要学会! 她来了斗志,看视频,研究菜谱,加美食群,不懂就问。三番五次下来,她已经掌握了水、面、酵母的比例,发酵时间和温度的关系,蒸出的白馒头一次比一次好。 白馒头做熟练了,变花样便是小菜一碟。 七夕的时候,当他接过她亲手蒸的玫瑰花馒头,惊讶得好半天说不出话来:“这么漂亮精致,都不忍心下口了!怎么做的?你可是一点面食也不吃的啊!” 她调皮地笑着:“不蒸馒头争口气呗!” 做人就该如此,需要一种不折不挠的精气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即便不争个输赢,也不轻易放弃。 正是因为用心、用情,普通的面粉才能在一双巧手下变化出面条、馒头、包子、饺子、菜条、馄饨、拉条、吐司、披萨等,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餐桌上“出镜率”最高、变化最多样的主食,也让我们知道“面里乾坤大,碗中天地宽”。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男女凑在一起不代表是夫妻,夫妻也不等同于家人。家人是可以坐下来好好喝上一杯茶,吃上一顿饭的,只有为了喝上那杯茶,吃上那顿饭去共同努力,才能成为密不可分的家人。” 愿你我的一年四季,能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奔波中,依然留存一点“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浪漫情怀,跟家人一起吃得愉悦,吃出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