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时,一打开朋友圈,照例又是满屏的新年祝福,挺应景的,但对我来说毫无新意。象征性地刷了一刷,点几个赞也就划过了。然而一朋友的文案却从中脱颖而出,让我忍不住停下来细读一番。朋友感叹自己的心境不复从前,小时候最爱看的烟花现在已觉得索然无味。即使眼前的烟花与往年无异,绚烂如常,她也不会再像小孩子一样,不由自主地喊出“好漂亮啊”之类的话。洋洋洒洒感慨一番后,她下了结论:这是因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我忍不住在底下回复:你还有两个月才成年呢妹妹!玩笑之余,我又免不了自问:我自己,又有多少年没有停下脚步来兴味盎然地赏一次烟花?又是从何时起,我告别了那个“幼稚”的自己,成了火树银花前冷静木然的,“长大”了的看客中的一个?曾记何时,春节是我最盼望到来的一个节日。我总顶着冬夜的寒风,跑到空旷的广场,只为看一眼新春的烟花。我们这里,烟花也被叫满天星,我一直认为,这是小孩子创造出的浪漫名称。看着五颜六色的,灿烂无比的烟花升空,绽放,又如星般洒落,消失在黑色的夜空,化成几缕烟,我的心总会油然生出一股满足感,它让我感到由衷的快乐。十多年过去,多少个小孩子,包括我和那个朋友,长成了翩翩少年。烟花其实并无太多变化,有也只会比从前更多彩绚烂。难道真的是因为“长大”让它失去对我们的吸引力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想起来,我们这些00后的童年,比起父辈兄辈们他们那质朴天真的年代,或许真谈不上有多么的丰富多彩。但事实上,我,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孩童,又未尝不把打弹珠,捉鱼,折纸飞机当做消遣时光的游戏?打怪兽的奥特曼,拥有神奇口袋的哆啦A梦,斗智斗勇的欢喜冤家喜羊羊与灰太狼哪一个不曾参与编织我们孩时的梦?多少年过去,那些弹珠可能还在大家都柜里珍藏,只是再不曾拿出来把玩;电视上经典的动画片或许仍在滚动播放,只是我们极少放下手头的事来欣赏了;同样的,烟花还是童年的烟花,和那些曾带给我们欢乐的事物一样,基本没有改变,我们不再因它们兴奋激动,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在成长路上丢失了那一颗单纯而炽热的童心。很多人对童心总有误解,以为有童心等于幼稚。可事实上,童真并不等于不谙世事,不懂思考,相反,保有童心意味着我们在充分了解到这个世界以及周围的事物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有趣”的情况下,仍愿意用那童真好奇的眼光去打量它们,为它们抹上五彩的底色,并能够时刻保有新鲜感。而这种新鲜感则会带给我们孩童一般的惊喜和欢乐。“长大”也绝不是丢弃童心与新鲜感的理由,汪曾祺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位“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活了七十多岁,留下的文字却是那样天真烂漫,率性自然。在他的笔下“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正是因为他的未泯童心,以及被童心浸润过的文字,他散文里那些朴实的一草一木,故人故事才会让读者读来会心一笑。比起他,我们这些“小辈”怎敢抱怨“长大”让周围的事物失去新鲜感,让我们丢了童心呢?人生一世,如背着行囊穿行于漫长大道,一路上不断收获,也不断舍弃。但无论如何,请带着烟花上路,把童心永远安置在背包一角。毕竟,我们虽无法让光阴永驻,世界不变,却可以永远保留看待事物的新鲜感。童年不过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站,而童心却能与我们相伴一生,使我们永远单纯快乐。背上行囊,带着烟花上路,过往星光依旧,前方灿烂在望。在放下手机前,我向那位朋友发出了一起去看烟花的邀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