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中学:指向物理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实践行动》 名称:做中学:指向物理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实践行动 类型:烟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课题 介绍:本课题旨在解决目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强,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的问题,这需要中小学着力培养实践性、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心。 课题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做中学”这种将人类历史认识成果(人类已有经验)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力量和发展能量,让学习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突破点就是课堂教学从“知识中心”转为“活动中心”,把实验探究活动按照主题单元整合为“学着做”“自主做”“合作做”三个层面的“做中学”,让学生构建基础性的科学观念,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性精神。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本身就是如何指导学生学,是在学生的学习和觉悟中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思维可视化课堂是基于真实的情境(生活情境、实验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等)将大脑中的“图”画出来,将整个教与学的思维过程直观展示给大家,从而促进思维的激发和整理。学生自主创新实验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深度学习方式。深度学习的前提是深度思考,深度思考的成果取决于有无强烈的“问题意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验,就是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进行基于主题单元教学的深度研究,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给学生搭建一个“学教评一体化”学习支架——自主学习单,也就是说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中推行学习任务单,在教学活动中推行学生活动单,在反馈交流中推行学生思维单,在考核评价中推行学习作品单,即:以自主学习单为工具,基于学生自主创新实验进行教学活动设计,通过思维导学促进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提升。基于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思维可视化课堂通过给学生搭建一个“学教评一体化”学习支架,让学生阅读—搜集—思考—尝试—表达(需要呈现成果,即思维可视化),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成果(或问题)来学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交互反馈矫正,课堂教学是多维对话形式。这种逆向教学(“讲完后习练”、“学习后应用”的过程翻转)实际上经历了两轮学习(多层面介入同一内容,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重复)。这种方式既可以发现学生“学没学”问题,引发学生高质量的输入和加工,又可以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反馈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要想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就要牵住课堂教学变革的牛鼻子,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通过基于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思维可视化课堂让学生真正体会知识的魅力、学习的魅力和思维的魅力,让学生想学习、爱学习、会学习,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微信公众号特推出“基于自主学习单的课题研究”系列文章,仅供一线教师学习分享之用。如果涉及内容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更正或及时删除,感谢大家。 专题二:《运动的快慢》自主学习单 (第2课时) (1)观看课本图1-3-1和微课: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
在计算平均速度时,兔子在中途休息的时间也包含在内,所以最终兔子的平均速度要_______乌龟的平均速度。小车沿斜面下滑做什么运动?小车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小车将做_______运动,小车的速度越来越_______。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秒表)、金属片(阻挡物)1.斜面要保持_______的坡度(倾角控制在20度以内),这样小车下滑得较为_______,便于_______。2.两次实验要保证小车从斜面的_______位置自由滑下,勿用手推。3.钟表要选取用精确度高的,体育课上用的_______是最佳的选择。4.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尺的位置要_______,不能歪斜,有刻度的一边应_______被测物体;二是读数时,视线要_______刻度尺,与尺面_______,不能_______。1.使斜面保持______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4.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5.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四)进行实验:合作做——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通过计算发现v2< v3,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_______,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_______。 与同学交流,你会发现数据有差异,这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未完待续)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