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读书】学生教我当老师

 老沔城人 2023-11-06 发布于湖北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教育读书】

学生教我当老师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天成学校 李建锋


  尊重学生真实的想法,才是对课堂最大的尊重。 

  踏入9月,我的教学生涯进入了第12年。且行且思,教会我当好老师的除了专家、同事以外,还有一群最重要的人,那就是我的学生。

  Part.1:学生教我学会尊重

  刚毕业那会儿,为了让学生知道大气压的存在,我在课堂上演示了覆杯实验。

  于是,我把一张塑料片覆盖在空杯的杯口上,然后翻转过来,询问学生:“松开手,塑料片会怎么样?”

  “会掉下来!”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接着,我在纸杯中装满水,把塑料片覆盖在杯口,将杯子翻转后,塑料片却没有落下。随后,我追问学生:“塑料片为什么没有掉下来?”

  这时,小东迫不及待地喊道:“这还用说吗,肯定是被水粘住了啊!”

  这个答案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只好怯怯地解释:“当杯内没有水时,由于塑料片的上下方都有空气,塑料片在重力的作用下掉了下来;当杯子装满水时,塑料片的上方没有空气,下方有空气,是大气压把塑料片托了起来,水没有这么大的黏性力。我们把大气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作……”

  还没等我说完,小东的质疑声打断了我:“老师,塑料片肯定是被水粘住了,如果水是被大气压托起来的,那为什么没有塑料片时,杯中的水却要掉下来?”

  …………

  我忘了这节课是怎么上完的,只记得回到办公室后,我忍不住向同事吐槽小东的另类想法。

  可等我冷静思考后,在笔记中写下了“羞愧”两个字。课堂上,我总喜欢听到学生正确的回答,每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我想要的答案时,总会第一时间找另一个学生来补充,直至出现正确答案。

  所以,以前学生问我:“声速为什么跟频率无关时”,我只是简单粗暴地告诉他:“超声波和次声波都属于声,声在空气中速度都是一样的,大概340米/秒。”而从未思考过这可能是学生因为概念之间的相互干扰产生的相异构想。

  第二天,我给学生演示了真空罩中的覆杯实验,随着空气被抽出,杯口的塑料片掉了下来。包括小东在内的不少学生释然了。

  感谢学生教我学会尊重,尊重学生真实的想法,才是对课堂最大的尊重。

  Part.2:学生教我学会质疑

  汽化有沸腾和蒸发两种方式,通过沸腾的实验和烧开水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理解沸腾是一个吸热的过程,但不容易理解蒸发的过程也要吸热。

  为了说明蒸发需要吸热,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先让学生把酒精擦在手背上,体验手背的感觉;然后把酒精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再引导学生分析得到“液体蒸发要吸热”的结论。

  在一次公开课上,当我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时,学生却提出了疑问:“酒精擦在手背上,感觉到凉凉的也有可能是因为酒精的温度比人的体温低;温度计示数的下降也同样可能是因为酒精的温度比玻璃泡的温度低。”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质疑声,我只好用温度计测量了酒精的温度,发现酒精的温度果然要比人的体温低,也略低于室温。

  …………

  在课后的研讨中,我们在分析各版本教材的设计后,沿着学生的想法,改进了液体蒸发要吸热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将其设计成一个探究实验:

  第一步,让学生读出温度计在空气中的示数,让学生知道此时温度计测量的是教室的温度;

  第二步,用温度计测量酒精的温度,温度计示数稍微下降了一些,证实酒精的温度略低于室温;

  第三步,引导学生猜测,如果将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温度计示数会如何变化;

  第四步,将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学生观察发现温度计示数急速下降,最后慢慢上升回到室温;

  第五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论证,理解液体蒸发要吸热。这样的设计让液体蒸发吸热这个难点实现了真正的突破。

  正是学生的这次质疑,才让我带着批判的眼光分析教材。感谢学生教我学会质疑,质疑平常“轻车熟路”的教学,才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Part.3:学生教我学会反思

  在教学“测量平均速度”这节课时,我和大多数老师一样,通过情境引入新课,直接给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最后要求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在批阅学生作业时,我发现学生都能较好地写完实验报告。

  然而,在反思一栏中,爱思考的小雅写了这样一句话:

  “老师,用手推动小车,给小车一个起始速度,也可以测量出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为什么要选择斜面来研究小车的运动呢?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明显是加速运动,为什么我们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呢?”

  这是多么深刻的反思啊!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的教学问题。

  在探究实验时,实验器材经常“空降”,这既让学生感到突兀,又丧失了蕴含其中的教育功能。其实,经历实验器材的探究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深度学习。可是,我为什么没能思考这个问题呢?

  我想,最关键的原因便是我的教学本质上还是在“教教材”,导致学生只是“按方抓药”,依葫芦画瓢地完成实验,没有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思维能力也没能得到提升。

  为了解答更多的“小雅”困惑,我学会了俯下身来认真反思,重新设计了这节课:

  通过创设区间测速的生活情境,用小车替代汽车,长木板模拟区间测速的公路,引导学生如何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明确实验原理;

  接着,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让小车运动起来”,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用手直接推动小车很难保证每次起始速度相同,所以我们选择同一个倾斜面,从同一起点静止释放小车,保证多次测量平均速度的准确性;

  最后,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重点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车下滑的运动特点。

  至此,实验器材的引入顺应情境,斜面模型的建构符合探究需求,实验方案的设计突出育人价值。

  感谢学生教我学会反思,反思学生所思所想,才能创造性使用教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