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管理日志」9.12:学习免于平庸

 彭信之管理识堂 2021-09-13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篇》1.8)

译文:

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多方学习就不会流于固陋。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原则,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过错,不怕去改正。”(《论语.学而篇》1.8)

心得:

这段话的内容很丰富,放在职场中来看,几乎每句话都可以做为作用铭,不过我今天主要想聊的是第二句:学则不固。

中信出版社的书里总是会放一张书签:学习免于平庸,深以为然。

孔子曾说过自己没有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篇》9.4),意思是孔子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在这里,“固”字再次出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与我们学识、背景、经历皆有关联。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因此,在与人对话的过程中如果呈现出皆以已为对的观点时,就显得荒诞可笑了。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化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因此,当我们在谈论一个观点时,来自各行各业,或者是各个专业领域的人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则所有的见解都有其见地,也都有其价值。这个时候,一个固执已见的人就会显得可笑,因为这表现他是在预设立场,在参加交流之前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的观点,不会因为任何意见而改变,这同时表明他已经失去了好奇心,只是凭借着自己以前的知识储备在做判断。

也许你会说自己是一个有原则的人,请注意,有原则的人一定会在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找到平衡,比如邓小平先生的“一国两制”,这是智慧的表现,也是深刻理解原则的表现,但是如何只是在某个观点上固化,一定意味着瓶颈和盲点。

这种症状在高阶管理者身上尤为明显,因为位高权重,所以这个瓶颈会更好突出,德鲁克甚至在对产品X光诊断法中特别提到一种,叫“经理人自以为是的产品”,说的就是这个“固”字,即自认为产品有资格取得成功,觉得他物有所值,笃信一个产品,尤其是新产品必须会取得成功,因为“我们知道它的品质无可匹敌”,于是认为投资越多,前景就越光明,这都是严重的自欺欺人。

这样的自我中心也正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如果你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似乎很少听的进去别人的意见了,或者是别人很少给出你不同意见了,或者你总是习惯性的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不是想听取别人的意见时,或者是不再关注顾客需要什么,不再能装下任何与自己不同的想法时,就说明症状已经出现了。

知识应该及时得到更新,尤其是对今天的职场人士。士别三日,就是应该刮目相看,眼见着很多人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因为繁忙的工作而停止了学习,这完全是工业时代甚至是农业时代的思维方式。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换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之后,一旦适应了新岗位的要求,学习也就是随之停止,瓶颈也随之出现。知识社会的思维方式应该是,知识就是生产力,而知识的本质就是在不断更新。

所以孔子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学习,这几乎是我们改变自己气质的唯一法宝。

思考:

你是否发现自己有听不进去别人意见的习惯?

你是否每个月是否有学习的计划?关于哪些内容的学习?

如何让自己可以持续保持学习的习惯?

彭信之

------------

子曰德鲁克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用走心的文字让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流碰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