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普的“先南后北”政策葬送了北宋

 石榴花文艺 2021-09-13

北宋“先南后北”政策解析
文/王天成

最近,有人写文章说:北宋采用赵普“先南后北”的征伐政策是正确的。赵匡胤没有柴荣那样能打,性格比较软弱,如果实行“先北后南”的政策,一定打不赢辽国,收不回幽燕之地。

这个意见对还是不对?在中国历史上,柴荣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的皇帝。他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还亲自带兵征讨过南唐,尽得淮南14州。后周皇帝郭威去世后,因为没有儿子,柴荣继承了皇位。太宗柴荣,政治清明,依法治国,减少税赋,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百姓安康。他敏锐地认识到,幽燕之地对中原王朝的极其重要性。

自从石敬瑭为了当后晋皇帝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中原王朝北部门户大开。缺少了山峦的阻隔,辽国的骑兵朝发夕至,很快就打到黄河边,成为北部边境的大患。柴荣当了皇帝,力排众大臣们的劝阻,要御驾亲征,征伐辽国,收复失地。第一仗,开始打得并不理想,后周的军队受到辽国军队的碾压。赵匡胤是柴荣的卫队长,带领弟兄冲入敌阵,拼命厮杀,才转败为胜。战后,柴荣赏罚分明,杀了一批畏敌不前的将军,提拔重用了赵匡胤等人。这说明赵匡胤是很能打的,不存在什么软弱的问题。

公元959年,柴荣亲征收复幽燕之地。这时候辽国已经被后周打怕了,兵锋所指,辽将纷纷开城投降,仅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很可惜,在征途中柴荣病倒了,英年早逝,功败垂成。公元960年,柴荣死后仅仅半年多,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大宋皇帝。

面对新政权,后周旧臣纷纷俯首称臣,只有李筠和李重进不服。赵匡胤很快征伐了他们,再无其他叛乱,不存在该文说的更多的内乱。这时候名将曹翰献夺取幽州之策。这是个很及时很正确的意见。辽国还不强大,又被后周的虎狼之师打怕了,如果赵匡胤采纳曹翰的意见,利用后周留下的勇不可挡的军队,北征大辽,完全可能收回幽燕之地,一劳永逸地解决北部边患问题。

赵普是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主谋之一。赵匡胤对他十分信任,晚上去他家,征询赵普的意见。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满脑子都是儒家的仁义道德。后来,宋太宗赵光义伐辽时他曾上书说:“远方的人不归服,自古圣王置之度外,不足介意。”“天下都归于仁德,不同风俗的地区,相继向慕归化,归顺朝廷,契丹又能单独怎么样呢?”“陛下应该端身拱手,保养精神,清净心志,自然可以上继九皇,下观五帝。哪里需要穷兵黩武,与契丹一较胜负呢?” 他还说,幽燕之地不可取,取之会形成唐代卢龙、魏博两节度使割据的局面。卢龙位于今天河北的东北部,魏博位于今天河北南部和山东北部,唐朝的时候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割据局面,类似于小朝廷。他以这个特定时期的先例来说明自己的错误观点。赵普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他回答赵匡胤毫不犹豫地说应该“先南后北”。他在这里说的“北”指的是哪里,没有明确的表示。归纳他的前后言论,愚揣度,他说的北,指的是盘踞在太原的汉人刘志远建立的北汉小政权,非大辽矣!梁启超先生痛心疾首地说由于他的这一句话“自是以后,辽遂得夜郎自大以奴畜宋人。”

赵匡胤按照赵普的意见“先南后北”,派潘美带兵攻打南唐,打了一年多,南唐后主李煜才开城投降。这期间,赵匡胤还曾经想撤兵。该文作者据此说赵匡胤软弱,不足为凭。为什么打了这么长时间,原因有二:一是,南唐主动向宋朝称臣,常常用大量金银珠宝进贡,迷惑宋朝。南唐后主李煜还曾三次派大才子徐铉去宋朝游说,劝赵匡胤不要打南唐。二是与此同时,南唐李煜也做了一些抵抗宋军的准备,仗也不是那么容易打的,所以战争拖拖拉拉打了一年多。

这里面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徐铉才高八斗,名气很大,出使北宋,北宋朝臣中没有一个人敢出面接待他,都怕不是徐铉的对手,出了洋相。赵匡胤大智慧,叫人挑了十个文盲侍卫,然后他从中随便指定了两个人去接待徐铉。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任徐铉怎么能言善辩,对这两个人讲,都是对驴弹琴,人家根本就不听不理你。徐铉见了赵匡胤后极力辩说,言李煜对赵匡胤就像儿子对父亲一样,很尊重,也没有什么过错,不该出兵攻打。他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赵匡胤最后只怼了一句话:“既然是父子,哪有父子是两家人的?”说得他哑口无言。

南唐被灭亡了。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征辽,被辽国打得大败。由此说宋太祖赵匡胤不应该先征辽是说不通的。从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到公元986年已经过去了26年。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元982年,辽景帝去世,辽圣宗才12岁,30岁的太后萧燕燕开始亲政。萧太后是个政治家、军事家、文武全才的女中英豪。她让契丹人学习先进的汉文化,推行胡汉平等及一系列改革措施。儿时,萧燕燕曾与汉人韩德让有过婚约。韩德让的先祖,曾被契丹俘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其父成了辽国的大臣。萧燕燕16岁时被父亲毁了与韩德让的婚约,嫁给辽景帝。景帝死后,萧太后不忘旧情,主动下嫁韩德让。韩德让是个“奇人”,足智多谋,能征惯战。两人同心同德,很快使辽国进入鼎盛时期。

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能征惯战的将军们被闲赋了;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将军权一分为三,兵不见将,将不见兵,部队缺乏良好的训练,战斗力大大削弱,再没有后周那样的虎狼之师了。宋太宗赵光义是个常人,平庸之辈,和萧太后、韩德让不是一个等量级。

宋朝,以儒治国,把封建伦理道德看得至高无上。萧太后下嫁韩德让,宋朝朝野都把这件事看成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天大丑事。他们以己度人,想象辽国人一定不能容忍,会产生内乱,认为这是伐辽的最好时机。于是,在公元986年赵光义御驾亲征,三路出兵,进攻辽国。辽国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契丹人没有受过孔孟之道教育,思想上没有封建伦理道德的禁锢,把萧太后下嫁看得稀松平常。年幼的辽圣宗对韩德让还比较孝敬。宋朝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地来了,萧太后亲自领兵迎战。在高粱河,韩德让巧布奇兵,杀得宋军一败涂地,大败宋军。宋太宗赵光义坐着驴车逃跑,差一点没命了。大将杨业被俘虏,拒绝投降,绝食而亡。幽燕之地再也收不回来了。终宋一朝,北部地区一直边患无穷,使宋朝常常受到外敌虎狼的侵略、攻击,直至灭亡。

“先南后北”的政策是对是错一目了然。


(作者简介:王天成,陕西临潼人。出版学术著作:《职称的由来及沿革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这样说》(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八大依法治国名相》(美国学术出版社)及长篇小说《转折》《路》(太白文艺出版)、《股惑》(中国经济出版)、《西京轶事》(三联中文出版社)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