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不能忘记和小伙伴对话

 秋平说 2021-09-13

在教学实践中,提倡“对话”容易使人理解为就是鼓励学生“说话”,从而导致对话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泛化、绝对化倾向,从而把阅读课上成学生的“自由交谈课”,把文本撇在一边,以致许多教师甘当“伙伴”而忘记了“教”的专业角色。

其实,对话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互动—生成”的过程,教师应是平等对话的中“首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承担起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与学生构成垂直互动,包括给学生提供进行阅读对话的“支架”,设计专题阅读活动,组织集体思维过程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引导,让学生的主体建构在自我与他人的对话中得以实现、确证和丰富。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非指示性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的自我体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会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的最初感受写出来,形成文字。这个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一个过程。以郑老师执教《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

教师:“请各位放开声音,自由诵读两遍。然后用一句话,说说自己诵读后的原初体验”

生1:当我第一次诵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就被它的爱国情怀深深吸引,因为我本人也是位默默无闻的爱国者。

生2:这首诗让我感到诗人与祖国那水乳交融的感情和诗人立志要为国争光的赤子之心。

生3:作者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比喻来写祖国,形象地写出了祖国的发展过程,用形象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与热爱。

生4:无私的爱国情结,平凡、真挚,但又恰恰因此而显得感人。

江锦霞:初读此文,我就被诗的雄壮所倾倒,不敢相信一个女青年(能)写出这样激昂的诗。

生5:一开始,我并不能够理解诗人的用意。诗中的“你”和“我”,我觉得用得很笼统。但诗的脉络很清楚。

学生的原初体验要可能是肤浅的,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但至少说明他们已经在教师的引导下,与作者—文本进行了心灵上的交流,而这种交流是学生进行自我意义建构的基础。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创作空白,如,文中的省略、隐蔽、中断、隐喻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意义上的再生成,如,还原语境、补足填充、联想触发、颠覆重建、追本溯源、汇聚比较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站在与文本作者平等地位上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从而生成自我的理解与自我的判断,达到自我建构的目的。以笔者执教《归园田居》的一个教学细节为例:

生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三十年”是作者的夸张,写出了他对的心中有一种度日如年的感受,也就说明他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恶。

生2:“久在樊笼里,”作者把官场比成“樊笼”,说明官场对他的束缚,在那里他感觉不到自由,“复得返自然”中的一个“复”字,写出了他心中的喜悦与庆幸,“自然”又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可以看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生3:人人向往的官场在陶潜看来是牢笼,是不自在而没自由的,人人看来清苦的农村生活在陶潜看来又是那样的充满了快乐与自由,可见,什么样的性格会决定一个人的生活理想。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陶潜的生活理想或许能让人们重归平静与淡泊,帮人们走出浮躁与喧嚣,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对文本的补足填充、联想触发与意义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理解了文本的深层内涵,体悟到了人应怎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最终加快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自我建构。

其次,课堂教学要强调以教师为“首席”的师生平等对话。语文课堂强调平等的对话,更强调教师地对话中的“首席”的价值与作用。教师要能创设良好的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活动性,要善于引导学生能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主动去解决问题。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感,使其善于思考,善于比较,善于鉴别,善于提出假设,从而形成基本的判断力。例如在教《归园田居》时,笔者便不断鼓励学生的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与质疑,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合作答疑。最终,学生们解决了一系列直指文本核心的问题:田园诗的总体风格是什么?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成“羁鸟”“池鱼”,“尘网” “樊笼”这样的比喻说明了什么?作者的生活理想到底是什么?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学生通过自我反思与合作讨论基本解决了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这个“质疑—反思—讨论—答疑”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形成与自我效能感生成的过程。这种对话强调的就是以教师为“首席”的交流,强调的是师生精神世界的碰撞与融合,通过这种碰撞与交流,学生可以更深入地走进生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去把握文本的本质,甚至是生活与生命本质。这样的交流与碰撞能让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撞击出绚丽夺目的火花,能促进学生生命智慧的发展,最终让学生积极地去实现生命的终极价值。

 当然,在以教师为“首席” 的对话中,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课堂进程中的突发事件,并随机地把这些变故有机地纳入我们的课堂教学,随机地调配师生的话语地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不断地根据课堂的需要修正自己的教学,使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而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教师要用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让我们的教学多一些预见,少些预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