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园林和谐原理,建构语文课堂

 秋平说 2021-09-13

中国的园林建筑总是寻求一种和谐的美感,例如依山傍水,亭台相间,楼榭相依,花草点缀。这些景物间的搭配又不存在丝毫的突兀感,是一个完美的整体。人们徜徉其中总能感受到一种和谐的氛围,也正是这样的安排让中国的园林艺术有了许多西式园林难以比拟的妙处,成就了中国园林的独特色彩。
其实一堂完整的语文课也应似一座完美的园林,课堂内容及进程的安排也应遵循和谐统一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并让他们从中领悟到语文的真谛。
首先,我们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更好接受授课教师及教师讲授的内容。融洽的师生关系还便于师生间的直接沟通,让师生能找到共同的语言,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其次,还要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和谐的课堂气氛。每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总是要表达作者一定的情感,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这种情感,我们有必要在进入课堂之前建构适合于课文内容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和文本、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促进学生与阅读客体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课堂氛围的建构关键在于课堂导入的设置及教师课堂用语的运用。针对不同的课文设置不同的导入可以为教学的进行确立情感基调,教师精练、抒情的课堂用语可以煽动学生的情绪,从而形成一个与课文内容接轨的课堂氛围。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便善于通过导入语来设置课堂氛围,她善于在导入语的设置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刻的哲理形象化,使学生通过其导入语获得回味隽永的艺术快感。例如,她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时就先用《闻一多传》那帧很有特色的封面诉诸学生的视觉,创造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一块大理石底座上面是一支熊熊燃烧的红烛,烛油不断下滴……接着又动情地诵读了《红烛》序诗。她用这些鲜明的图像、隽永的诗句,创造了一种内蕴丰富的视听形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吸引学生进入了特定的情境。

再次,还必须注意课堂内容安排和谐得体。一座好的园林不会只有假山矗立而没有流水缠绕,不会只有绿树掩隐而没有红花点缀,不会只有亭榭俏立而没有廊腰缦回。同样一堂好课也应是各种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各种能力训练的相映成趣。只有这样才能生成一堂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里形成良好的语文能力。例如笔者在讲授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时,由于考虑了课堂内容安排的和谐统一便取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两个课时的内容中品味语言与揣摩情感一线相结,倾情点评与细心讨论共举,悉心赏鉴与倾情仿写相连。这样通过学习《故都的秋》,学生既体悟了郁达夫的语言特点,又了解他的情感世界,还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和作文能力。学生处在这样的课堂当中,仿佛处在“山环水绕、花树掩映的花园”之中而不觉乏味,“穿花拂叶”之际便不觉领悟了语文的无穷奥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