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产生的背景

 刘昆山书苑 2021-09-13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产生的背景  

刘昆山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竞争理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竞争理论发展、演化的结果。要探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应从企业竞争理论的演化过程的分析入手。

企业竞争理论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战略管理为主内容的竞争理论阶段。战略管理理论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对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来为企业制定其战略提供依据如安索夫的产品市场矩阵、波土顿咨询公司的BCG矩阵、通用电气公司GE九方图、拉依斯的业界地位竞争理论、SWOT分析、PEST分析等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市场结构为主内容的竞争理论阶段市场结构理论将竞争分析的注意力重点放在企业外部环境上,认为行业的吸引力是企业盈利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市场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主要依据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为重点、以企业素质为主内容的竞争理论阶段。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代表的企业竞争理论强调企业竞争力分析的注意力应集中到企业自身上来,以培育企业核心性的竞争能力为主方向,以创造企业可持续性的竞争力优势为战略目标,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素质,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长盛不衰

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建立,供给的相对过剩,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根本动机,使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的市场环境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美一些老牌的大型企业逐步被迅速崛起的中小型企业打败,特别是日本的一些优秀企业,凭借“精灵”赋予的强大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中攻城掠地,所向披靡,逐步在钢铁、塑料、汽车、电视机、家用电器、半导体等领域脱颖而出,独占鳌头19801990年的10年,是日本企业与欧美企业竞争中节节胜利的10年。日本企业咄咄逼人的攻势迫使欧美国家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们对日本和欧美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进行对比和反思。美国一些经济学者在惊恐之余,潜心对日本企业强大竞争力的来源进行了深刻而细致地研究

当时经济学界流行的是迈克尔·波特以产业为研究对象而提出的竞争战略理论。迈克尔·波特的代表性著述有:《竞争战略》、《竞争优势》、《战略是什么》等,他的几个重要理论包括:(1同业者、替代业者、潜在业者、购买者和供应者五种力量组成的行业结构竞争模型;(2)基本战略理论:成本优势战略、差异化优势战略和集中优势战略;(3)国家行业竞争力模型。他认为企业竞争必须在行业、市场结构中寻找到一个独特的位置,通过定位于差异化的产品形象、品质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进而赢得消费者的忠诚,形成比竞争对手强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或者他们可以通过将目标市场聚集于特定的顾客群体,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该理论将竞争分析的注意力重点放在企业外部环境上,认为行业的吸引力是企业盈利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市场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主要依据。迈克尔·波特从市场、产业结构角度出发,提供了对竞争优势有价值的分析框架,回答了竞争优势“是什么”的问题,即企业可通过成本领先、差异化等策略以谋取竞争优势。然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在微观上指导企业的具体活动却显得十分乏力,无法回答日本企业迅速崛起的真正原因,无法对“竞争优势为什么”的问题给出答案,即对于如何开发自身的能力以实现成本领先,实现标新立异的差异化战略,进而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机理揭示不够。因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受到挑战。挑战者争辩的基本事实是:同行业的不同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异程度往往比不同行业间的企业利润率水平的差异程度大得多。把竞争战略制定的立足点过分地偏向外部分析,可能会导致决策的波动性和战略的不连贯性,因为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企业的外部环境波动只会愈来愈大。

面对企业的兴衰更迭、强弱变化,以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企业经济学和管理学必须回答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背后的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即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长盛不衰、持续发展和壮大,而有的企业却在竞争中日趋衰败,甚至消亡?由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以企业竞争为前提的,上述问题可以具体化为企业竞争力的本质和决定因素问题,即什么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要探究企业竞争优势“源”的问题;产生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与企业绩效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逻辑联系,要探究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在逻辑”问题;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即影响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的因素有哪些,怎样获得企业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这些问题的提出,企业素质为中心的竞争理论即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代表的企业竞争理论强调企业竞争力分析应集中到企业自身上来,以培育企业核心性的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以创造企业可持续性的竞争力优势为战略目标,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素质,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

从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20世纪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人的管理”,代表者是泰勒,他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了标准化管理,把高效率的、先进的工作方法制定成标准,使人按照标准化的方式去工作;第二阶段是“对人的行为的管理”,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麦格雷戈的人性结社理论;第三阶段是对“管理者的管理”,代表者包括明茨伯格的经历角色研究、克拉克的有效的管理者的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末,管理理论也出现了“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问题,实践要求企业管理必须把立足点转移到如何提高组织的活力、效率和效能,培育企业独有的、持久的竞争优势上来。

        任何理论都是为满足实践的需要,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和升华的产物,然后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核心竞争力理论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总汇经济学中以企业素质为主内容的竞争理论和以“对组织的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管理理论的最新成果而产生的。在这一交融过程中,经济学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最新成果,而战略管理研究更突出强调发展一种揭示企业内部本质的、更加实用的理论,二者的完美结合提供一种全新的企业分析理论。这一新的理论,揭示了日本企业的制胜之道在于其优秀的公司文化、正确的经营战略和独特的管理制度。

美国密歇根大学公司战略与国际商务教授普拉哈拉德和英国伦敦商学院战略及国际管理教授、被《经济学人》杂志誉为“世界一流的战略大师”加里·哈梅尔在进行此种理论研究时,从对企业的短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研究,延伸到对企业的长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研究,其目标是把企业做得比竞争对手更优、更强。经过大量实证研究认为:企业获得与保持世界级领先地位的关键应该在于其是否拥有出众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企业规模的大小;并认为“有没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是否具有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分析,可以科学地对企业发展目标,发展方向进行取舍选择,从而形成正确的战略。正是国际著名企业强化核心竞争力的成功经营实践,揭示了核心竞争力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和巨大潜在的经济价值。他们将这种研究成果写成了著名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在1990年第5-6期《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业界普遍认为,就是这篇文章,首次、权威性地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过跌打滚爬锤炼出来的,是在残酷的竞争中优胜劣汰显露出来的。管理专家评说:“一套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的存在,决定了企业有效的战略活动领域,也就是说产生了企业特有的生命线。”从此,运用核心竞争力理论揭示企业经营战略奥秘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管理的最新潮流。但是,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梅尔仅仅描绘出了“精灵”的外貌,使人们对“精灵”有了初步认识,他们还不能准确的告诉人们:“精灵”到底是什么?

●(摘自2013年《企业知识资本论》书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