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姓始祖

毕公高。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周初著名政治家。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被周武王封于毕国,爵位为公,世称毕公高。《姓氏考略》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武王崩后,其与周、召二公等一起辅政,遂成“成康之治”盛世。其后人有以国为氏者,称毕氏。故其后世子孙尊毕公高为得姓始祖。
毕姓渊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关于姬姓毕氏的渊源,许多史籍中记载得都一样。例如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在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也记载:“毕公高之后”;在史籍《万姓统谱》上亦记载:“《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
源流二
源于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禺阳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系自任姓所改。”任姓毕氏远早于姬姓毕氏,为任奚氏同祖。任姓的始祖,许多史籍皆考证为夏王朝时期车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子字为氏。
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
在奚仲的后裔子孙中,有部分迁居于毕原(今陕西咸阳)者,这个分支的族人便以居邑名称为姓氏,改称毕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屠各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北魏孝文帝于北魏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所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鲜卑屠各部的族人有改姓氏为单字汉姓毕氏者,后融入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阿史那部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属于以国名或官爵称谓为氏。
阿史那·社尔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之爵号“毕国公”为姓氏者,称毕氏、国公氏;亦有称社出者。其中的毕氏被史书称作“西域毕国胡人毕氏”,而国公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国氏,皆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毕氏、国氏、社氏与阿氏、史氏同宗同源,身貌特征是身材高大,眉骨突高,双眼睑纹,瞳孔微黄,鼻梁高耸,男子皆山羊胡须,十指指纹箕多斗少,甚至十指皆箕。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末清初蒙古新巴尔虎毕喇尔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蒙古族都讷亨氏,亦称德赫氏,源出蒙古新巴尔虎部毕喇尔部落,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部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unehengHala。
清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都讷亨氏多冠汉姓为毕氏、祁氏等。
源流六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必兰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毕力扬氏,亦称别兰氏、必喇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必兰部,满语为BiraHala,汉义“河川”,世居和悠(今黑龙江与乌苏里汇合口)、长白山地区。后有达斡尔族、赫哲族引为姓氏者,达斡尔族称毕力夹氏,赫哲族称毕拉氏。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毕力扬氏、达斡尔族毕力夹氏、赫哲族毕拉氏多冠汉姓为毕氏、何氏、杨氏等。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土家族、苗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毕氏族人分布,其源流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毕氏,世代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