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顾自然 | 景观专业优秀课设

 XIN的景观图志 2021-09-14
优秀课设/毕设为公众号新出栏目,为了让大家能够从其他高校,从他人的优秀作品中学习,同时作者的优秀作品也得以展示~ 同时还可以认识更多优秀的小伙伴~ 一举多得~ 

—— 本栏目有偿求稿,参与方式见文末 ——

作品:《回归自然》

作者:高昊天

作者自述:我是一名广西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大四在读生,很高兴自己能保送到哈工大建筑学院继续学习深造,希望自己在将来读研的过程中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关于自己保研的历程也是比较坎坷,在这里就不赘述了,下面主要给大家分享一个自己在大学期间做的比较满意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背景及要求

首先这个作品是在大三下学期(2019年4月-5月)的一个课程设计的小组作业,课程的名字是“旅游度假区设计”,具体的任务书如下。

旅游度假区作业

(每组在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

1、中国泛北部湾休闲度假区设计

项目对象:以东南亚各国游客为中心辐射全球

项目地点:防城港海滨及周边地区(以海滨为主题的度假村)

2、广西大学休闲活动中心设计

项目对象:西大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及相关院校师生

项目地点:相思湖及周边地区(主题形式自定)

3、中国南宁东盟生态旅游度假村设计

项目对象:东南亚各国及中国游客为中心

项目地点:南宁周边森林山地地区(以自然生态为主题的度假村)

要求:

1、度假村名称、构思、创意、规模、设计定位及主题形式由小组自行决定。

2、创意新颖,布局合理,构思独特。

3、必须配有系统、全面的项目策划书。(文案及图形)

4、定位准确,充分体现地域特性和风格特征,设计构思符合课题内容。

5、要求主题明确、水体,绿化、景观、建筑及主体酒店内部装饰设计。

6、各个项目特征个性明显区分,对应配套及服务设施齐全,系统完整。

7、策划书电脑制作打印装订完整,图纸表现手法不限(手绘、电脑均可)。

完成形式:

文案策划书一本A3大小(打印装订成册)。

总体平面规划图(或鸟瞰图)一张。

主园区整体效果图一张。

主体建筑、景观建筑若干张。(根据需要)

主景观、主水体及配套景观图若干张。

主体酒店及配套餐厅或娱乐中心室内设计效果图若干张。

最终每组效果图不得少于6张,必须附设计说明。

选题

确定要做第三个题目(中国南宁东盟生态旅游度假村设计后,我去实地考察这个地方时发现天雹水库这个基地比较适合做以自然生态为主题的度假村,所以在作品开始之初的开发目标是广西生态自然旅游度假区标杆项目/广西民族旅游体验目的地/中国休闲度假乡村民宿知名品牌/南宁首选休闲度假圣地,集民族体验、生态旅游、度假养生及会议交流为一体,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特征的复合型民族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

作品介绍

天雹水库是南宁市可利江河的源头,水质能见度在2米以上。水库两侧山峦相连,森林层叠,花香四溢,绿意盎然树叶倒映在水中。水库紧邻市区,交通便利,水量丰富自然资源丰富,开发价值高。根据该地区的水域形状和道路形状,我因地制宜的开发了一系列以人为本的活动。

基于当地条件,依据概念性规划的活动功能, 这是生态旅游区域整合景观、体验、住宿和娱乐功能的实践。在概念中分区,动态的人类体验和静态的感觉是根据场地来划分的。规划交通流线,以山路为路径,多方位和多层次的体验项目,水路则作为便捷的通道连接主要节点(图1)。

图1 图源:作者自绘

目前场地现状(图2)

图2 图源:作者自绘

文化背景和广西杆栏式建筑形式(图3)

图3 图源:作者自绘

项目设计的理念是将整个场地划分为民俗体验街区,旅游度假区和深层自然体验区,在此基础上,规划一日旅行和多日的旅游。在道路设置方面,有两种形式的山路和水道。码头计划建在主要建筑附近,游客有不同路线的选择。每个不同的区域都由自然景观连接起来,为旅游度假区的建筑布局,均采用扇形布局建筑具有良好的观赏角度,民俗体验区采用弯曲的路线计划增加游客的步行时间和步行长度,从而使游客更深刻地感受当地文化(图4)。

图4 图源:作者自绘

每个区域都有很多功能。在民俗体验区,有设施如体验街道、博物馆、观景台等设施让游客流连忘返感受当地文化。在旅游胜地建立了大型旅馆和山间别墅。人们可以在居住的形式中感受到大自然。这些建筑物的设计是基于对当地传统建筑的演变,让游客体验传统体系结构。深度自然体验区、钓鱼湾、攀岩馆、森林步道提供给游客各种各样的体验,还有山地自行车山上的散步也可以让运动爱好者体验大自然深度(图5)。

图5 图源:作者自绘

因为这个项目的场地是围绕着水设计的,滨水区的景观改造与活动围绕水成为设计的焦点。然而,在环境方面,当地原有的护岸景观特色缺失,对此进行滨水植物搭配设计。在水上、水边和山上有丰富多彩的生态活动供游客游玩选择,如划船比赛,观鸟,登山徒步旅行等。人们以各种各样的身材接近大自然(图6)。

图6 图源:作者自绘

度假村地区:以传统瑶族杆栏式建筑为原型,坡屋顶采用新型建筑材料用来更好地符合当地的环境。它们不仅能起到防潮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兼顾形式美学和结构稳定。面对清晨的远山,是一座理想的建筑和自然居住的地方(图7上)。

海滨及钓鱼区:钓鱼湾位于一个静态的深水区,开放的水域和遮荫的树木用来休闲垂钓。建筑是由半干栏式建筑、木结构和倾斜的屋顶,为每个游客提供了一个私人的,安静的,阴凉的私人垂钓点(图7 下)。

图7 图源:作者自绘

自行车和步行路线滨水区域:在滨水地区,采用了不同的植物配置改善当地护岸景观,增加植被覆盖和植被的变化,并尽量减少设计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其次,通过改善当地的基本道路设施,可以增加自行车道让游客有不同的方式体验大自然(图8上)。

自行车和步行路线林地区域:在深自然体验区,增设自行车小道为那些想来的人提供了最好的去处。此外,还有攀岩馆、艺术馆、徒步旅行和休闲道路也设置在这里,让游客拥有不同的体验和娱乐方式,所以不同年龄的人都有不同的活动可以选择(图8下)。

图8 图源:作者自绘

设计的重新思考

如今回头重新细品当时的设计,感觉作品本身缺乏一些落地性,所以或许这就是需要培养跨学科思维研究的必要所在吧,多学科交叉才可以让设计变得更好。

本文作者:高昊天
排版:XIN学姐
未经本站或作者允许,禁止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